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目的:研究地籍学的演进逻辑、理论体系和内容体系,完善地籍学科体系。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归纳已有地籍学研究文献,研究分析地籍学的发生、发展进程,揭示地籍学的演进逻辑,构建地籍学的理论体系和内容体系。研究结果:地籍学源于调整并规范人与地及其之上的人与人开展土地利用活动关系的土地利用初始秩序,尔后沿着地籍制度形成、地籍理论提出、地籍学科形成、地籍学科完善的时空轨迹发展递进而成。研究结论:(1)地籍源于人类初始调整并规范人与地及其之上的人与人开展土地利用活动关系的秩序需要,起步于采用国家意志建立租税制度并规范土地利用秩序,发展于人地关系的演变和技术进步,完善成熟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与实践,但是地籍学真正形成于21世纪初。(2)地籍学是一门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于一身的综合性交叉科学。(3)地籍学的理论体系框架,由地籍学范式所规范和决定,其核心内容是地籍管理;主要支撑技术是地籍测量(调查);核心理论是土地权籍理论,由实现"人—地—权"三位一体理论的地籍确权理论和表达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理论的地籍时空理论组成;研究内容体系包括学科基础、地籍制度和地籍措施三个部分。(4)地籍学未来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有关土地权籍理论的细化与深化、土地(不动产)权籍的确认与调处、3R(权利、责任、限制)不动产登记制度、地籍信息应用的途径和方法、地籍信息"筒仓"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地籍管理全覆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籍管理在土地管理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实现地籍管理全覆盖势在必行。通过阐述地籍管理全覆盖的含义,从地籍管理的业务出发,分别论述了我国地籍管理在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地籍管理信息化中全覆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空间、时间、技术、法律法规等来理解和实现地籍管理全覆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农地地籍管理的现状、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地籍管理是国家为获取农地地籍资料、建立农地地籍而实施的一系列地政措施。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实行的农地私有化改革使农地权利内容和产权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能够使土地发挥其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俄罗斯在进行农地私有化改革的同时确立和完善了农地地籍管理。本文认为,现阶段俄罗斯农地地籍是多用途的现代地籍,其构建过程中有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技术和人员作保障。 相似文献
4.
周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111-114
土地是最基础与最重要的资源与资产,是国家经济政策拟定的依据,是实施规划纲要与落实方针政策的基础。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且是不可再生的,只有加大土地管理的力度,高效合理地利用土地,才能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领域,是土地产权得到保障的前提。目前的土地管理集中在对土地产权的管理,土地产权变化会涉及到地理实体时间、空间及属性的变化,时态GIS正好反映了此变化。目前时态GIS的研究集中在对时空数据模型的建构。时空数据模型决定了时态GIS系统的运行效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对时空数据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模型的构建的相应地提出了超过20种模型,而在实际的应用中,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特点。文章对典型的6种时空数据模型进行了分析,从模型的建模思路出发,分别探讨了模型的适合环境与优缺点,可以为人们在应用时空数据模型进行土地管理时提供帮助,有利于研究者对模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地籍是土地管理的基础.不同的社会制度、历史条件下,地籍发挥了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地籍管理紧紧围绕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以服务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最终目标,通过逐步夯实土地确权、登记、调查等各项基础业务工作,加强土地产权管理等各项制度建设,积极推广高新技术在地籍中的应用,强化地籍成果的整理、汇交和共享,逐渐丰富地籍事业的投资主体、拓宽地籍事业投资渠道,全面推进了地籍的系统化、制度化、信息化和社会化,不断强化地籍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服务.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利用2DGIS中城镇地籍数据信息快速建立城市三维模型。研究方法:首先对城镇大比例数据进行归类,提取适合三维建模的点、线、面要素,然后对要素进行重新组织,利用ArcScene,依据三维表达的要求,对地形背景建立DEM并与DOM叠加处理,界址点、控制点等点状地物建立三维独立地物符号库,一般建筑物按高度进行拉伸,而对标志性建筑物采用三维建模软件按二维轮廓进行精细模型制作。研究结果:成功地对某市大比例尺城镇地籍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城市三维模型构建。研究结论:利用2DGIS中城镇地籍数据信息建立城市三维模型方法可行有效,有利于推进三维地籍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业区划和地籍管理考察团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9,10(1):38-42,18
应波兰对外技术服务总公司的邀请,由农业部组织的农业区划和地籍管理考察团一行5人,于1988年9月16日至9月28日,对波兰地籍管理与区域规划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8.
