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城镇历史景观的“层积”理念,制定其景观要素构成与景观格局判定的解译标准;以重庆市龙兴古镇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地籍舆图及现状测绘等资料,建立龙兴古镇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2套数据库;利用ArcGIS平台、Depthmap软件分别对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进行统计分析和空间句法分析,剥离出龙兴古镇的3个历史阶段:形成期、发展期与成熟期,并对各阶段的特征状态进行分析,结合历史事件、文化兴衰、职能转变等历史背景,总结提取影响层积规律形成的关键因子;在层积规律解译的基础上提出对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2.
上里古镇街巷空间作为古镇风貌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体现了其特色.通过对古镇现有空间环境的调研,对古镇街区的街巷空间特色加以解析,并提出保护与更新措施,为古镇保护提供切实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胡慧  胡最  王帆  易臻照 《经济地理》2019,39(8):216-223
"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传承"等社会经济战略给传统聚落的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使得其景观特征识别、价值特征挖掘与保护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景观基因信息链可以理解为传统聚落空间中的不同景观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线状空间结构,文章从功能属性、形态结构、要素分布和等级地位等方面分析了景观基因信息链的分类、特征和意义。其次,结合面向对象的景观基因识别方法、地理集中指数和空间句法等方法构建了景观基因信息链的定量识别方法。最后,文章以湖南省衡山县萱洲古镇为案例进行了研究,相关分析表明:萱洲古镇的景观基因信息链在功能属性上属于典型的传统商贸型,在形态结构上属于条状型结构,过江码头巷—下河街是萱洲古镇主要的景观信息廊道,整体格局受到地形、河流、宗教思想及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搜索舒适性研究的中外文献,梳理了研究的数量、学科、热点,以城市街道为研究对象,从街道空间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舒适感受评价、街道空间与舒适感受的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空间要素是风景园林小气候尺度影响舒适感受的重要因素,热舒适为目前主要的舒适性研究主题。提出风景园林小气候舒适性研究,以城市街道为例,需要建立整合空间要素、小气候要素、人的感受的具有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舒适性评价体系,为未来城市宜居环境规划建设提供舒适性设计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的乡村旅游空间规划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廊-基-网络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区域景观空间要素.借鉴此理论,乡村旅游空间要素也可划分为斑-廊-基-缘四大部分.旅游的本质是旅游者通过对景点斑的体验获得心理慰藉,风景交通廊是架构旅游者和景点斑的通道,并且也承担了部分景观功能,旅游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乡村社会环境构成了乡村旅游的宏观环境基质,区域旅游协作要求乡村旅游空间具有开放性特征,与周边缘关系研究也就成为乡村空间研究的重要内容.旅游流的引入使得静止的乡村旅游空间格局研究具有动态变化性,自然力和竞争力作用使得乡村空间格局变动由无序走向有序.文章以重庆涞滩古镇为例,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6.
王君  郝丽媛 《经济师》2022,(8):103-104
基于大健康产业园的发展趋势及景观特征,景观铺装作为环境空间中的主要设计要素和构成载体,对产业园区的空间营造,流线划分及功能活动等都有着重要影响。文章以太原保罗大健康产业园景观铺装设计为例,分别提出了适用于大健康产业园区景观空间功能、视觉色彩形象、空间尺度营造、环保生态可持续的铺装设计策略,从而为大健康类产业园区景观铺装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镇江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总体格局特征及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初步地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镇江市最大优势景观类型为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0%左右,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林地也是镇江市较为重要的景观类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显著的东西空间分异特征,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镇西丘陵区,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则相对较低;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镇东平原区,景观呈现较低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却较高;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镇江中东部地区较高,表明人类开发活动与景观破碎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规律。  相似文献   

