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当前中国经济的“两难困境”中,人民币汇率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两难”问题之一。放宽人民币对汇率的限制,将会直接影响出口企业,进而增加就业难度,特别是,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将会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大幅缩水,成千上万人的一年辛苦劳作就会瞬间化为乌有。如果不放宽限制,将会面对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人民币已经成为外交问题和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2.
云倩 《亚太经济》2023,(1):31-40
东盟是中国在境外第二大人民币跨境收付地,在东盟率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但也存在与东盟国家金融合作层次不高、人民币收益性和流动性较弱、东盟国家对美元有较强的路径依赖、人民币与日元国际化竞争激烈等问题。RCEP的实施给在东盟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发挥人民币货币锚作用等重要机遇。在RCEP框架下,要充分运用RCEP规则,以提升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功能、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新空间、搭建人民币跨境支付新渠道为根本,通过建设中国-东盟数字货币合作区、中国-东盟人民币结算示范区、提升人民币在东盟国家货币锚作用、优化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市场环境等新路径,来提高人民币在东盟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吕丽华  汪乐伟 《中国经贸》2010,(20):144-144
近些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售价很低,除了中国劳动力价值较低外,人民币汇率问题已成为焦点。汇改至今,人民币汇率制度在向市场迈出重要一步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中国未来的汇率制度改革将走向何方,进行了简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海外经济评论》2005,(22):19-21
【美国《华尔街日报》5月23日】在中国顶住外界压力暂时不对人民币升值的同时,中国央行也在就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问题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压力的原因是一个与国际间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利益相糅合的问题。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主要依据在于中国的贸易顺差,巨额外汇储备等。  相似文献   

6.
叶檀 《上海经济》2014,(8):16-16
美国在要求人民币汇率国际化,中国也希望国际化,问题是,锚在哪儿?  相似文献   

7.
中国总理温家宝6月26日在亚欧财长会议上引人注目地阐述了人民币汇率问题。温家宝强调,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中国将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推进改革。 “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不仅有利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周边国家以及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温家宝对与会的亚欧会议39个成员的代表们说。 观察家认为,上述表态显示中国希望在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中,强化它业已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树立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当时,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从而避免了周边国家货币可能产生的新一轮贬值,赢得了亚洲国家和世界的尊敬。 与会的德国副财长科赫·韦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对中国在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上  相似文献   

8.
NDF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前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者,他们在投资过程中大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些问题:在未来一定时点因某种原因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外币。如用于偿还外币债务或者用于投资利润汇回,因此需要将人民币兑换或折算成外币,届时若出现人民币贬值,可能导致其无法偿清外币债务或者以外币表示的投资利润减少;或者在未来一定时点需要将所获得的外汇收入兑换成人民币,届时若出现人民币升值,其所获得的以人民币表示的收益会亦受到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侵蚀。外国投资者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实际上都与人民币的汇率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9.
财经要闻     
《宁波经济》2011,(2):8-8
中行在美国开放人民币交易业务 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已正式开放在美国的人民币交易业务。此举被外界视为是中国在探索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一步。不过,路透礼引述分析人士说,这只是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迈出的一小步。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前的推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  相似文献   

10.
2003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人民币汇率问题也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在目前的形势下,对人民币汇率的讨论显得更为迫切:人民币为什么会突然面临升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各行业的影响到底如何?我们认为,鉴于国内国际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议论纷繁复杂,对以上诸多问题有必要进行一个条理清楚的梳理。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数月里,面对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论调甚嚣尘上,贸易赤字高增的美国和日本刮起了“一股风”,强烈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欧洲、东亚一些国家也马首是瞻,引发了国际国内金融界、经济学界对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大辩论。  相似文献   

12.
在记账清算的情况下,从中国流出的人民币,实际上只是转移了人民币的所有权,无论这种所有权发生怎样的转让,真正的人民币资金都还在中国,并没有改变国内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因此,对海外人民币所有者开放境内金融市场,并不会带来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13.
晓荷 《东北之窗》2010,(20):23-25
日前,美国一些国会议员和商业组织展开了新一轮对人民币汇率的攻势,称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不足,使得中国制造业者在美国市场获得了不公平的价格优势。导致美国流失了数百万个工作岗位。而美国国内也就此事发生了激烈争论。为商定应对人民币的策略。美国众议院在当地时间9月15、16两日举行听证会。借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向中国扔“砖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评价道:“施压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据悉,原定于美国当地时间9月17日公布的美国国会人民币汇率听证会结果没有如期公布。市场人士认为此次听证会己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资本过剩环境下,中国是外资资产配置的重要目标,人民币隐忧犹存。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已经一周年。从汇率改革的实践来看,除了局部行业受到预料中的影响之外,总体上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保持在相当稳健的水平上,经济增长、物价和外贸形势都相当良好。总体向好的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中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益谦 《中国经贸》2009,(6):139-139
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人名币的国际化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措施,旨在探索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再论人民币国际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已进入快车道,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完全正确的,但目前推行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存在不少问题。在当前形势下,以人民币贸易结算为突破口的国际化难免导致新增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推行本币计价比推行本币结算更为重要。人民币国际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贸易和金融交易中尽可能多地使用人民币,而忘记资产与货币的币种结构问题。所谓人民币回流问题,从中国境外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调整的角度看,只是对中国人民币债务的境外持有者提供多高回报的问题。在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债不再安全的情况下,国际金融市场用人民币资产置换美元资产的意愿强烈。依靠满足这种意愿人民币国际化固然可以取得进展,但中国必须考虑清楚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总之,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在明确目的、看清方向、细致规划的前提下,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7.
刘佳玮 《中国经贸》2010,(10):133-134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里格曼再次将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推向了世界经济的风口浪尖。克鲁格曼认为,人民币的价值被低估了,这无疑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他将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归咎于是中国的责任,并认为是中国助长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而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认为美国的贸易赤字是由于储蓄不足,呼吁人民币升值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决定。那么,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源自于何方,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影响究竟大还是小呢?而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又将如何发展呢?本文就将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8.
张丽杰 《科学决策》2008,(10):209-209
人民币升值将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升值将带来通货收缩压力。为减小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即使人民币升值15%,从长期看也不会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严重危害,因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稳定,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大的负面影响仅发生在最初一两年内。为了让我们对人民币汇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了解其对经济的影响特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全面融入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必由之路,可以给中国带来较多的有利影响,我们应借此机会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但人民币国际化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风险。本文主要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因,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弊端也做一定的剖析。  相似文献   

20.
乔保忠 《河南经济》2003,(11):46-47
去年上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前段时期全球几乎一致看跌的人民币,正面临着升值的压力。“盯住”美元的策略,使得在美元贬值的态势下,人民币的实际币值随美元对欧元及其他货币汇率的下跌而下调。6月16日,美财长关于支持中国赋予人民币更大弹性的谈话,使人民币升值问题从民间上升到官方,从经济走向政治,从学术之争变为利益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