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金融投资城镇化建设不足、地方缺乏融资平台、农村整体金融服务水平滞后、缺乏有效的金融机制等问题。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构建以政策性金融为先导、国有商业金融为辅助、合作金融和中小型金融为主体、直接商业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本文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及现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金融支持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以此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农村金融发展,但当前农村金融的"缺血"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从农村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出发,在分析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金融供给的基础上,总结湖北省农村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为变革农村金融,助推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实现金融业与城镇化发展的良好互动,发挥金融业的资源配置作用,对加速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关键性作用。目前我国二元特征的金融供给体系无法满足农村小额信贷用户的需求,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小微金融机构具有独特优势,能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应成为农村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实现金融业与城镇化发展的良好互动,发挥金融业的资源配置作用,对加速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关键性作用。目前我国二元特征的金融供给体系无法满足农村小额信贷用户的需求,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小微金融机构具有独特优势,能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应成为农村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是湖北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强大引擎。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需要更多的资金,但基础设施融资单一、金融信贷机制不健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融资渠道不畅等成为制约湖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瓶颈”。为支持湖北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积极探索并找准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切入点,开展金融创新,多途径、多角度地支持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还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破解城乡金融“二元化”困境,此外政府须加强公共财政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城镇化建设成本分担机制,并促进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政府还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合理引导民间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不能再走依靠能源开采的传统城镇化道路,要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走城镇化建设的新道路。目前,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足是资金供需矛盾较突出;投融资主体较为单一;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等。黑龙江省在明确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小微企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着力点基础上,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是: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规范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化建设领域;为小微企业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金融人才的缺乏。根据调查显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大量的一线技能型金融人才,即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的专业金融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熟悉农村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金融人才和综合素质较高的金融人才。金融院校应结合农村金融机构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强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教育形式;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注重的是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通过调查发现,江苏的农村金融体系在支持新型城镇化中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过分依赖供给主导和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格局这一困境,为此,需要在农村金融的供给、需求与政府三者之间进一步改革,探寻新的支持路径。  相似文献   

9.
崔喜苏 《中国物价》2014,(11):61-63
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路径选择既取决于城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也取决于金融当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需求与供给现状。本文旨在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逻辑出发,结合现状,探讨构建可持续多元化动态化的金融支持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关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也不断完善。放开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将大范围刺激对农村金融人才的需求,金融专业从业人员将会供不应求。中职学校金融专业学生将成为农村金融人才供给的一部分。应对人才需求形势,中职学校深化金融专业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定位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方向,打造适合农村金融机构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金波 《消费导刊》2014,(11):242-243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但是农村金融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比较突出,建设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任重道远。着眼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着眼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着眼于全球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我们要全面推进农村金融的组织体系、市场体系、产品服务体系、差异化监督体系、政策扶持体系和法律制度建设,努力形成有效、友好、开放、共赢的新农村金融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一个提高人口素质、协调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过程,是十八大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会产生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开展所需要的多种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的农村,农村综合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对农村金融环境带来极大变化,金融环境和金融需求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需求、新要求。所以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作为支持“三农”建设主力军的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探索建立强健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就是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历史过程,必然要涉及农业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支撑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都离不开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农村金融服务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黑龙江省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而且还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要想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就必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4.
《商》2015,(49)
随着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特点。农村金融作为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服务机制,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大省——山东省,梳理了山东省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现状,指出了各农村金融机构职能定位不清、新型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金融的定位与改革发展思路、推进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商》2015,(37):203-204
在我国推进城镇化和加速金融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政府为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但是仍然存在着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服务内容单一、农村金融避险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特别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金融需求,是目前金融服务体系建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促进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丰富金融业务内容、拓展新型金融服务主体、加大农村小额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优势,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金军 《消费导刊》2014,(9):58-58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金融支持则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强大助推器。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城镇化的金融需求,围绕当前金融体系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高城镇化金融服务水平,以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姚香 《商》2013,(6):124-124
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和城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在短期内存在矛盾,在我国金融资源相对稀缺的背景下,金融在支持城镇化建设时必须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当前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瓶颈,进一步明确金融在支持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对金融支持和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了解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从人口、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四个维度选取了16个指标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省10个省辖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其次,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对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样本数据为陕西省2009—2014年十个省辖市的相关指标数据。实证结果表明: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对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宇红  王宇航 《中国市场》2014,(17):143-144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教师任重而道远,伴随着高校扩招,高职院校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如今青年教师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3+2"培养模式下的中高职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生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在校内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就业观念,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避免在高职学习阶段造成专业学习与市场的脱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文章针对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中高职对接招生后的二年制高职生的职业规划现状,努力开发并建设学生在二年高职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利用校企合作的"职业体验基地"建立新型教与学模式,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