8.
镇域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镇是中国的基层行政区域单位,镇域是县域和城乡发展的重要尺度单元。文章首先对镇的相关概念与功能进行分析,然后重点梳理国内外关于镇域发展研究的主要成果。在经济发展方面,学界就镇域产业经济发展特征、机制及如何保持镇域经济活力等开展了系列研究,横向的产业、格局类研究成果较多,但纵向的全景变化及机制的研究相对薄弱;在空间重构方面,空间规划、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中心村镇建设等得到持续关注,但缺乏对不同类型农户和社区重构过程及发展动态的深入研究;在社会管理方面,公共服务供给与公众参与机制逐渐受到重视,而对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公共事务治理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仍较薄弱;在资源环境方面,开展了镇域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土地整治及其效应等相关研究,但对于镇域发展规模、产业类型特征与资源环境效应的基本关系仍不明晰,对镇域系统的资源环境效率缺乏综合认知。在新时代的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镇域对于区域和城乡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将更加关键。应着力加强镇域人地系统演化过程与机制、镇域空间重构与乡村振兴、镇域社会管理制度与治理模式、镇域资源环境效应优化调控及镇域发展新情况与新问题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上述国家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土空间发展正经历着一系列变革。城市边缘 区的绿色空间体系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过渡地带的自然资源要 素,不仅承担着区域居民日常休闲的功能,还具有连续城乡生 态系统、调控环境韧性能力等多重功能。以南京主城边缘带绿 色空间景观系统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南京绿色空间 系统进行评估。系统评价从个体、局部和整体3个空间尺度展 开。个体对每个景观斑块的中心性进行计算得到整个系统的 核心要素,局部考察景观系统的层级结构,整体则从系统完 备性和结构稳定性出发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对系统3个不同空 间尺度的分析与评估,探索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健康发展的 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选取陕南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借鉴景观基因理论,探讨传统民居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在结合相关地方史志文献与实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采取结构提取法,从屋顶造型、山墙造型、屋脸形式、平面结构、局部装饰、建筑用材等六方面提取了陕南传统民居的景观基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主要体现在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以及植被状况等方面。民居的分布与地形条件关系密切,平地区多呈团块状分布,山地、丘陵地带多呈散点式分布;其平面布局亦与地形有很大关系,平地区多合院,山地、丘陵地带多“一”字形、“L”形以及“U”形,庭院开敞;屋顶、院落形态皆对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反映,陕南为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屋顶以悬山顶为主,且出檐深远;开敞式庭院有利于通风,天井可形成烟囱效应,将院内的湿热气迅速排出;土木瓦房、石板房、竹木房等很好地体现了就地取材这一基本通则。陕南传统民居的屋顶、山墙、平面形态、立面形态在传承中原民居的景观基因的基础上,为适应自然环境产生了景观变异。  相似文献   

11.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户外公共生活空间。由 行道树和街谷构成的林荫街谷空间对改善街道空间微气候和 调控冬夏两季热舒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安2组城市 “单拱”型林荫街谷空间进行冬季微气候实态测试,分析归纳 林荫街谷冬季动态热环境的气温变化特征,将“相对热舒适” 区域划分为“冷区”(不舒适区)、“暖区”(舒适区)、“日 晒区”(愉悦区),并建立2种热环境动态变化模式,同时基于 人体热健康“动态热适应”原理,提出冬季面向健康热环境的 街道空间调控策略,对以西安为代表的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寒冷 地区街道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空间治理转型,三峡地区历史城镇保护在主动 寻求新视角。进入后三峡时期,地域历史城镇面临景观特征衰 败、社区构成异化、保护规划失焦等诸多问题;保护需从活态 遗产的视角,分析三峡地区历史城镇社会变迁与景观演变之间 协同变化的原因,构建以功能、空间与社区持续性为核心的活 态保护方法与应对策略;龚滩古镇保护性搬迁是这一时期典型 的实践案例,探索了历史城镇景观特征活态保护方法体系,对 地区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进行户外活动是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的重 要条件,寒地城市的季节变化对儿童的户外活动特征影响显 著,作为儿童主要活动载体的住区空间设计如何去回应这些特 征的季节性变化需要重视。为探讨寒地城市2~6岁儿童不同季 节的活动特征如何指导住区空间设计,选取哈尔滨市中北春 城、欧洲新城、恒祥城3个典型住区,分别于暖季节、过渡季 节和冷季节进行实地调研,利用问卷调查、行为注记、微气候 实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儿童不同季节的户外活动特 征及其与住区空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目标定位、空间布局 和环境营造三方面提出寒地住区空间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兰菁  罗震东  何鹤鸣 《经济地理》2022,42(1):98-107
我国乡村电子商务格局的判断多基于村域电商数据形成,对于镇域电商关注较少。文章从镇村相对数量关系出发将淘宝镇分为三类,对应不同的镇域电子商务发育状况;剖析各类淘宝镇的空间格局,呈现乡村电子商务的地域分布梯度和载体层级差异,更加全面地揭示乡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征。研究发现:反映镇村两级都有较强电子商务发展潜力的"村强—镇强"型淘宝镇高度聚集于东部地区;反映村域电商发展相对滞后、而镇域电商整体发展较好的"无村—镇强"型淘宝镇分布范围最广,分布的梯度差异进一步缩小;"村弱—镇强"型淘宝镇分布广度与集聚强度均处于前两类淘宝镇之间。四大板块间乡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载体存在明显差异,乡、镇层级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展现出重要价值。基于不同类型淘宝镇的数量和构成特征,将省域乡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状况划为五个梯队,以浙江省为中心、"T"字型开发轴与京广线相叠加的乡村新经济发展结构逐渐浮现。  相似文献   

