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正在不断走向枯竭,努力发掘可再生能源的潜力成为各国政府的一个战略新举措.科技部于2012年上半年密集发布了风电、太阳能发电、洁净煤技术及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等四个与新能源相关的科技十二五规划,可以说创造了我国新能源科技发展的新纪元. 实际上新能源之所以发展较为缓慢,除了成本因素外,最大问题还是出在技术上,既有技术的稳定性问题,也有相关配套技术发展滞后问题(如蓄电池技术落后).当然中国电力体制基本上属于垄断,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下面对于新能源技术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能源产业对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本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并取得成效。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履行对国际社会承诺的重要突破之一。目前,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将坚持系统谋划、节能优先、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安全持续的新能源发展路线,形成可持续的能源资源体系,以保障我国能源资源的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随之提高。针对目前我国石油等传统能源短缺的现状,加快新能源开发成为促进环保低碳社会构建的重要途径。发展新能源与我国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相契合,有利于我国能源问题及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除此之外,由于新能源为可再生能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业生产乃至人们社会生活成本。在此背景下本文就我国新能源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罗正伦 《现代经济》2007,6(12):31-33,9
近年来,世界各国能源专家、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石油时代之后能源转换问题,对此共同的认识是资源与环境约束着人类的发展,能源发展毫无疑问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能源安全的保障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迫使我们去寻找新的替代能源。生物质能源由于其所具有的可再生、环境友好等特点,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介绍了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两种主要的液体生物质燃料,研究产业发展优势和现状,并通过分析其在中国的产业政策,以期有助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能源在人类社会中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文明时期的主导能源之间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工业社会的主导能源本质上是化学能源,这决定了它的局限性。面对工业能源危机,人类必须开拓出比化学能源更深层次的新能源,这就是物理能源。物理能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向主导能源的转化,是今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国外发展绿色能源的做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将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大展作为的世纪。寻找替代能源是未来人类及中国能源战略的关键,大力开发可再生绿色能源是一个必然趋势。我国绿色能源开发目前正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探索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能源产业有望成经济新增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把新能源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新能源的投入呈现加速之势.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中国也在加快能源产业战略转型的步伐.中央日前提出要推动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能源引领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方向,蕴涵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8.
人口爆炸及社会的发展,加重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同时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这必然导致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匮乏。因此,寻找新能源和节能便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雷震 《全国商情》2006,(11):125-126,122
能源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用科学的发展观发展能源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地节能、用能,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能有效解决能源“瓶颈”,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发展推进新能源汽车已被认定为全球汽车业未来的方向,其发展不仅是缓解日趋严重的能源、资源、环境、气候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各个国家汽车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面对全球能源紧缺和气候变暖的压力,节能、环保、低碳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潮流,其中新能源一词自问世以来便与高科技和新时代并存,成为大众热捧的焦点。在众多行业中,新能源汽车与社会发展和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得到政府与百姓的高度关注。随着社会进步以及国民平均收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低碳经济盛行的今天各个国家都把新能源当成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武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现在的重中之重能源的需求与供给上矛。从宏观来看,现在大部分国家的能源供应出现危机,传统盾突出,各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的能源供给,早已经开始实施新能源开发战略,针对所有的新能源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传统能源的使用给环境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在当前能源供应矛盾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新能源的研发与利用也是迫在眉睫。所以新能源企业在这种大环境下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煤炭等资源日益匮乏.能源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大问题。自然燃料乙醇即燃料酒精便成了各国新能源战略关注的重要对象。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十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如何应对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人类即将进入高价能源时代。高价能源对中国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影响,至少表现为成本推上、增长减速、产业重构、节能减排、加速耗竭、福利摊薄等六大效应,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溢出效应主要有增长动力减退效应、对外贸易转型效应、境外投资调整效应。为放大积极效应,抑制消极效应,迎接高价能源时代的挑战,除了中国加大改革调整力度以外,国际社会还应积极开展能源合作,大力开发新能源,努力推进全球性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解决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矛盾的最优方案.低碳、新能源成为现在全球范围内火热的话题,既互联网时代之后,世界战略格局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对于能源的争夺和利用上.发达国家甚至已经把新能源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传统能源汽车技术体制锁定是制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关键原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采用替代型和转化型培育模式,但无法成功地破解传统能源汽车技术体制锁定。为了找到合适的培育模式,重新定义了传统能源汽车技术体制锁定,剖析出传统能源汽车技术体制锁定的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共享型培育模式,以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破解传统能源汽车技术体制锁定,建成新能源汽车技术体制,实现爆发式增长。  相似文献   

16.
由于传统能源汽车技术体制锁定,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难以实现,而成功地破解传统能源汽车技术体制锁定,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建立综合治理体系。为了确保综合治理体系有效且高效,需要对传统能源汽车技术体制锁定进行重新定义,分析传统能源汽车技术体制锁定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利用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能源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其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组成要素。早至工业革命时期,能源安全问题就已经开始显现,两次石油危机使能源逐渐成为世界的焦点议题,到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能源更成为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最基本的驱动力,世界各国都已相继制订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  相似文献   

18.
宏观政策     
能源领域的新任务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关于能源问题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很多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一个重要的应对举措。国内能源行业在一定程  相似文献   

19.
《大众商务》2008,(6):68-68
酿酒已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了,酒文化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也已经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然而更新酿酒技术却成了人们无法突破的难关,由于传统方法酿酒成本大、工艺复杂、周期长、粮耗高、出酒率低,加之世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需求更多的能源,目前也出现了能源紧缺现象,因此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开发再生能源,保护环境,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正是因为这些难题使很多学者、专家在开发新型酿酒技术和机械方面大受阻碍。  相似文献   

20.
技术进步与我国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文章在对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及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我国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认为,依靠技术进步可以减少能源的相对消费,但不会降低能源消费总量,相反会带动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因而,技术进步在致力于降低能源密度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