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回避程序是为确保司法公正而设置的一项重要的法律程序,也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一项基本诉讼权利,民事审判中的回避制度规定了如果审理具体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与案件具有一定利害关系,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审判人员应主动退出本案的审理,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也有权请求更换审判人员。  相似文献   

2.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职权提起并由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重新审判的一种诉讼程序。一般认为,我国的审判监督程序是专为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而设置的一种特殊补救程序。笔者在下面内容中将对这一特殊程序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其现状和问题,并综合一些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一些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审判流程管理制度最先由山东寿光法院推出,后在全国法院推行开来。根据各地法院的实践,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它是指人民法院依照程序法的规定,按照审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整个审判工作程序系统地组织起来,对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阶段进行全程跟踪、控制和监督的管理方式。具体内容包括审判阶段的立案管理、审判阶段的审理程序管理、审限管理、  相似文献   

4.
侯丽艳 《经济论坛》2004,(18):98-98
一、现有制度下小股东利益之保护状况 对于小股东利益保护问题,有人往往认为是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了实践中侵害小股东利益案件频发,小股东利益保护不利。准确地讲,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并不是没有相关规定,如在《公司法》第111条中明确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了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权行为的诉讼。  相似文献   

5.
我国诉讼期间制度的规定并不合理。然而,少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本文认为,研究诉讼期间无论是对当事人诉权的保护、诉讼效率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我国诉讼期间的规定存在的主要问题(期间的规定过长,顺延、延长程序设置不合理,诉讼期间对审判人员没有约束力)及其成因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改革我国诉讼期间规定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根据法律经济学的观点,在酌定减轻量刑(即酌定在法定刑以下量刑)特别程序中,原审人民法院及其各上级人民法院宜统一采用"裁定"而非"报告"的方式逐级上报至最高人民法院予以核准。这是酌定减轻量刑特别程序的必然要求,也是两审终身制原则所容许的例外情形。它既符合司法裁判的内在逻辑,又符合刑事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既有利于彰显司法的权威性,又有利于酌定减轻量刑程序价值目标之真正达成。  相似文献   

7.
公司社会责任的特殊性及法律程序的特有价值决定了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有赖于恰当的程序控制。国内外公司法都规定了一些有利于公司社会责任实现的程序,但直接针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程序较少;其他一些法律中也有一些法律程序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相关,但不完整。为了保证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落实,我国现行的《公司法》有必要增加规定针对公司的公益诉讼程序,完善派生诉讼程序,增加一些非诉讼的内部控制程序。  相似文献   

8.
刑事审后程序是指除审判监督程序外刑事判决生效后一系列程序的总称,包括刑事执行程序、被害人的权利保障程序以及刑罚被执行完毕人员的前科消灭程序等内容。刑事诉讼法学界除了对作为刑事审后程序重要内容的刑事执行程序研究较为充分外,还没有人对刑事审后程序作过系统的专门研究。对刑事审后程序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建立和完善被害人损害赔偿制度和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建立刑罚被执行完毕人员前科消灭的法律制度,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新公司法明确规定了董事负有注意义务,并借鉴了国外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把董事违反注意义务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股东有权在一定条件下代表公司对董事提起诉讼的制度写进法条。但是,无论是对注意义务的行为标准,还是违反该义务的具体表现、抗辩事由等,法律都未予以明确规定。以美国法院的一则判案为例,借以将在美国与股东派生诉讼形影相伴的经营判断规则作以探讨,建议我国在未来的有关董事注意义务案件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将经营判断规则纳入考量范围,使其审判依据更为全面,审判结果更为公正。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接受新闻监督提出要求:要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开审判”制度落在实处,各类案件除法律另有规定不予公开审理的外,一律实行公开,允许公众自由参加旁听,允许新闻单位以对法律自负其责的态度如实报道。  相似文献   

11.
肖森华 《江南论坛》2010,(12):26-28
民事再审发回重审是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结果的重要裁判方式,是指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二审再审(或提审)后作出撤销原一、二审判决,将案件发回原审法院重审的裁判结果。笔者以为,民事再审程序作为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的特殊救济程序,其目的主要是在于对错误生效裁判的纠正,如果任意允许通过再审程序来推翻原先的生效裁判,不仅有违法的既判力和安定性原则,背离了审判监督程序的设立初衷,而且必将使法律权威消弥殆尽。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7条规定:"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对于这项规定,自从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存在许多争议.随着行政诉讼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行政诉讼第三人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和适用行政诉讼法第三人的规定,完全有必要结合行政审判的最新实践.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行政诉讼第三人问题.  相似文献   

