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将样本期1993-2008年划分为三个时期以分析不同劳动力市场条件下贸易开放收入分配效应,并采用省际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贸易开放与行业间工资差距在整个时期内表现为倒"U"型关系,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贸易开放显著缓解了工资不平等。  相似文献   

2.
从市场分割的角度出发,对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和中国市场化过程中的"迁移谜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和城乡分割导致了劳动者之间必然存在工资收入差距,而且即使存在劳动力转移,也不能使工资差距收敛。这种制度性偏好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者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构建全国统一、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是非常必要的,并提出有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1~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从异质性企业角度分析了承接外包对我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需求及企业内工资差距的影响,结论表明:企业承接外包对熟练劳动力需求和企业内工资差距的影响可以分解为生产率效应与替代效应,且替代效应占主导作用,即承接外包最终会使企业减少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并降低企业内不同类型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4.
整个市场就是一系列的契约,企业本身是一个契约,并且是一个不完全契约。劳动力进入企业后就会与企业形成一种不完全契约。企业如何在这种不完全契约下使劳动力成本最小,是所有企业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本文主要是分析讨论企业如何在不完全契约下实现劳动力成本最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探讨了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将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外包出去,会对相对工资产生静态负向影响,并且这一效应在技术密集度越高的行业越明显;但随着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相关的生产技术提升,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分工缩小工资差距的效应会逐渐减弱。本文利用19952009年中国工业细分行业的样本,采用系统GMM方法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基本支持理论分析的结论,但分工缩小工资差距效应的减弱趋势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可同时测算市场势力与规模经济的计量模型,然后利用2007-2014年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直接测度了中国钢铁产业的市场势力与规模经济.实证结果显示,中国钢铁产业在劳动力雇佣市场上具有较大程度的买方势力,在此条件下其在钢铁产品市场上整体而言并不存在市场势力而是处于相对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状态;钢铁产业总体上处于规模不经济的状态,建立公平竞争与维护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理应成为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根本所在;分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钢铁企业相比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具有更为明显的价格成本加成能力.  相似文献   

7.
8.
宋旭光  何佳佳 《财经研究》2022,(6):19-33+169
流动人口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内部工资收入增长差距却在扩大。文章从劳动力技能分化视角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阐释了劳动力流入对本地居民工资的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机理。文章以中国健康与营养微观调查(CHNS)数据为基础,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入对本地居民产生的福利效应非中性,而是技能偏向性的。具体来说,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竞争关系只发生在低技能劳动力之间,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会降低工资分布底端本地居民的工资。而无论是高技能劳动力还是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都促进了本地高技能居民的工资上升,特别是处于工资最高分位点的本地居民。劳动力流入对本地高技能劳动力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本地低技能群体,扩大了工资差距。这种劳动力流入更有利于高技能本地人的影响可以通过技能交叉互补性、劳动力流入外部性和户籍制度来解释。文章的研究结论对进一步完善中国户籍制度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企业利润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究竟来自效率工资还是来自租金分享,这是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文章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实证分析发现:(1)企业利润是解释我国企业工资差距的重要因素,这主要由效率工资导致。(2)国有企业存在租金共享,但它不是通过企业利润实现的,而是利用行业垄断地位直接将职工高工资转化为企业成本实现的。(3)集体企业存在着租金共享。(4)外资企业也存在租金共享,但存在租金共享的外资企业同时具有更高的效率。(5)私营企业存在效率工资。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不同的是,对私营企业而言,行业垄断不但不能提高反而会降低职工工资水平,或反过来说,产品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最后,文章针对性地给出了一些缩小企业工资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转型经济体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从"身份型社会"向"职业型社会"转轨。身份型社会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身份"成为决定产品或者要素价格的重要因素。从劳动力市场看,"身份"不仅会影响当前收入水平,还会使得部分群体缺乏机会和权利去改变收入状况,进而导致居民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持续扩大。本文从"身份"型社会视角提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非农"与"农"、"垄断"与"非垄断"、"国有"与"非国有"以及"本地"与"外地"四类"身份"分割,并据此探讨了我国劳动力市场"身份"型分割扭曲对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然后基于CGSS2010数据资料运用"四差异"分析法估计了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身份"型分割扭曲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个人的收入水平与其"身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具有"非农"、"外地"、"垄断"和"国有"身份的个体分别比"农业"、"本地"、"非垄断"和"非国有"身份的个体获得的收入更高,且相对的两类人员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的收入差距。进而,运用城乡子样本和东中西部子样本检验了结论的稳健性,同时,也间接验证了经济发展水平、制度结构变迁以及市场化程度高低等因素影响着劳动力市场"身份"型分割扭曲对收人差距的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生产与性别收入分配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零工就业意味着雇佣的非正式化与收入的不稳定化,女性被大量吸纳进入零工经济的同时,参与劳动力市场和家庭的方式也发生转变,性别工资差距可能随之变化。理论分析表明,在市场领域,非正式雇佣加深了劳动后备军对工资的挤压效应,女性作为劳动力“蓄水池”,收入下降效应更为明显;在家庭领域,不稳定收入加深了劳动者的自我规训,家务劳动时间分配不均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张。在上述两种效应下,零工经济中的性别工资差距将大于非零工经济。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结果验证了上述理论推演。劳动者“灵活性”和“安全性”的综合指标表明,只有建立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机制,重视弱势群体的就业保护,才能真正推动零工经济成为“稳就业、保增长”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化过程中,我国出现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要注意区分引起收入差距的原因。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践中被认可的,是相对公平的分配方式。不公平、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包括:由腐败引起的收入差距、由垄断引起的收入差距、因二元经济结构引起的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因教因病返贫引起的收入差距、因税收体制不健全及政策偏差导致的收入差距。不公平的收入差距只能伤害"科学发展",切不可让它持续泛滥。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计算地区工资基尼系数、行业工资基尼系数、城乡工资基尼系数及构成来源工资基尼系数,并对它们进行相应的分解,以考察工资收入分配的均等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工资基尼系数基本上都未超过0.3,这说明我国目前的工资收入分配状况比较均等,但工资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值得注意.本文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市场竞争结构变化对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强化市场竞争有利于缩小行业内收入差距.理论分析表明,市场竞争一方面能够提升行业对低技能的需求和价格、提高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另一方面会挤压高收入劳动者分享的垄断利润租,降低他们的技能价格和收入,最终实现行业内收入差距缩小.基于上市公司数据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机理.这表明"竞争性市场体系"和"公平收入分配体系"的共同建设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继续强化市场竞争有利于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尽管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扩大的工资收入差异和持续扩大的工资收入差距引发了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工资差距过大对社会公平和正义造成伤害,并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家计调查数据并使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方法,本论文对中国在过去二十年日益增长的工资差距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影响工资差距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机构特别是工资政策改革是引发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本论文指出,劳动力市场机构的变化不是造成工资差异扩大的唯一因素;其它重要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歧视以及制度性障碍,如中国现行的户口政策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本论文还从政策层面对减少工资差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关于农民工工资的决定问题,不少学者都对此进行过探讨,但这些研究大多建立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这一理论假设前提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这一理论假设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而且这种市场条件也无法对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例,实证检验了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较大的工资差距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该结果支持了竞赛理论。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放松对国有企业的工资管制有利于改善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