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已经步入了历史性的攻坚阶段,改制的目标是要达到国际银行业的先进水平.对一些核心问题的正确认识将决定中国银行业改制的方向及成功与否,如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的根源在哪里?中国的商业银行如何才能实现向现代化银行的飞跃?世人的目光注视着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国人也在苦苦思索.在这个现实背景下,拥有多年银行实务工作经验、现任中信银行行长的陈小宪博士在<风险·资本·市值--中国商业银行实现飞跃的核心问题>一书中,从"风险、资本、市值"的视角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解答.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某大型商业银行2003~2012年的声誉风险损失数据,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概率分布函数拟合的基础上,运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模拟法计算该商业银行总的声誉风险经济资本需求。研究发现,该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发生频数符合Logistic分布,而声誉风险损失余额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文章认为,在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计算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经济资本需求时,很难排除分布函数选择上的主观性对结果的影响。因此,在完善中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经济资本度量模型与方法的同时,应加强对声誉风险事件分级分类管理、建立起中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损失数据库。  相似文献   

3.
张智慧 《中国金融》2006,(13):23-23
《人民币衍生产品》一书对人民币的基础——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进行了系统介绍,并深入分析了流行于国际外汇市场上的主要场内,场外外汇衍生产品的概念,定价,交易,发展状况等,而且专门对境内外人民币产品之间的关系,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案的反应和我国人民币衍生产品今后的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投资管理》2009,(10):64-64
2008年,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全球经济包括中国经济都受到严重冲击。中国银行业面对的经营环境变得空前复杂而不确定,经营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受到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第五个年头。近年来,商业银行经过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建立了较为规范的  相似文献   

6.
王松奇 《银行家》2005,(7):138-139
早就听朋友说,江西省经济学界的“第一把交椅”非肖四如博士莫属,最近,我读了他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著《战略与理念》一书后,这种印象又进一步深化。《战略与理念》是一部全面总结2003年8月18日国务院召开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后将江西作为首批8个试点省份之一之后江西农信社系统改革探索、发展理念和管理方略的重要理论著作。据我所知,这是国内第一本由省级农村信用社第一线的领导者亲自撰写的文章、讲演稿汇编而成的理论书籍。  相似文献   

7.
福卡 《金融博览》2003,(1):41-42
积极财政政策肯定要淡出,积极货币政策难当大任 2002年中国经济保持出人意料高增长的同时,两大问题的困扰日益加剧:通货紧缩与财政收入增长明显趋缓.前者表明国债投资对民资、外资的挤出效应这只潜伏已久的"病猫"开始发威;后者则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已是强弩之末,难以为继.各方面的迹象显示,积极财政政策"功成身退"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8.
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引擎,而要形成完善的投资市场和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就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要素健全、运行高效的投资体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9.
张勇 《深交所》2006,(8):63-65
草原上,月光下,朔风里,叫声雄浑设围时悄无声息,奔袭时迅如惊雷,撤退时从容有序,即使身陷绝境,仍然桀骜不驯。这是一群有灵性的生灵,坚韧、团结与智慧并存。——狼群印象  相似文献   

10.
正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金融市场,造成美国、欧盟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并伴随着全球货币通货膨胀,对此后全球整体经济形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对各国的银行风险监管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次危机爆发,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银行体系本身出现问题才到导致的,实际上这次危机原因复杂,我们所认知的传递过程和结果只是表面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宏观政策的随意性、金融机构高杠杆融资以及风险创造与风险的分离导致并使其在  相似文献   

11.
夏有华 《新金融》2001,(3):34-36
80年代末,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开始起步,并在1991、1992年曾出现一轮发债高潮,但从总体上看,发展速度明显慢于股票市场,在市场规模、品种多样化等方面,与国内股票和国际债券市场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形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畸形发展的差距,形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畸形发展的局面。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美国公司债券发行额突破2500亿美元,为同期股票发行量的5.8倍;而我国,虽然99年企业债券发行规模 首次突破420亿元,但与同期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的939亿元的资金量相比,规模上有明显差距,基本上处于“萌芽状态”。因此,本着重分析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几年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推动国内企业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金厚 《银行家》2003,(12):130-134
第一产业第一难题 在我国,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产业具有某些明显特征:基础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前提,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弱质性,农业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农产品收获、销售时点集中,价格波动难以把握,"丰产"不一定"丰收",农业生产效益普遍不高.弹性小,农产品收入弹性、价格弹性均较小.即使人们收入大幅增加、农产品价格下降很多,消费者也不可能同步消费更多农产品.这些特征,决定了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截然不同:既必不可少,又难获丰利.许多发达国家情况证实,农业一旦失去农业外的兼业收入,或是政府停止补贴,将难以独立发展(见图1).  相似文献   

13.
经济在发展,法价值追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从美国银行监管的历史可以看到,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核心价值由单一的追求效率变为单一的寻求安全,再转向有安全保障的效率优先;从银行监管的法价值角度分析,效率、安全和公平是银行监管的法价值追求,银行监管的具体措施都应体现出兼顾效率、安全和公平,以效率优先的价值追求,且三者的地位随着银行业运行态势的变化而逐步变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银行业私人银行业务的实践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私人银行业务是以财富管理为核心,面向高净值客户提供的顶级专业化的、以财富管理和财富保障为中心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具有高利润率和较少的资本金要求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富豪人数和个人平均资产拥有量逐年增加,中国私人银行业务显示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加强私人银行业务的研究对加速中国金融业改革、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私人银行业务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市场现状进行探究,深入挖掘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组织结构不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和经营模式中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以不断改进、完善我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手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中国3G时代的来临,手机银行作为一种融合电子货币与移动通讯的新兴金融服务出现了,极大地方便了日常金融在人们衣食住行中的使用。手机银行作为移动通讯与银行业务的融合正成为银行又一种大力发展的业务。本文对手机银行业务模式加以研究借鉴,用以发掘出更适合现代人们生活所需的手机银行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将会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特别是面对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银行业的改革创新,寻找"银行再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任务也日趋繁重.客户经理制度,这个对中国银行业来说还是时髦而新鲜的名词,不仅把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商业银行,能使商业银行的客户开发与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而且也是我国金融、银行业"银行再造"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我国第一部银行业监管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下简称<银监法>)已于2003年12月27日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并将于2004年2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是我国金融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第一次从监管角度规范了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职责、权力和义务,对于加强和完善银行业监管手段,规范监管程序和行为,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确保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网络银行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随着我国网络用户的增加及金融服务的进步,我国的网络银行业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内外部原因,我国网络银行业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并且有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网络银行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评述的同时,深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0月14日,《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lO年)》(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首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该发布会暨论坛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银行家》杂志社协办。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交通银行行长牛锡明、农业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