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科技创新产业要素、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科技创新环境要素3个维度26个指标,构建科技创新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多因子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科技创新潜力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科技创新潜力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科技创新潜力“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2)城市群核心区内部“创新圈”逐渐凸显,目前已形成以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为策源、高新区孵化、多点应用的创新圈格局。(3)交通枢纽和环境优美地带是创新潜力高值地区,形成了两大创新潜力发展轴,呈南北两带集聚。(4)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科技创新潜力的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解释力最大的是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率,其次是代表创新人才中每10万人拥有大学以上人口数量,代表产业结构的第二产业占比比第三产业占比的重要性突出,代表创新投入的人均公共预算支出的解释力最低。  相似文献   

2.
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及其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的协同,是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台湾新竹科学园以企业创新为主导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对大陆科学园区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剖析了新竹科学园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各创新要素定位及其协同机理,分析了以企业创新主体建设为核心的新竹科学园区域创新体系形成进程,由此提出对大陆政府、科学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及其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的协同,是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台湾新竹科学园以企业创新为主导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对大陆科学园区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剖析了新竹科学园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各创新要素定位及其协同机理,分析了以企业创新主体建设为核心的新竹科学园区域创新体系形成进程,由此提出对大陆政府、科学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韦胜  王磊  曹珺涵 《经济地理》2020,40(8):36-42
针对长三角地区"双创"投资机构和"双创"平台,以地级市为基本统计单元,进行了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发现:①长三角地区两类"双创"机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是布局在区域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并且以"上海—杭州"为核心形成了创新连绵区。②"双创"投资机构相对于"双创"平台而言,分布更加集中,体现了市场选择和政府推动两种运行机制在"双创"机构空间分布影响上的差异性。③两类"双创"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最为密切相关。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的"双创"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基础性影响要素的优化布局,并从差异化发展途径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化、绿色化方向转变,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城市内部适宜承载创新活动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空间是孕育创新的主要空间载体。文章梳理并对比了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相关学科主流论著,发现核心要素、科技基础设施、创新环境、创新支撑条件是影响创新的主要方面,它们映射城市的产业集聚区、科研院所、自然环境等八大类空间载体,构成了创新空间潜力的基本分析框架。以杭州为例,基于单要素分析与多要素综合识别得出城市创新空间潜力的格局,发现杭州市区形成钱塘江沿岸地区和未来科技城向东延伸至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两条高发展潜力创新轴带,前者优势在于创新环境和支撑条件,后者优势在于创新的核心要素和科技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6.
韩洁  宋保平 《经济地理》2014,(11):166-172
选取陕西省为研究区域,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计量地理方法,对区域水利风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结构性、均衡性和组合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陕西省水利旅游空间结构体系。结果表明:水利风景区呈弱凝聚分布态势;空间分布均衡性差,主要分布于关中和陕南,集中在宝鸡、西安、商洛等市;空间分布高密度区域为关中渭河流域,低密度地区为陕北风沙草滩区;空间上呈现两大两小"带状"分布特征;空间体系构成要素包括87处潜力型景区、9处增长型景区、四大水利旅游发展板块、三级水利旅游发展节点和轴线。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6,(10)
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浙江省推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对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提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背景意义,概括发展现状与目标定位。在分析美国128公路发展经验与教训基础上,提出大走廊建设过程中相关方面的模式探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RIE)视角,以长三角中心区27城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协同发展趋势、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RIE生态位适宜度的中高值区域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发散的空间集聚特征,以及围绕G60科创走廊中心区的“西北—东南”空间分布特征,形成“雁阵”空间形态;长三角RIE存在创新空间关联性,且空间正相关性逐年增强,协同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其中,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和双碳约束的影响力较大,且规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为进一步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政府应加大中心区27城规上研发经费投入,充分发挥中心区对其它地区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林  赵乾安 《经济地理》2019,39(4):136-145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组成要素,创新主体及其结构演进是创新战略研究的重要基石。将区域创新主体分为市场导向型和科学导向型两类,运用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模型(Spatial Shift-Share Model,SSSM)研究我国30年来各区域创新主体的结构、竞争力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趋势与特征,结果发现:以专利代表的创新产出主要依赖市场导向型创新主体;大多数区域的科学导向型创新主体由空间结构劣势转为空间结构优势;创新产出先发区域的知识溢出效果比较明显;两类创新主体空间结构与竞争力优劣势区域的演变趋势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公立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国各政府相继开展了创新系统建设,而"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区域"的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突变级数法综合考虑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经济密度,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基于地区公立科研机构对地区科技创新资源进行评估,研究区域公立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相关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公立科技资源之间并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由二者决定的散点图,呈现较弱的抛物线分布。因此,区域公立科技投入如何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匹配,以提高科技产出效率,有待进一步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某区域内由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政府中介组织和金融市场组成的,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也称区域创新网络,它体现区域创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构成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有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区域创新系统可以看成是发展企业和区域经济的一种制度性手段,它可以激活资源和信息,增加灵活性,减少不确定性,使企业更好地控制环境,凡是存在经济活动的地区、就会有复杂的网络关系。有了多样化的网络关系,创新才更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12.
