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现在,厂家调整经销商越来越频繁,经销商在调整中通常处于被动地位。尽管厂家调整经销商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对经销商而言,自己毕竟付出了时间、精力、人力、财力,还动用了自己积累的销售网络。厂家说换经销商就换经销商,说搞多家代理就搞多家代理,这种现象势必造成经销商在心理上的不平衡。厂家调整经销商,会对经销商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经销商从获得经销权的时候起.就要考虑如何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感性经营,危险!商业是理性的行为,但本土经销商多数靠感性经营。下面的几种经销商就  相似文献   

2.
艾浪滔 《销售与管理》2005,(11):68-68,70
中国市场经历这么多年的洗礼,厂家打造品牌的手法已经日益成熟。伴随着厂家发展而成长的经销商群体也日益壮大,壮大了的经销商们,正普遍面临着事业发展的瓶颈,因为大多数经销商都是通过所代理经销的品牌获得发展的,当所代理品牌的市场发展到顶峰,市场增长乏力的时候,经销商们的事业又该如何来突破?一方面,经销商可能会通过经营代理更多的品牌来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创立经销商自己的品牌,则是广大经销商群体发展的一条必然道路。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朋友原来做粮油生意,后来被一个食品企业游说做了它们的产品,结果做得非常好,所以他放弃了原来的粮油产品,专心做该产品。但是两年后,这个企业自己成立了商贸公司运作该市场,这个朋友一下子就慌了。其实他半年前就听到了这个风声,但是没有想到厂家会动真格的,说取消就取消了。结果他手里一个产品都没有,但是车辆、人员、仓库都需要费用啊。就在这个时候,台湾著某名品牌的业务员来找他,可以让他代理一个产品。他刚好缺产品,碰到这么一个‘著名”品牌正中下怀,没有多加考虑就接下来了。结果做了3个月就大呼上当。原来他代理的这个产品在当地已经不下五家经销商接过手了,市场非常混乱,费用申请也屡次被拒绝,并且他还了解到那个业务员的职责就是到处开户。我说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想劝经销商朋友们如果急于找产品。千万不能胡乱抓一个了事,一定要谨慎。  相似文献   

4.
经销商A遭到某酒店经理愤怒的责问,原因是客人在消费经销商A代理的啤酒时,发现酒里有头发,直到酒店给客人免单、道歉方才了事。酒店要求经销商A给个说法,赔偿10箱酒,不然就扣下贷款。在协调无效的结果下,经销商A和厂家业务经理取得了联系,满心指望厂家给个说法,但令经销商A失望的是,该业务经理说,我们公司是国内知名企业不会出现质量问题,这件事情我们不会负责。  相似文献   

5.
<正> 湖南省某地级市亨利经销商代理统一食品公司品牌已有近十年历史,然而,其业绩一路走低,从1994年的每月业绩180万元下滑到2002年的每月不足70万元。公司百思不得其解,多次调换精兵强将也于事无补。一番实地考察之后,统一终于得出结论:经销商依旧停留在"坐商"的经营理念上,缺乏现代管理与营销知识,对在新市场执行营销动作感觉力不从心,不仅贻误厂家的许多战机,也严重制约了厂家的市场拓展目标实现的进程。对于经销商的改造已是当务之急。如果选用新经销商,不仅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再者,厂商之间合作了这么多年,说换就换,容易导致矛盾激化;如果抛开经销商自建营业所进行终端营销,但终端营销又需要强大的管理能力作后盾,而且经过  相似文献   

6.
强势的企业总有强势的手腕来调整自己的销售渠道,而经销商常常处于被动的境地,甚至由于不理解而和厂家发生摩擦。当厂家在调整渠道战略的时候,经销商如何分析自己在厂家渠道中的作用和价值?如何做出选择和判断?  相似文献   

7.
渠道是经销商生存的土壤,把渠道价值最大化,经销商才能获得持续利润,才能稳固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赢取和厂家博弈的资格。随着上游厂家、下游终端的变化,经销商开始调整自己的盈利模式,其中采用复合渠道模式是经销商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复合渠道,也可以理解成为渠道组合,即根据厂家产品特性、下游终端需求,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渠道进行组合,并通过同类产品延伸,拓宽渠道的宽度。  相似文献   

8.
赵建英  李刚 《糖烟酒周刊》2004,(49):B012-B013
[市场症状]前不久,深圳旺发商贸的刘晓伟经理来电说,最近遇到这样一件烦心的事,某酒厂与该经销商已经有了三年多的生意往来,双方合作一直比较稳妥。近日厂家业务代表告之,厂家有一批其他的产品(与原来的主营产品没有直接的联系),厂家希望该经销商把这批产品和以往代理的主营产品以搭配的形式一起吃掉,并承诺也可以降低原来主营产品的出厂价或是给予相应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糖烟酒周刊》2007,(3):14-14
长期以来,生产厂家都把消费者当成终极顾客,把经销商当成渠道,亦即中转站,结果将自己的营销战线越拉越长:从经销商到二批商/三批商,再到零售商,最后是消费者。从线上的广告策划、传播、沟通、广宣.到线下各种销售促进和激励,厂家也步入了越来越深的“营销陷阱”。以至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不少厂家营销人队伍中.高层顾首顾不了尾.中层以费用换销量,中下层干脆做假,而经销商转而“用心”截留费用。这一切表面上看起来.是厂家的营销管理不够全面,事实上.厂家如果不认清自己的“终极顾客”,管理提升就会失去对象。  相似文献   

