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学界已有诸多论述,但往往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谁包含谁的论述居多。笔者则从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扩张保护和限制两个方面论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专家学者特别奖(2篇)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的附加保护郑成思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封闭性与一般条款的完善王先林一等奖(4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认定域名抢注的法律问题研究吴成贤论反不正当竞争法转致适用与竞合条款的缺陷和完善刘敏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问题研究温兴琦王哲浅析进场费徐又平袁俊二等奖(6篇)论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主体的完善陈旭锋构建规则执法办案体系的几点思考郑旭李猛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行政执法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张勇《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若干问题的探讨黄文辉对《反不正当竞争…  相似文献   

3.
商业秘密是继专利、商标、著作权之后的新兴知识产权客体,代表着权利人生产或者经营的潜力和竞争优势,对权利人具有实际的或者潜在的经济价值。《反不正当竞争法》从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的角度,将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禁止,是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的有效补充。商业秘密是依靠权利人通过保密方式予以保持的无形资产,其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其表现形式往往是秘密而又隐蔽的。因此,在执法中对其认定存在一些难点。一、商业秘密认定中的难点所谓商业秘密,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三款规定,是指不为公…  相似文献   

4.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和特点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禁止以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或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从事市场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一类法律制度的统称。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核心内容是市场道德原则的法律化,因此其在调整技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具有所谓的“不确定性”(因而被形象地称为“不管法”),可以对那些诚实的经营者提供补充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正>2022年以来,明溪县市场监管局以“三提三效”为抓手,大力推动市场监管工作取得新成效。先后被福建省市场监管局授予“非公党建工作先进集体”,被福建省知识产权局推荐参评“全国奥林匹克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突出贡献集体”。1个案例入选“福建省2022年第二批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典型案例”,并在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业务培训班上做典型发言。  相似文献   

6.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技、社会的进步,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国际问题之一.各国及有关的国际组织在不断完善和加强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同时,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一种十分有效而灵活的法律工具在知识产权领域日受重视.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特有的"中国特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所公认,这也是我们引以为荣的.在中国入世前,三部主要的知识产权单行法均已修订完毕,但目前知识产权的保护仍不尽人意,特别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附加保护,还有待完善.可以预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围绕知识产品的占有和使用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相应的不正当竞争活动也会越猖獗,因此,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保护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关于“市场混淆”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市场混淆”的概念“市场混淆”是成文法国家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有关国际立法广泛使用的概念。《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10条(之二)列举的三类应予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市场混淆”,即“以任何方法造成与竞争者的营业所、商品或工商业活动相混淆的一切行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96年出版的《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法》第2条即为“对他人企业或其活动造成混淆……”,德、日、韩等国以及我国台湾的竞争法均使用了“市场混淆”这一概念。如何定义“市场混淆”呢?狭义的观点认为,“市场混淆”是指由于商品表征或营业…  相似文献   

8.
商业秘密作为一种与竞争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也越来越多,保护商业秘密是保护知识产权中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反不正当竞争法在保护商业秘密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该法授权的行政执法机关,要积极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商业秘密。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这既是对“经营者”的定义,也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性质的揭示和范围的确定.不正当竞争主体除了要求行为人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外,还要求行为人必须参加具体的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活动.非经营者是不能成为不正当竞争的主体的.但是,如果他们的行为与市场竞争有一定联系或妨碍了经营者的正当经营活动并损害其合法权益时,也可能会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颁布与实施为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合法公平的竞争秩序提供了法律武器。要认真贯彻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切实发挥该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首先要全面分析、正确认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特征。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二款指出:“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这短短的四十余字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具有的法律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虽然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立法宗旨写入法条,但是该法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间接保护,并未赋予消费者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人提起诉讼的权利。从国际立法的趋势来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德国反不正当竞争立法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创新。我国也应该根据自身国情,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做出适当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工商业信誉的法律保护在以下四个方面可以有更大的作为:①将未注册商标纳入保护范围.②对商业外观实施反不正当竞争保护.③加强对企业名称权的保护力度,突破企业名称权保护方面的地域及行业限制.可先从驰名商号的保护开始.④对“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应作扩大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经过几场“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风波之后,中国人对‘加识产权”一词已经不再陌生了。然而,对“知识产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知识产权与企业有何关系?未必每个人都能说清楚。“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其中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各种各样的“规矩”越来越多了,仅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就有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相应的实施细则十几种。正如司机上马路之前必须学会交通规则一样,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如果不熟练掌握和运用竞争规则,很可能有“撞人”和“被撞”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刍议知识产权滥用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微软垄断案提出的知识产权滥用与反不正当竞争问题 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知识产权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三根支柱。三根支柱中,知识产权保护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知识产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产权领域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法律的关注。其中,  相似文献   

15.
<正>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第16条第(3)款用“禁止”性规定扩大商标权利范围,提出商标反淡化国际保护制度的重要原则,被各国所重视。借鉴国外驰名商标反淡化成功经验,在驰名商标反淡化法律制度保护下,针对驰名商标淡化行为特征,在市场商标运营操作中提出一套中国企业强基固本的驰名商标反淡化的措施,是中国企业创名牌,保名牌的战略之举。  相似文献   

16.
从法律调整范围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看,《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知识产权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工商系统在贯彻执行《反法》中,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应进一步推动《反法》修订,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竞争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中,作为企业竞争法宝的商业秘密日益引起重视,如何使企业的商业秘密不受侵犯已成为立法内容之一。商业秘密属广义的知识产权范围,它具有知识产品的某些特征,但与那些依知识产权法可获得保护的作、发明创造、商标不同,它不属知识产权法保护之列。为维护商业秘密所有的利益,促进公平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下简称《反》)将其纳入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18.
不正当竞争是一种市场竞争行为,其直接目的是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终极目的是谋取不义之财,直接受害者是其竞争对手,间接受害者是消费者和国家;其行为手段的“不正当”,是指它违反公平、合理、诚实信用和商业道德。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3款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得出商业秘密必须具备的四个法律特征:  相似文献   

20.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竞争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该法第21条第一款则规定:“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伪造或者冒用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