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郜媛媛 《中国农史》2023,(2):62-72+145
麦类作物大约在商代前后传入西南地区,从考古材料来看,西南地区麦类作物出现的年代呈现显著的西早东晚、北早南晚特征。本研究在系统梳理西南地区先秦时期麦类作物发现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地区发现的材料,对西南地区麦类作物的来源路径进行探索。麦类作物的传播路径可能存在北线与西线两条不同的通道:北线沿着粟类作物传播的路径率先传入甘青地区后,继续向南传播至川西地区,并一路南下传播至云贵高原;西线则自青藏高原南北两端向东传播。在麦类作物传入西南地区后,区域内平原和山地居民对于外来作物冲击的回应差异较大。平原地区的农业体系相对成熟、保守且稳定,不容易受到外来作物的冲击,因而麦类作物始终只占据全部农作物的极小份额。但山地则不同,山地作物系统倾向于多样化,且比较容易受到新物种的影响,作物体系转变较快,这在大麦的传播上体现得尤为显著。在西南山地地区,麦类作物传入以后,很快被当地居民接受,原有的作物体系被打破,部分遗址甚至转而经营以麦类作物为主的农业。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字“■”(N),用来表示当时某一常见粮食作物名称。长期以来,对该字的考释,一直没有定论。从新见考古资料和古文献的记载来看,商代先民的首要主粮是稻米,以醴酒为代表的用糯(稬)米酿造的酒已经成为殷人居于首要地位的酒;从后商时代作为“酒稻”的“糯”常与作为普通稻的“稻”并举的现象可推知,商代也应多有“稻”“糯”并举之例;多方面的证据表明,甲骨文中与N对贞的文字确实是“稻”;再结合文字的用例、音韵、字形以及酿酒器的器形、作物的农时等,便可得出结论,常与“稻”对贞的甲骨文字N是“糯”,这种作物是能够生产出在古代技术条件下适宜酿造醴酒等糯米酒的特殊稻米。  相似文献   

3.
麦类作物起源及其在南北朝以前的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从考古研究推断,距今约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古代农业十分注重粮食生产,粮食作物统称“五谷”。古代曾先后以黍、禾、菽、麦、稻等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麦类作物一般包括小麦、大麦和元麦,俗称三麦。其中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分布范围遍及全国,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苏联。勤劳智慧的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提高,积累了极其丰富的麦作栽培经验,创造了十分珍贵的麦类品种资源。研究农业的历史经验,至今仍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价值。本文拟对我国麦类作物起源及其在南北朝以前的栽培与选种经验作一初步探讨,以供从事麦类作物研究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4.
书讯     
《新疆农垦经济》2003,(1):33-33
由石河子大学新疆作物高产研究中心资助的《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理论与实践》、《新疆绿洲农业学》和《麦类作物栽培育种研究》现已出版。为了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新疆农业的持续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在“十五”期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7万hm2。为使节水农业快速有效发展,我们组织当前在新疆节水农业领域具有深厚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的有关专家、学者,撰写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书,倾情奉献给广大辛勤耕耘在节水农业第一线的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奉献给那些关心膜下滴灌事业的人士。希望这本书能为棉花膜下滴灌…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稻”字及商代的稻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代农作物研究中,“稻”字歧义最多。本文认为甲骨文中的“”字即为 “稻”字。在文献记载里,稻的特征是亲水、水生,卜辞中的“”字似禾立于水中,十分形象。文章对卜辞里的种稻时间、收获季节、亲水程度、从水的“稻”与不从水的“黍”见于同版等情况进行了认真地讨论,并结合有关金文例证,证明“”字非旧释的“黍”字,而应为“稻”字无疑。从殷代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灌溉能力、植稻历史等方面来看,商代大量种稻是完全可能的。文章还对商代的稻作情况做了分析,指出稻在商代农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种植地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6.
一、选地选茬 选地要选用疏松肥沃的土壤.尤以半沙壤土为好.最忌板结田。同时选用未种过茄科类作物的田块。最好选麦类、豆类、油菜及根茎类作物为前茬的地块,轮作年限至少在2年以上。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翻晒土,杀虫灭菌.为翌年马铃薯生长提供一个较安全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7.
密山、合江垦区的春麦已普遍抽穗扬花,冬黑麦正在灌浆,麦收就要到来。为了如强对小麦、大麦、冬黑麦等作物的选种、留种工作,保证选好留足,为争取明年更大丰收和达到良种自给有余打下基础,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作参考:(一)随着垦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明年麦类作物的播种面积将大有增加,各农场应根据明年发展计划种植比例和密植要求,制定麦类作物的留种计  相似文献   

8.
有关甲骨文引用材料的两则辨误沈志忠(一)郭旭东先生的《甲骨文“稻”字及商代的稻作》(《中国农史》1996年第2期)一文对歧义颇多的“稻”字从甲骨文材料、文献记载等方面,结合殷代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情况,将甲骨文旧释为“黍”字的“”字释为“稻”字。文...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中有两个字,一是从米从覃的“■”,一是从禾从水的“■”。先前唐兰等文字学家以为从米从覃的“■”是“稻”;晚近则有不少学者提出从水从禾的“■”是“稻”。苏成爱从商代先民主粮,饮醴风尚,后世用语习惯,并结合文字的用例、音韵、字形,酒器器形、作物农时等方面加以论证,得出常与“■”对贞的“■”是“糯”的结论。本文对苏文证据一一加以检讨,认为这些证据大多较难成立,甲骨文中“糯”字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麦类作物苗期田间病害鉴定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室内智能麦类作物苗期病害鉴定棚。该鉴定棚通过微电脑自动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接种病原菌后作物发病充分,鉴定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且装置坚固耐用,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