10.
王荣耀 《糖烟酒周刊》2004,(41):i008-i009
今天,我们的经销商在非常辛苦地做市场。但是大家满意不满意呢?经销商不满意,经销商感到自己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没赚钱;厂家不满意,厂家觉得经销商跟不上厂家发展的步伐,经销商不能圆满执行厂家的营销策略,没有让厂家的产品在市场上做得更好。基于这种情况,经销商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满意、让厂家满意呢?  相似文献   

11.
在完全市场经济的欧洲国家,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自律性组织,电器经销商也是一样,商家通过行业公会进行价格行为的自律,家电经销商自己从不搞打折,为防止不同制造商之间的不规范竞争和误导,商场里甚至不允许厂家派促销员。如果发现经销商有价格违规行为,第一次是警告,第二次就扫地出门;而被踢出行业协会之后,所有上游的供应商就会停止供货,厂家决不会迁就商家的价格违规行为。商家能逼厂家加入价格联盟,这说明上游制造业的产业链出了问题:要么是产品过剩,降价成为过剩产品的"下水道";要么  相似文献   

12.
<正> 魏庆先生,你好! 厂家直营的话题也是我很关心的,希望你会给予指教。你说:经销商担心厂家全面直营是多余的,是自己吓自己。我不敢赞同,我看过这方面的案例:鲁花在唐山就出过这样的事情,先是经销商在做,超市做进去以后,鲁花在唐山自己设了分公司,全盘接手。所以我的意见是不是跟厂家签个合同,内容大意就是在经销商做好市场以后厂家不可以自己接手。这是我不成熟的一点看法,愿闻高见。解答:  相似文献   

13.
厂商双方都希望自己利益最大化,而结果还是取决于各自的实力。厂家比较强势,会要求经销商专营,不专营就“砍掉”;经销商比较强势,往往不理会厂家的最后通牒,依然我行我素,反正是自己掌握着当地的网络,自己不做,谁也做不起来。实际上,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如果不是闹得很僵,是不会轻易分裂的,当厂家举起“砍刀”时,心里也在犹豫;当经销商准备放弃时,心里也在想着“和气生财”。那么,在骑虎难下的时候,经销商该如何做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刘会民 《糖烟酒周刊》2007,(10):134-137
在酒水圈中,每个经销商都有自己一部心酸的创业史,例如在创业初期,有的为了进一个酒店,软磨硬泡,遭受白眼;有的为了迅速铺货,带领员工背包扫街;有的为了代理产品不再受骗,卧底厂家……经过一次次磨练,一次次积淀,经销商终于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家业。但发展起来的经销商,似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厂家渠道扁平化、营销深度化、销售终端大型化、连锁化的大潮扑面而来。这让经销商犹如穿上了红舞鞋,一刻也不敢停下来,开始了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15.
肖飞 《中国市场》2004,(10):51-51
<正> 许多有经验的经销商在选择代理产品时,从某个意义上说,其实是在认真地选厂家。以作者的产品选择经历来看,经销商选厂家,本质上应该是“透视”厂家的过程,是冷静地从另一个角度真实触探厂家深藏其中的隐秘,从而在操作产品过程中赢得主动权和规避意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范宽运 《糖烟酒周刊》2005,(32):A0004-A0004
鱼和熊掌岂可兼得?做名酒又想要丰厚利润是不可能的。名酒就意味着现金,可以迅速周转,自然不会产生太多利润。所以名酒不能和其他白酒产品比利润,要换一个角度来比。代理名酒除了能产生利润外,还可以起到带货、构建网络的作用,当然也可以打造经销商自己的品牌。名酒的这些功能在经销商发展初期发挥的作用比较大,但随着经销商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7.
渠道网络的下沉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厂家的口头上了,经销商要生存要发展,获得自己最大的利润价值,厂家也要在激烈的拼抢中追求最大精益化。二者的矛盾要求相对弱势的经销商有所调整,与对俱进,于是一个经销商转型的严峻课题鲜明的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可以为现形势下的经销商归纳出适应市场旋律而转型后的三种归宿。  相似文献   

18.
梁风华 《糖烟酒周刊》2005,(37):B0034-B0035
很多经销商对我说,“代理一个好品牌固然重要,但最令我感激的是教会我做生意的人”。起点低、素质差、管理乱是经销商面临的普遍问题,销售人员对经销商说得最多的是“打款”、“发货”,很少有厂家会真正关注经销商的成长需求。除了产品之外,经销商急需管理、经营、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知识。知识和管理是企业提供给经销商的增值产品,是在给经销商“雪中送炭”。  相似文献   

19.
品牌     
《糖烟酒周刊》2006,(24):52-53
茅台货源不多,批价上涨 一些经销商反映,近段时间茅台的批价不断上涨,53度茅台每瓶批价多数达到了厂家规定的338元以上,有的甚至更高一些,市场零售价格也大多在368元以上。经销商认为,今年2月份茅台涨价后市场货源就一直不多,可能是厂家为了让新价格执行到位而采取的控货手段。但业内人士分析说,应该是由于茅台产量跟不上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厂商之间亦是如此。早年间,厂家哭着喊着要找大经销商,规模实力越大越好,看到大经销商,尤其是具备超强首次打款能力的经销商,何止是大户,那简直就是大爷,恨不得能当亲爹待。可是,现在厂家又换胃口了,说要市场精细化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