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保平 《会计之友》2007,(2X):95-95
在新《公司法》开辟股权激励的法律通道、中国证监会于2005年初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之后,许多上市公司摩拳擦掌。不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迈步却一直等待“另一只靴子”的配套。时值2006年终,国资委、财政部公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下称《办法》),此举意味着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基本构建完成,也标志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迈出一个大的步伐。至此,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可以阔步前行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正式实施,我国上市公司在激励方面越来越重视股权激励这一长期激励制度,并且越来越多公司将这一制度与公司高管的经营业绩结合起来。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仍然存在问题。本文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金发科技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前后的盈余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后,股权激励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理论上讲,股权激励制度可以约束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股东对其进行监督的成本,实现委托代理双方  相似文献   

4.
2005年8月23日,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等国务院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其第10条指出,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以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2005年9月9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以探索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由此,作为股权激励主要方式的股票期权制度,一时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张大丰 《英才》2006,(2):26-26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近日发布,允许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遵照《办法》实施股权激励。据悉,《办法》与之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主要的修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象——明确规定激励对象不包括独立董事;第二,来源——取消股票来源中新股发行时预留股份这一渠道;第三,性质——将原稿中的“股票激励”提法修改为“限制性股票”。  相似文献   

6.
2006年1月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内容包括总则、一般规定、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实施程序和信息披露等7章53条,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考虑到在股权分置情形下,上市公司股价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其经营业绩,高管人员的经营成果无法通过股价来体现,股权激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管理办法》目前只允许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作为一项制度创新,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证券市场有效性和公司治理水平的要求较高,监管部门采取了在试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对《管理办法》加以完善的做法,以期稳妥地推行该项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对经理人乃至员工实行股权激励的冲动由来已久。但因政策不明朗,无疾而终。不过,看似平静的水面却一直暗流涌动。2005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其后,国资委也起草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股权激励似乎因政策逐渐明朗而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正式实施,我国上市公司在激励方面越来越重视股权激励这一长期激励制度,并且越来越多公司将这一制度与公司高管的经营业绩结合起来.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仍然存在问题.本文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6,(30):3-5
股权激励作为长期激励制度已成为上市公司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2016年7月13日,证监会根据我国近10年股权激励的实践总结和发展趋势,正式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以下称新办法)。创业板公司股权激励实践一直走在前面,本文通过对创业板公司近年来股权激励实践总结与剖析,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建设性建议,以期对上市公司全面推行股权激励特别是国家层面推行的在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实施员工持股试点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正按照证监会2005年末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通过股权的授予,使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分享利润并承担风险,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发布并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消息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各界纷纷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股权激励的方式,从中长期来看,将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和质量,有助于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月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允许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与持续发展。从2006年1月1日起,该《办法》开始实施。仔细研究这一新的政策,我们会发现,政府在推进我国企业改革及企业家队伍建设中,管理思路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这对深化国企改革,加快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无疑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出台后,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截至2006年10月中旬,共有181家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中提出了股权激励的设想,其中49家有相对明确的方案;在《管理办法》出台之后,27家公司公告了股权激励计划方案,并已有超过10家公司成功实施。分析这些股权激励案例的细节,对拟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关于股权激励机制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市值最大的各50家企业中,98%的红筹股公司拥有股权激励方案,H股公司的数字约为40%,即使是制度尚不完善的A股上市公司,已经或正在启动相关方案的亦在30%左右。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为高管制定股权激励计划。在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中就有上市公司提出激励方案,2005年底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可以预见,此办法若正式实施,股权激励大潮将势不可当.  相似文献   

15.
卓越 《审计与理财》2008,(11):26-27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指出:“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要提高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工资报酬,充分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可以试行期权制。同时要建立严格的约束、监督和制裁制度。”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提出股票期权制度。为鼓励上市公司实施职工股权激励计划,2005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2006年9月30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财政部发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后,中捷股份成为首家依据该办法推行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同年9月,国资委和财政部下发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本文探讨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权益结算股份支付会计在理论与实务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证监会于2005年12月31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具有深远的影响。自宝钢股份(600019)试水股权激励以来,进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目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8.
王瑶瑶  章雁 《现代企业》2020,(2):120-121
2005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由此,股权激励在我国上市企业管理中拉开序幕。此后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进行了多次修订,股权激励作为稳定和激励公司高管及员工的激励机制,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014年6月20日,为规范市场上参差不齐的激励机制,证监会发布了第33号公告《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9.
林南山 《人力资源》2007,(4X):16-23
随着2006年中国股市的狂涨不停以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等规章的出台,股权这个一度遭受冷落的话题又被炒了起来,众多上市公司纷纷争先恐后地推出了自己的股权激励计划;然而,股权激励毕竟是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很有可能伤人害己。那么怎样才能舞转这把“双刃剑”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股权激励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上市公司以其股票为标的,对董事、高管等关键人员进行的长期性激励措施。其合理实施能将公司未来价值提升与经理人薪酬很好地结合,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环节。随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正式出台,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已经开始被许多企业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