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养老金隐性债务和养老保险转轨成本进行了概念辨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化解转轨成本的制度安排对我国养老金收支平衡的不利影响,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向部分积累制转轨的国家责任,指出了作为国家养老储备金的社保基金在我国养老体制改革中的多重责任.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这是我国农民用一种朴素的语言,对近年来国家实施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带来的变化或即将实现的愿望的一个形象概括。8月18日,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加上一句话:“养老不犯愁”。“养老不犯愁”是基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政府的承诺变成了实际行动。全国1O%的县(市、旗)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确定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进行筹资,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完全区别于老农保仅靠农民自我储蓄积累,“自己交钱养老”的模式,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的重要责任得到明确。根据规划,国家将用十年的时间来推进这项工作,最终实现全体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一样获得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企业承担养老保险责任向社会承担养老保险责任的过渡,在社会承担养老保险责任中又进行了养老保险基金由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转轨。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个人缴费的义务清晰明了,但个人的财产权利模糊不清,政府集权管理的色彩仍然十分浓厚。在个人财产权"缺位"的情况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以下困境。  相似文献   

4.
我国从80年代开始对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1997年国务院正式发出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了全国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从过去现收现付的企业养老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转变。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在新旧制度的转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经从一个以企业为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的现收现付制,走向了一个初具轮廓、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然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隐性债务巨大、个人账户"空壳化"、制度覆盖面缺损等问题.政府必须正确认识养老保险体制转轨问题,切实承担起解决隐性债务的责任,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资金分开管理,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本质上体现的是养老权而不是财产权,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财户权益的根本意义在于保障企业职工的社会养老权。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行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这不仅未能化解养老金支付风险,而且加大了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基金贬值程度也随着做实比例的提高而增大。另外,做实个人账户抬高了储蓄率并抑制了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挤出效应。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金制度,通过名义账户制从根本上体现企业职工的财产权和社会养老权,解决做实账户制所出现  相似文献   

7.
李丹 《东方企业文化》2012,(14):190+192
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我国,一方面面临着空前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另一方面大量养老保险资金沉淀在银行,机会成本与日俱增。用养老保险基金余量资金投资于养老社区建设等内容的养老产业,既符合养老金保值增值的需求,又可以缓解养老产业资金缺乏的现状,是一项双赢之举。  相似文献   

8.
经过长期的探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已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养老金会计体系。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还处于转轨时期,相关的会计处理规范亟待完善。因此,研究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养老金会计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养老保险与消费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行为生命经济学角度对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可能增加当前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可能对消费产生负效用,其关键是如何从我国居民的心理账户特征出发完善相关的养老保险制度。从而降低养老储蓄的心理成本。推出养老保险与税收的组合型政策与提高养老金资产与现期收入账户间的可转换性可以促进城乡...  相似文献   

10.
企业年金又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的基  相似文献   

11.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安排,它的改革成败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成败。取消养老金"双轨制",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经济改革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将从完全依赖财政统筹转变为自行缴纳社会养老保险,从财政养老转向社会养老。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公职人员将和企业职工实行相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第一,公平,第二,可持续。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弊端,并对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个人账户养老金及企业年金作为养老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退休待遇水平的高低,也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养老金管理系统的强弱。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围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做了诸多探索和改革。借鉴国际上成熟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管理模式和投资经验,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和推动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长期以来单纯的依靠家庭养老的模式。在人口老龄化来临和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这种单纯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本文从现实要求以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我国应尽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村养老方式逐步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  相似文献   

14.
养老金隐性债务(IPD)是指一个养老金计划向职工和退休人员提供养老保险待遇的承诺,即必须予以偿付的养老金权利的现值。中国在将传统的现收现付养老金制度转变为基金积累制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合理有效地解决隐性债务问题刻不容缓。本文首先将从制度转轨、人口老龄化、养老金权益分配不合理以及体制原因这四方面阐述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成因,然后提出通过开源、节流、投资增值三类方式解决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将达17.39%。现在,农民养老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农村社会保障基础相当薄弱,建设步伐远远落后于城镇,无法保证未来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因此,要重视农村养老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农民养老保险的成功经验,以尽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消除农村人口老龄化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经验日本建立了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需要。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基础养老金”制度。基础养老金,也称国民养老金。1959…  相似文献   

16.
在养老金制度改革中,许多国家通过制度转轨或参数改革的形式来达成养老基金的收支平衡,这种改革往往会使得某一代或几代人的养老待遇受损,将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代际公平"问题。本文对中西方文献中关于养老金制度改革中的代际公平研究以及其衡量标准和改进措施进行了全面综述,并就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方向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邓聪 《中外企业家》2009,(7X):134-135
美国401K养老金计划,已成为美国养老保障体系中重要的支柱之一,曾被视为最成功的年金计划。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发展企业年金作为养老第二支柱,可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减轻政府养老压力。分析和探讨美国401K养老金计划,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完善及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养老金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企业缴纳的养老基金应如何监管,养老金计划对企业的资源配置、财务健康的影响如何进行评估,是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制定符合我国需要的养老金会计准则是很有意义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美国养老金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其产生的经济后果的分析,显示出养老金会计的准则重要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于2006年正式颁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各级政府严格落实要求稳妥的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国务院又于2009年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了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保障政策相结合,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文章基于养老金退保、国际上的普遍做法等角度归纳我国的养老金调整研究,来探讨我国农民工养老金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普惠制"养老金给中国农民带来了福音,但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农村养老保险惠及民生,关乎民意。随着国家对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日益重视,国民养老保障意识的日益增强,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必将沿着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迈进。只有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作为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和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的重要举措,用财政补贴吸引农民参保缴费和集体(企业、单位)补助,真正形成"三结合"的筹资结构,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才会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制度也才能持续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