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一个具有高收益和高风险的复杂体系,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十分必要。在国内外创新审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财务学、审计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我国创新型试点企业创新活动特征,构建了一个包含多元化的审计主体、各审计要素具体的审计内容和审计标准等方面的审计模型,对创新型企业全面实施创新审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受创新集聚互动的空间报酬递增效应影响,由集聚形成的创新互动是创新发达区域的主要优势所在,并且由于集聚的路径依赖特性,发达区域的创新发展本身还是一个循环累积过程.文章摒弃了仅从要素投入角度分析我国区域创新差异问题的研究传统.通过比较我国区域创新的投入产出差异,及检测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循环累积特点,不仅证明了集聚互动、循环累积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形成的可能作用;同时还在说明区域创新具有空间组团分布特性的基础上,证明了空间关联因素与我国区域差异形成的可能关系.最后,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检验了这些因素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产生的实际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内地30个省级区域2002-2018年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及空间分解、探索性空间分析、核密度估计、空间马尔可夫链和潜马尔可夫模型,将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作为创新主体,研究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的时空格局和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工业企业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区域差距较小,科研机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区域差距较大;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区域差距来源于非邻区域,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整体呈正向空间集聚,其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③在样本期,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经历了高、中、低3个状态,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状态变迁呈现出路径依赖和空间依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创新型企业形成过程理论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兴通讯公司创新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了中兴通讯公司迈向创新型企业过程中创新驱动的阶段特征,从而验证了创新型企业形成过程中创新驱动的阶段特征规律。中兴通讯公司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驱动力构成不同,与创新型企业形成过程中创新驱动阶段特征一致。技术、市场、管理与组织的全面协同创新成为中兴通讯公司迈向创新型企业后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根据创新型企业特点构建创新型企业柔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突变级数法对2009-2015年我国内地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型企业柔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的空间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一方面,我国创新型企业柔性整体水平较高,但区域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状况;另一方面,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且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存。最后,根据不同地区表现出来的空间效应,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创新国家建设背景,通过剖析国家和地方层面创新发展的形势、梳理国家创新发展主要政策,指出我国创新型都市圈发展的时代迫切性和政策必要性,继而借助已有创新型城市和都市圈发展与规划实践,明确创新型都市圈"多尺度"、"跨政区"和"超网络"特征以及推进创新型都市圈建设的基础与条件;结合创新型都市圈的特征从内涵、评价及模式三个视角梳理现有关联研究成果,总结形成创新型城市向创新型都市圈过渡的三大研究趋势:从多元化城市走向系统多样化区域,从创新城市建设走向区域创新协调,从资源单点集聚走向资源全面协同;最后评述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创新型企业形成过程理论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兴通讯公司创新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了中兴通讯公司迈向创新型企业过程中创新驱动的阶段特征,从而验证了创新型企业形成过程中创新驱动的阶段特征规律。中兴通讯公司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驱动力构成不同,与创新型企业形成过程中创新驱动阶段特征一致。技术、市场、管理与组织的全面协同创新成为中兴通讯公司迈向创新型企业后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客观评价"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对沿线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效应,对政策的实施和完善,以及沿线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利用"永续盘存法"对样本区域的资本存量进行了评估,其次利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及RD分解方法,测算了2004-2018年各样本区域的全要生产率(TFP)、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并利用双重差分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PSM-DID)方法评估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对沿线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的政策效应.结果 发现,尽管"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显著正向影响了重点建设区域的TFP及技术进步,但"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区域TFP仍然呈现负增长,而且与技术效率相比,技术进步更多的制约了区域TFP.为此,沿线区域在下一阶段发展进程中,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继续挖掘技术效率的增长空间,更要激发技术进步的发展潜力,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许多国家共同的选择和做法。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体系结构和分布不合理、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缺失的情况下,我国应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科技专项;制定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层面创新驱动;发展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建立以企业为生产主体、市场为需求导向、"官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