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税制下的县财政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中央的财政汲取能力大幅度提升,而地方政府尤其是处于行政链条末端的县乡基层政府因为财政收入大头被中央和省拿走,财力萎缩,因此财政自给率下降.为了弥补财政缺口,县乡政府努力扩大预算外收入,同时县财源结构也发生了改变,转移支付成为其主要财源,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变得更强.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中央的财政汲取能力大幅度提升,而地方政府尤其是处于行政链条末端的县乡基层政府因为财政收入大头被中央和省拿走,财力萎缩,因此财政自给率下降。为了弥补财政缺口,县乡政府努力扩大预算外收入,同时县财源结构也发生了改变,转移支付成为其主要财源,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变得更强。  相似文献   

3.
财政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固然在于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但财政管理体制决定了支出结构。据统计,我国有关预算安排的硬性文件规定,目前多达一百二十多项,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支出结构并非是财政部门甚至地方政府想调整就能调整得了的。所以,进一步明确公共支出责任是完善财政政策的题中之义,也是财政建设和谐社会的突破口。按国际惯例,社会保障和救济通常由中央政府提供,教育和医疗则是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责任。在公共财政制度较完善的国家,中央政府提供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及住房与社区环境等方面的社区和社会服务的支出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也是中央财政的主要职能、1993-1997年间,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中央财政提供社会服务支出的比重都超过了50%。其中,美国为53.88%,日本为58.33%,英国为52.27%,加拿大为58.05%,澳大利亚为5849%。而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能分配,则是越低级的政府所承担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就越沉重。世界银行在2002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县乡两级政府承担了70%的预算内教育支出和55%-60%的医疗支出,地级市和县级市负责所有的失业、养老保险和救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市)财政负担,省级财政负担11%,中央财政负担不足2%。这种以县乡为主的投资体制是农村义务教育困难重重的重要原因,随着全国陆续取消农业税,乡镇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保障将更加吃力。在公共卫生方面,我国也存在政府支出责任下移的趋势,过去的10年,中央财政仅占卫生预算支出的2%,县乡占55%-60%。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应该打破体制性障碍,在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的基础上,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可以考虑将地方政府能有效提供的公共服务,作为地方政府的事权,中央只承担地方政府难以有效行使或不宜由地方政府行使的事务。对于涉及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共同事务,应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承担或分担的比例,并使之稳定和规范化。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及省级财政的收入汲取能力不断增强,有必要采取渐进式步骤与方略,逐步承扭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的支出责任,以合理配置各级政府的财力,均衡地提高各级政府的公共保障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体制和财力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财政收入视角,本文回顾了我国财政改革历程,认识到宪政背景、意识形态和地方可支配财力对财政分权的重要意义。分税制改革是政府间财力的重新分配。分税制改革至今,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享不断调整。中央通过扩大共享税范围,增加了分享比例,集中税收,上收财力。分税制规定了政府间的预算内财政收入,并没有规定支出,实质上增加了地方政府财政支配权。地方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减少,却不断扩大财政支出的规模。地方政府通过增加非税收入规模,提高中央转移支付额度,实现收支平衡。地方政府提高财政可支配收入的积极性和经济建设的积极性相互交织,成为地方非税收入膨胀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1.提高国家财政的整体教育投入比重。基础教育投入是整个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的弱势地位,首先需要提高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整体投入力度。在预算安排时,要按照“三个增长”的标准安排教育支出,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可以考虑开征教育税,取代现在的教育费附加,将各类企业都纳入征税范围,从而拓宽税基,稳定税源,专款专用,使财政的教育支出具有更加可靠的收入来源。调整教育经费在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中的支出比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分税制改革的目标界定为稳定的中央地方财政分配关系、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量比重、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经济、促进区域财力均等化、国家财政职能的转变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六个方面,认为目前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基本理顺,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量比重不断上升,全国统一市场经济基本建立,区域财力均等化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得到了基本保证,但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功能还未能建立,并应当成为未来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农村义务教育投资谁来承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央财政应当分摊地方对义务教育的投资(一)县乡财政义务教育投入不堪重负1994年财税制度实行重大改革后,我国财税收入的重心明显上移,尤其是向中央和省级政府转移。近十来年,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省级地方政府也纷纷效仿中央的做法,将财权上收。然而,在财税收入重心上移的同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任并未随之上移,反而更多地转向了县和乡镇财政。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义务教育的投入中,乡镇负担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2%;而县乡两级负担的87%基本上都直接来…  相似文献   

8.
一、对我国现行财政资源转移配置制度的分析(一)制度基础。政府间转移配置的制度基础是财政配置体制。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则以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为制度基础。财政体制是在事权划分基础上对各级政府的财政财力范围进行划分与界定的体制安排,主要以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这个指标来衡量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情况。同时,这个指标也以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参照系。这两个指标的具体含义是:(1)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比重是中央调控能力的标志,经验数值一般在60%左右为宜。如果这个数值过低,表明中央对地方缺乏调…  相似文献   

