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程英 《中国物价》2007,(11):51-53
近年来,“低消费、高投资”是我国内部经济失衡的突出表现,通过对储蓄结构的分析可知,我国的高储蓄是形成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之一,同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致使中国的消费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使我国经济陷入一个“高储蓄、高投资”恶性循环。由此,采取有效措施把政府和国有经济部门的储蓄率降下来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基本上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取而代之的是以效率、促进增长、形成合理收入差距的分配方式,但同时也出现了公认的三大问题:“大”、“斜”、“乱”,由此造成了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并成为制约启动消费需求的关键。因此,进一步启动消费需求,扩大内需,还必须从调整收分配不均入手。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平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思考。在初次分配这一领域不但不能消除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相反这种收入差距正是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起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二次分配就成了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领域。由于我国过去在二次分配中调控乏力,致使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存在扩大的趋势,所以必须强化政府对二次分配的调节,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幅提高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严格调控房价和资产价格,推进二次房改,惩治腐败等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  相似文献   

4.
收入分配不均是消费需求不足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基本上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取而代之的是以刺激效率、促进增长、形成合理收入差距的分配方式。但同时也出现了公认的三大问题: “大”、“斜”、“乱”,由此造成了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并成为制约启动消费需求的关键。因此,进一步启动消费需求,扩大内需,还必须从调整收入分配不均入手。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28年来,出现经济高增长和社会矛盾高凸显两个鲜明的特征,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出现分配不公的状况是因多年历史综合原因形成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三次分配格局中公平价值取向问题。第一次分配注重在效率优先中维护公平竞争,第二次分配注重在财税改革中实现相对公平,第三次分配注重在捐赠回报中助推社会公平。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即社会的富人运用捐赠、资助慈善事业等行为回报社会,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调整。它是通过制度安排和公众自觉行动,体现社会的一种慈善文化和捐赠文化。三次分配互动互补,互相促进,形成“三点式”社会分配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导致消费不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消费不振,内需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是造成中国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首先,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宏观层面,中国的可支配收入向政府和企业部门倾斜,导致居民部门的消费需求缺乏相应收入的支撑;再次,在居民部门的微观层面,不同群体收入分配不均,致使整个居民部门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针对收入分配失衡对消费造成的负面影响,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国内需求持续增加,但是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却逐年减少,内需不足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居民收入分配不均是造成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整体,城乡和结构方面测度了收入差距对我国消费需求的影响,着力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等对消费需求影响的主要作用点,最后根据所的结论,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在阐述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时明确指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认识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又一次飞跃和又一次重大突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分配不公等问题,学者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二次分配、三次分配,而忽视了从源头即初次分配解决上述问题才是治本方法。在微观领域,初次分配应该是财务学研究的对象,提出初次分配相关理论并对实践作出指导是财务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论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对扩大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收入分配结构与消费水平关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居民现行收入分配水平差距较大的现状,提出按照“保低”、“扩中”、“调高”的思路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以扩大消费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调节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叶汉生 《财贸经济》2002,(10):71-74
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我国当前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已进入国际公认的警戒区间.如果听任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将会随时出现两极分化,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本文就如何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收入分配对启动消费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艳琴 《商业研究》2000,(7):132-134
近年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内需启动经济的措施并未明显奏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政策的实施面临收入分配制度的约束。由于收入分配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收入分配原则的实施过于强调“效率”而忽视了公平,国家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也过小,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不能有效抑制。这些因素直接导致社会总有效需求的不足,并恶化消费者的收入预期,从而导致消费的持续低迷。  相似文献   

13.
论经济发展方式与收入分配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是有效拉动内需、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成功转型的关键.本文在阐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理论关系,通过对消费能力的简单随机模型和收入增长的随机模型进行理论分析,以及运用回归模型对中国的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中国经济增长、消费需求与收入分配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并提出了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历时四年、历经六次征求意见,旨在对各收入阶层调高、扩中、提低的新收入分配方案有望年内出台。上下的一直关注和推动,使得中国收入分配改革进入新纪元。在2010年的中国官方表达中,调整收入分配一语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利率变动的收入分配效应以及央行制定货币政策该如何兼顾收入分配因素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在经典新凯恩斯DSGE模型框架下,创新性地引入一定程度的家庭异质性,通过设定“李嘉图式”和“经验规则”两类异质性家庭以及价格、工资黏性,分析了技术、工资加成和利率变动三种外生冲击下,居民消费以及收入分配的动态变化.本文同时还以经济福利损失最小化为标准,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求解最优泰勒规则.研究表明:正向技术冲击会提升经济产出并降低通货膨胀,提高消费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不影响居民收入分配;“李嘉图式”(“经验规则”)家庭工资加成冲击会同时降低(提高)消费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且对消费(收入)不平等指数影响更为显著;利率的正向变动冲击会提高消费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对我国央行而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加强对通货膨胀波动的干预是降低经济中消费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尹晋男 《商》2012,(9):147-147
收入分配可以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分配。再分配是政府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再次调节,主要措施包括征收收益税,比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对居民进行转移支付等。初次分配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再分配主要由政府开展。此外,慈善事业等也是一种形式的收入分配活动,被称为三次分配。  相似文献   

17.
张远 《现代商业》2012,(25):84-86
马克思主义有关收入分配理论对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收入分配问题的启示:一是关于分配制度的研究,不能就分配谈分配,不能忽视所有制决定分配、分配关系取决于财产关系等本质因素。二是在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内部,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再被少数人无偿占有,而是通过资本收益的形式,表现为社会必要价值,直接或间接地返回于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者。三是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确保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8.
社会财富的分配可区分为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三大部分三个层次。按个人可实现的财富分配,初次分配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国家公民个人的可支配性收入;二次分配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公民可享用的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共产品;三次分配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公民可预期的市场化保险收益及可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得不实行"资本得到利润,劳动得到工资"的财富分配公式,虽然知识经济的出现部分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国家仍然要重视"二次分配",以维护社会公平.本文分析了分配方式在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并重点分析知识和劳动相结合将带来的分配变化,指出国家应该重视并完善"二次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20.
分配与公平     
刘尚希 《中国市场》2010,(16):60-62
分配的变化隐含在经济循环的过程中,只有改变了经济循环,才能改变分配格局。政府调节贫富差距,不应仅仅是说收入分配。贫富差距,有财产意义上的,有收入意义上的,甚至还包括消费意义上的。政府干预贫富差距应从结果转到起点上来,从消费、能力入手。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而参与者的基本能力又不因经济、社会因素而悬殊的情况下,经过市场竞争,即使存在收入、财产上的差距,那也是公平的。这样,政府对分配的干预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可能避免社会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