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货币政策信用传导理论主要包括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它为市场体系相对不够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传导提供作用原理.笔者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发展的两个阶段以及现有模式中银行信贷的关键地位,并通过实证方法检验我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莹  梁好  吴豪 《生产力研究》2004,(1):136-137
本文评述了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新发展 :信用渠道论。信用渠道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 ,该理论着重研究了银行贷款以及企业、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该理论的评述 ,结合我国实际 ,提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融体系是连接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的桥梁,金融脱媒的出现必然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影响。在系统分析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后,本文指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脱媒程度的加深,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利率渠道开始发挥作用,资产负债表渠道得到拓展,而银行信贷渠道的作用则有所下降。利率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效应的提升部分抵消了金融脱媒过程中银行信贷渠道效应弱化给货币政策传导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央行转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徐琨  谭小芬 《技术经济》2016,(6):119-127
通过分析微观层面的中国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发现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增速存在顺资产价格周期性,且这在中、小型银行、资产价格危机期间表现得更为明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面利用FASVAR模型检验了银行资本扩张的顺资产价格周期性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结果显示: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资本渠道在中国是存在的,即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资产价格来影响银行的资本约束和资产扩张,最终传导给实体经济。此外,发现货币数量通过这一渠道的作用强于利率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能够影响贷款供给是信贷渠道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本文使用我国银行部门1994年至2006年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银行的资产组合行为提供了货币政策能够影响贷款供给的经验证据,因此结论支持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观点。为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必须建立在对银行资产配置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银行资产组合行为对政策效果的对冲作用,必要时辅之以适当的信贷政策以有效调节私人部门的信贷可得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脱媒现象的基本判断,基于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针对我国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不同传导渠道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金融脱媒使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明显减弱,对利率传导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及资产负债表渠道则具有促进作用。总体看,金融脱媒削弱了我国传统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优先倾向导致信贷投放向房地产业集中,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基于银行与房地产两部门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分析框架,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研究房地产部门对银行的风险传导机制,构造银行对房地产部门的隐含担保比例作为度量风险传导强度的指标,运用TVP VAR方法刻画2002—2016年我国房价波动与房地产部门、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动态演变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风险主要通过银行信贷从负债项进行风险传导,房地产部门风险对风险传导强度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突变,银行系统性风险存在非线性加速恶化特征。本文最后提出要稳定房价、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银行特征会对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产生异质性影响。本文运用2001-2015年公司层面银行信贷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随后进一步研究金融危机对不同特征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差异。经验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主要通过非国有控股银行传导,并引起不同资产负债表特征银行信贷供给的异质性反应。银行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强、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信贷供给对货币政策越不敏感。金融危机期间,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率显著降低,高资本充足水平的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并且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有控股银行信贷供给调控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银行,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其负债的持期大于资产,不容易发生挤兑现象。此外,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和支付体系密切结合在一起,而保险业不直接参与支付体系,也不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因而公司之间关联性并不强。因此,传统观点一般认为相对于银行,保险公司较少发生系统性风险,因而受到的监管强度明显低于银行。但是,传统观点既没有考虑保险公司风险特征的变化,也忽视了保险公司、金融市场(债券、股票、信用衍生产品)以及其他金融中介的相互作用,从而无法全面把握金融风险以及金融稳定的内涵。传染效应和竞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信用渠道理论,并指出中国近年来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货币政策的信用渠道出现了梗阻。然后,具体从银行、企业、个人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信用渠道不畅的原因。最后,依据上述分析,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的完善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框架构建了本币升值通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渠道引起银行危机的模型.结论认为本币升值与银行及其客户存在相当多的净外币资产型货币错配的情况下,如果本币升值幅度很大,则可能引起银行部门的危机.实证检验表明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因债权型货币错配造成的净值损失与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货币错配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总需求模型扩展了IS/LM模型的固定价格框架,对信贷渠道——即信贷观点认为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起作用的传统货币传导机制——产生了机制强化作用。本文在假定投资既可以通过内部、也可以通过外部融资的条件下,对IS/LM扩展模型作了修改。在IS/LM固定价格扩展模型中引入内部资金表明:对作为一种强化机制,通过借款数量——而非借款成本——产生货币政策放大效应的“资产负债表渠道”,做出了不同解释。因而,借款人的周期净财富变化与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传统解释不同,它是直接地、而非间接地放大和传播了产出波动。对意大利过去十年货币传导机制的经验分析是符合本文对资产负债表渠道的论述的。  相似文献   

13.