9.
一、目前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县乡财政体制中的事权与财权不统一。在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中存在着收入重心上移、支出重心下移的倾向。一方面,县乡财政成为各级财政集中财力的对象。从县乡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看,县乡财政需要将75%的增值税、  相似文献   

10.
“分税制”对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樊进科,吉淑英一、分税制对中央财政的影响及对策(一)分税制对中央财政产生的正效应。1.分税制形成中央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增强中央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分税制推行后,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将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税费改革与"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的财力局限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是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目的的,可它却极大地影响着义务教育投入经费来源渠道、义务教育经费收入规模及义务教育投资规模和结构。税费改革使农村义务教育筹资渠道更为单一,使义务教育投资更依赖于县(市)级财政预算内资金投入,而当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县级财政收入非常有限,县级财政无法承担义务教育投资与财政收支、经济同步增长的重大责任。因此,伴随着税费改革和农村经济政策改革措施的实施与落实,保障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措施应该是改革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将义务教育发展责任上移,实行以中央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1.完善中央、省、市、县、乡镇之间财政分配体制。(1)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尤其要明确省以下各级政府(县、乡两级政府)的支出责任。(2)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政府的财权,将各级政府的事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支出责任和各地的收入分配格局制度化。保证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定,合理分配省、市、县、乡财政收入的各自比重,配合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有效缓解县乡财政困境。(3)改革和完善农村基层财政预算体制。将乡镇财政预算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乡镇政府负责本级预算支出管理,收入由县级政府统一拨付。中央和省级拨付的款项…  相似文献   

13.
<正> 今年,国家出台的财税体制改革,对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经济结构,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对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经济,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效应。其主要表现: 1、地方财力削减,财政更加困难 一是地方财力下降:实行分税制,从宏观上看,目的是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到“八五”期末要达到57%。根据分税制规定,以涟水县1993年净入库的工商税测算,中央要占65.42%,而地方仅占  相似文献   

14.
农村义务教育到底由谁来"埋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明熙 《财经科学》2005,(5):176-181
目前的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一是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二是这不足的经费配置又严重不公平,“重城轻乡”,使农村普遍存在“上学难”;三是应试教育的偏差和教育费用的暴涨挫伤了农民子弟上学的积极性,农村又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缓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困难,从资金保障的角度来看,必须尽快由目前以县乡为主的资金供给机制改变为以中央或省为主的资金供给机制,对于这一改变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并对农村义务教育属于地方公共品的传统观点以及对“分税制改革”中央集中财力的非难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5.
1.合理配置政府间财政关系,改善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为了改善地方财力状况,规范预算外收入,避免地方政府融资的金融风险,中央政府应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间财政关系,适当加大中央财政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减轻地方政府负担。例如,2008年,中央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6.
一、河北财政收入"蛋糕"基本状况一般而言,财政"蛋糕"的大小主要指财政收入规模,可通过财政收入绝对量和相对量指标来反映,绝对量指标看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情况,相对量指标看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人均财政收入情况;财政"蛋糕"的强弱主要指财政收入质量,即财政收入中可由地方自主支配的财力情况,可通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等指标反映。1994年,我国实行了分税制改革,确立了中央与地  相似文献   

17.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政府投入不足的状况.但依靠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的义务教育投入,不仅难以完全满足义务教育实际需求,且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义务教育投入分配不公的格局.实地调查还发现,义务教育事权上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义务教育供给效率.进一步完善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需要上级政府采取合适的干预机制,在均等地方财力的同时,着力解决县级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激励不足的问题.另外,要适当增加乡镇和村参与义务教育财政决策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经过20年的改革,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制度内容不断丰富,显现出良好的政策与经济效应,但在其运行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为规范现行政府间财政关系,应在简化财政级次的基础上,清晰、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健全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以实现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的基本匹配。  相似文献   

19.
政府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通过公共财政政策,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和社会保障职能,然而,现实经济中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并没有很好地运行.地方政府在支农支出、教育和医疗等公共产品上的财政支出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现有财政体制的城市倾向造成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严重不足,农民较多负担了本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产品支出,这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同时,中央政府和基层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严重不对称,乡镇财政薄弱的财政收入无法承担起种类繁杂的公共产品支出,因此必须对现有财政体制进行改革: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2.合理平衡基层乡镇一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3.改革县乡财政体制,通过压缩农业服务的行政事业性支出,增加能够使农民直接获益的财政支出比例,大规模压缩财政供养人员,防止行政支出类经费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20.
张垚 《经济论坛》2014,(5):102-104
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试点作为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部分推向了全国,此次改革会直接影响中央和地方财力的分配。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中,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财权财力集中到了中央,而地方的财权事权关系却严重失衡。20年后,新一轮的分税制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尤其是近几年来,地方因财政困难,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买卖获得财政收入,造成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且大量发行地方债,地方政府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本文将从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营改增后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影响,并提出新一轮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