基于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建设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范了城乡土地调查的数学基础和数据库建设标准,形成了城镇地籍数据库与农村地籍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析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实现的技术基础,提出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论述工作流程和方法,研究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最后得出通过设置城镇范围内数据的打开和关闭功能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的方法是当前形势下比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分析美国联邦政府在土地收支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探求对中国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借鉴。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研究结果:美国联邦土地收支管理的法律规定是在公共预算观念下的制度选择。研究结论:美国在预算观念、体制设置、制度安排、监督和责任机制等方面,对中国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厘清可持续集约化概念内涵和研究态势,梳理国际经验并研判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和例证法。研究结果:(1)可持续集约化是协调粮食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矛盾、因地制宜优化耕地利用、提升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途径;(2)可持续集约化符合SDGs,与中国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耕地保护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契合;(3)国际可持续集约化研究丰富,实践广泛,可为中国耕地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可持续集约化理念内涵及其国际经验为中国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格局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保证数量充足和质量优良的基础上,构建"用养结合"的动态平衡体系,创新耕地利用与农业经营模式,加强耕地养护和生态养育,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1.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如何管好、用好地籍信息,并保持信息的现势性,是国土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罗湖分局近年来在此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文以该分局为例,介绍了其地籍工作的发展概况,总结了多年来的经验和成果,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地管理工作,服务特区建设,提出了规划和设想。 相似文献
12.
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统一规划和自然资源统一登记管理的需求下,各类自然资源的差异性造成了统筹的困难,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能够有效地构建统筹基础。研究方法:通过探究测绘地理空间信息与自然资源信息化的关系,分析从"土地"到"土地空间"及"地理空间"的转变、从"要素"到"全要素"的统一和"自然资源数据"与"泛地图"的关联,提出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待解决的问题,并以此建立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研究结果:以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为基础,通过建立4个具有时空特征的概念模型实例,例证了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的可行性和通用性。研究结论: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有助于自然资源全要素统一建模,以支撑自然资源全要素的统一登记、数据库建设等。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9年国内外土地管理领域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2019年,国内土地管理问题研究涉及基本理论、制度变迁及土地管理体制、制度、政策和法律等方面,关注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外土地管理研究偏向关注土地问题尖锐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土地管理体制、制度、法律、权籍与利用问题是国内外共性研究内容。研究结论:2019年土地管理研究紧扣理论与实践问题,在探索土地管理体制与实施机制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仍需加强方法创新与土地管理科学规律凝练;2020年将重点关注土地治理体系改善、土地计划管理方式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乡土地统一市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中的土地管理问题、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耕地保护转型、自然保护地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土地市场管理与产业用地政策创新等议题。 相似文献
14.
为把握国内外农地城市流转研究动态,为该领域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通过文献归纳,较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农地城市流转研究成果,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①农地城市流转的宏观驱动机制研究,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家庭偏好是主要驱动因子;②农地城市流转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地块的初始状态、增值或贬值、地块用途、分布、服务设施的状态等微观因素对其流转可能性有明显影响;③农地城市流转的决策模型相关研究,通过比较目标地块的保护价值和开发价值的大小或福利变化来分析流转决策;④农地城市流转过程模拟模型研究,主要有空间非经济模型和空间经济模型;⑤农地城市流转的补偿机制研究,通过国内外对比,我国征地补偿属不完全补偿,且补偿范围和标准偏小、偏低。研究启示:①使用GIS技术和空间经济计量技术,深入研究农地城市流转;②根据地块权利状况,将地块特征和地块使用者结合研究,研究尺度可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③流转土地的价值变化不仅包含其经济价值,也包含非经济价值;④研究我国农地流转问题应充分考虑我国土地使用者权利配置状况。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中国土地经济学自198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进展,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经济学是一门注重方法论、学科体系相对完整成熟、对土地科学的其他学科有基础支撑作用的学科,并且兼容并包、与时俱进;(2)土地经济学的演进也是土地经济学核心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技术进步支撑了土地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发展,形成了以理论推动发展、以技术深化理论研究的演进逻辑;(3)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土地商品属性积极探索与城乡土地制度初步构建(1980—1993年)、土地市场体系初步创立与土地制度框架大体形成(1994—2000年)、土地市场规律深入研究与土地制度公平效率权衡(2001—2010年)以及"土地财政"问题加重与土地制度微观个体地位凸显(2011年至今)4个阶段。研究结论: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体系运行规律,研究土地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调控的关系,分析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性质和特征,并构建土地制度变迁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法,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驱动力、潜力、模式、评价等方面做出了总结和分析.认为农村居民点整理也应重视宏观政策方面的研究.并让公众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梳理中国台湾区段征收的发展历程,明确其基本构造及面临的问题,以期对成片开发征收有所启示。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1)区段征收先后经历涨价归公时期与抵价地时期,成为以目的要件、程序要件、土地分配要件为特别构造的征收形态;(2)区段征收的本质是征收权的扩张,面临公益性及必要性不足、程序正当性不足、土地分配适法性等问题。研究结论:以区段征收为鉴,成片开发征收实施性立法应秉持严格限制态度,聚焦公益性及必要性评估与审查、程序改进、土地分配等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