15.
大学城区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肖玲 《经济地理》2002,22(3):274-276
区位研究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课题,大学城的区位研究也不例外。本文在分析了各类大学城特点的基础上,认为影响大学城市局的一般区位因素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聚集,文化、规划、自然环境运作体制等六种。  相似文献   

16.
公共绿地具有承载居民休闲活动和自然生态功能的双重属性,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中压缩能耗和吸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手段之一。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融合生态网络功能、产业发展以及创造城镇特色等因素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首先,小城镇公共绿地需要深化与延伸上一层次生态网络的格局,充分体现镇区在低碳建设区域分工中的生态职能;其次,镇区公共绿地必须与该板块农业产业布局相融合,实现清洁生产,发展生态经济。在嘉泽镇区公共绿地实践中,从构建网络化的绿地系统格局入手,通过产业化的经营思想和低碳生态化的布局手法进行滨水绿地设计,配以本地花卉苗木与景观小品,最终形成特色化的滨水公共绿地景观。  相似文献   

17.
陆佩  章锦河  王昶  赵琳 《经济地理》2020,40(3):52-62
特色小镇作为产业的新型空间组织形式,可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文章以住建部官方公布的全国403个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基于根植性理论,运用GIS技术与方法,提出了特色小镇的分类方案,并探究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产业差异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①基于自然资源根植性和社会资本根植性两个视角,结合国民经济分类,将全国特色小镇分为四个主类、8个亚类和15个基本类型。②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数量分布、地区分布均呈阶梯化特征,其分布密度与各地区已有的产业基础关联密切,根植性特征明显。③特色小镇分布整体呈凝聚型,且集聚趋势明显;在各省域内分布相对均衡,中部地区相较西部和东部而言,集聚程度最高;当前在空间上形成了长三角高密度聚集区和京津地区、珠三角次密度聚集区。④特色小镇的"特色"多样化需挖掘,第四产业孕育兴起,小镇类型可完善,布局合理性与空间结构仍需优化。  相似文献   

18.
如何营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激发市民休闲体力活动意愿,成为提高寒地城市公园公共健康效能的重要课题。在探讨休闲体力活动水平与微气候热舒适关联性、关联特征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揭示各因子关联机理,并结合散点图划定微气候因子适宜值区间。研究结果表明:1)休闲体力活动时长、代谢量与热舒适呈线性关联,活动人次及强度类型与热舒适呈时段性、滞后性和非线性关联;2)非舒适的微气候环境下,主观意愿及社交需求提高活动主体7.5℃的对抗强度;3)太阳辐射、风速与休闲体力活动水平存在显著关联机理;4)低温、通风的微气候特征可有效增加低、中等强度活动人次,延长活动时长,低风、低湿、高日照有利于诱发中等以上强度活动发生,旨在为营造微气候适宜性的休闲体力活动空间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健康中国”国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城镇用地空间演化与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武汉城市圈内的嘉鱼县鱼岳镇为研究区,以2005年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分析鱼岳镇城镇用地空间动态变化与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鱼岳镇城镇用地呈快速上升趋势,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以耕地为主,其次是其他农用地和林地;同时存在城镇用地转变为其他类型用地的自我调节现象,反映了城镇用地发展中自组织与被组织的过程。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中的不同地类在空间分布与景观格局上存在较大差异,被占用的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斑块破碎度明显小于其他地类,新增城镇用地与减少城镇用地的动态变化,更多体现了一种有序扩张和无序缩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