资产证券化赋予商业银行新的资金来源和扩张信贷的能力,拓展了银行的信贷融资渠道,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有效性。反过来,作为传导中介主体的商业银行,货币政策频繁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对其资产证券化是否会产生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运用2012—2021年中国147家商业银行的数据样本,考察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具有正向推动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通过阻碍银行流动性创造、增加银行信贷风险、缩减影子信贷规模,从而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资产证券化的促进作用在城商行、全国性银行以及高信用评级的银行中显著;对银行上市与否均有促进作用,但对非上市银行的影响程度更显著。此外,数字金融的发展会弱化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利于缓解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的负向冲击,并稳定其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归纳了几则有影响的西方货币政策机制理论 :利率渠道、信用供给渠道、资产组合效应渠道、财富效应渠道、股票市场渠道、汇率渠道 ,通过具体分析各传导渠道在我国的效力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金融部门(银行)的无限期动态新凯恩斯模型,并在该框架之下引入内生资产泡沫。在理论视角下,本文将银行资产端所包含的资产泡沫简称为银行泡沫,并构建了“加速—缓冲—挤出”分析框架,用以刻画银行泡沫波动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的传导效果和对应的理论机制。加速机制是指银行泡沫会通过资产负债表的传导,致使金融系统放大经济波动;缓冲机制是指银行泡沫会降低经济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挤出机制则是指银行泡沫会挤出银行对于生产资本的配置,导致宏观经济“脱实向虚”。宏观调控政策方面,本文重点研究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如何通过调节资金成本和银行资产负债表来应对资产泡沫。基于参数校准和贝叶斯估计的定量分析表明,当银行泡沫的加速和缓冲机制占主导时,逆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均能有效维护经济金融系统稳定,实现“防风险”和“稳经济”的双重政策目标,且两类政策间的有效协作与配合能更大幅度地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当挤出机制占主导时,最优政策组合则需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波动来源进行调整,进而在“防风险”和“稳经济”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6.
根据资产负债表表现形式的不同,货币错配可分为净外币负债形态的货币错配和净外币资产形态的货币错配,研究者大多认为当前我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后一种形式的货币错配风险,但现有模型却多数集中在对净外币负债形态的货币错配风险的研究上。文章构建了基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多重均衡模型,试图揭示在本币升值的情况下,净外币资产形态的货币错配如何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对银行和企业进而对宏观经济造成冲击。模型表明本币的大幅升值会恶化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并使经济稳定在"坏"的均衡点上。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在"坏"的均衡点上,央行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经济研究》2017,(8):78-93
本文试图从机会成本渠道、资产替代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及逆向选择渠道对货币政策影响民间借贷利率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解释,论文运用回归分析模型与中介效应检验方法,以"宏观货币政策实施→信贷市场变化→民间借贷利率调整"为分析路径,实证考察我国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利率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将引导民间借贷利率上行,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效果存在差异。与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所不同,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未能显著影响民间借贷利率。进一步基于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立场对民间借贷利率的传导路径中,以信贷利率、信贷规模及银行风险承担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显著,表明信贷市场通过机会成本渠道、资产替代渠道及逆向选择渠道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笔者基于2004年~2010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验证了商业信用渠道的存在,发现紧缩期商业信用替代银行信用支持了存货投资增长,从而削弱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力。进一步研究发现,仅国有上市公司与银行依赖性较弱的公司中存在显著的商业信用渠道效应,这一渠道的传导具有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12-2020年中国170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股份制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力度更大;杠杆率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通过提高银行杠杆率渠道来促进银行风险承担,“信贷资产证券化-杠杆率-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宏观审慎政策对两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宏观审慎政策力度提高会减弱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宏观经济景气度对两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宏观经济景气度提高会减弱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信用衍生品对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规模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对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渠道造成影响.本文利用美国金融市场数据,通过对复合利率、信用衍生品市场规模和信贷债券市场规模三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和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确实对信贷和债券市场有着显著的影响,弱化了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而反过来,信贷和债券市场对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影响并不显著,即它们之间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