13.
行政程序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和相对人及其它程序参与人在行政程序中的权利义务,其中又以行政机关的程序义务规定为主要内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如果程序违法,即违反了其程序义务,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我国行政程序违法责任的实现形式,针对行政主体程序违法的不同情形和程度,以设定不同的行政程序违法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14.
李俊松 《时代经贸》2014,(6):340-341
第一章我国指导性案例的界定一、指导性案例的概念(一)指导性案例的内涵指导性案例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依审判管理职能经适当程序确立并经适当形式公开发布的、具有典型和指导意义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案例。案例与判例这两个术语虽仅一字之差,但它的含义却不尽相同,案例是我国学术研究和法律实践通常使用的概念,一般意指经过人民法院审判作出的可以作为各级法院学习或学界进行研究样本的生效判决,案例对我国法院审判仅具有示范意义,或具有参考价值。从性质上看,案例既不是正式法律渊源,也不具有普遍的、强制的约束力。(二)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内容我国案例指导制度尚处于探索、初创阶段,相关制度规定并不健全,目前,规定了案例指导制度内容的规范性文件只有2个,分别是2010年11月26日最高院发布的《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和2012年7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最高院的《规定》共十个条文,规定了指导性案例的发布主体、类型、推荐、遴选、和效力等重大问题;最高检的《规定》共十八个条文,内容基本和最高院相似,但还规定了撰写报送指导案例的体例。从20ii年12月20日起,最高院陆续发布了六批共计26个指导性案例。案例类型以民事指导案例为主,包括部分刑事、行政案例。最高检也于2010年12月31日和2012年11月15日跟两批发布了8个指导性性案例。  相似文献   

15.
税收司法,是指行使国家司法权的机关--人民法院在宪法与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处理有关税收刑事诉讼与税收行政诉讼和税收民事诉讼的活动.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在借鉴国外经验和保持本土国情的基础上,应尽快解决我国税法司法化的现代性困境,完成税法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关于检察院对民事案件提起抗诉的期限的规定。在人民法院的判决,截定生效后,检察院随晨有权依法提起抗诉。这种随时提起抗诉的方式与我国诉讼理论的“有错必纠”原则相吻合,与我国民事诉讼追求客观真实和公正的目的相一致。但是,检察院随晨提起抗诉会导致重复诉讼程序,拖延了诉讼时间,浪费诉讼资源,并有损法院判决的权威性和民事关系的稳定性,为此,有必要在我国建立民事抗诉期限制度。  相似文献   

17.
《环境经济》2015,(5):10
随着新环保法的施行和《解释》、《通知》的发布实施,"哪些社会组织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问题已尘埃落定,有人开始担心可能会出现因滥诉而浪费司法资源的问题。但事实上,因为环境公益诉讼难度极大,没有相当实力的社会组织要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很难,甚至不可能进入诉讼程序。因此,现在担心的问题不应是滥诉,而是谁会提起、谁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为拓宽公众参与环保监督的渠道,新环保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符合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为正确受理和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使《民事诉讼法》、《侵  相似文献   

18.
保障辩护权的行使,促进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和程序公正的实现.公正和效率是诉讼追求的价值目标,我国庭前会议程序追求的是在保证公正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诉讼效率,因此追求诉讼的效率价值必须以公正为基础.我国的刑事诉讼体现职权主义的特征,在诉讼力量上控辩双方是不平等的,庭前会议程序的证据展示功能能够帮助辩护人全面了解公诉方掌握的证据,有利于辩护人在开庭前就做好充足的准备,防止"证据突袭"等情况的出现.庭前会议程序召集控辩审三方就案件进行沟通,使得法官能够全面了解控辩双方的证据和意见而不至于在庭审开始前就为一方意见所左右,辩护方的辩护意见在庭审对抗中也将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产生实质作用,诉讼的公正价值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程序行政色彩过于浓厚且而专业性不足,自身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而"或裁或审、各自终局"与单一机关处理模式的改革方向只着眼于仲裁与诉讼的衔接,回避了这一根本性问题。仲裁程序的属性是法律性与专业性的统一,正确的改革方向应当是贯彻"三方原则",实现仲裁与诉讼差异化基础上的分工合作,以更好地解决劳动争议。  相似文献   

20.
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单位犯罪提起公诉时,常常面临诉讼代表人缺位的困境。现有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可以确定诉讼代表人以及法院可以采用拘传的强制手段,但是法律规定并不不合理,而且没有从根本上为解决诉讼代表人缺位的困境找到出路。因此,从论证诉讼单位参加诉讼的必要性入手,认为不能适用缺席审判;又分析了司法实践中诉讼代表人缺位的原因,研究了困境的解决对策;并认为法院可以采用强制措施督促单位确定诉讼代表人,单位可以用变通方式设定诉讼代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