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价格扭曲、要素错配和效率损失:理论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把关于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的讨论纳入到传统的增长核算框架中,提出了测度要素价格扭曲引起的资源错配对于TFP以及产出变动影响的方法。应用这个分析框架,本文分析了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影响。我们发现目前中国制造业内部各子行业间的资源错配大约造成了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15%的缺口,并且在这些年中,扭曲没有得到显著的纠正。  相似文献   

3.
关于技术要素市场发展与价格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经济研究》2005,(12):42-45
技术要素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培育和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完善技术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是加快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和促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市场化进程,以及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战略是催生当前通胀发生的体制背景.此次通胀的发生有着"混合型通货膨胀"的特征,体现为货币过剩和结构性的非典型通胀.要理解这种特征事实,需要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体制背景,以及宏观经济变量的互动机制.此类通胀治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政策搭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影响要素价格动态变化的因素分析,研究要素区域流动过程中要素价格动态变化及均衡,指出要素流动对区域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影响。新型区域关系实质上就是通过要素的有序流动形成区域之间合作、分工及竞争,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整体上的基本最优配置。区域开发主要是由要素的非均衡流动实现的,要根据要素流动的机制与路径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区域间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外包与要素价格:从特定要素模型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建立两种商品多种投入要素的特定要素小国模型来分析外包对要素价格的影响。如果将土地和熟练劳动视为特定要素,本文发现通过生产率效应和要素供给效应的传导机制,外包有利于特定要素所有者,不利于非熟练劳动,扩大了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相对工资,该结论与外包中间品的要素密集度、均衡状态时是否为完全专业化外包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无关。即使非熟练劳动通过培训可以向熟练劳动升级,但并不一定会缓和本国的相对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分析我国贸易顺差的深层次原因及要素价格与贸易顺差的微观形成机制,提出我国较大的贸易顺差是不会持续存在的。随着要素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加工贸易的渐进转型,我国巨额贸易顺差会逐渐下降并稳定于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长期均衡水平。在此建议,要使我国现阶段积累的贸易顺差回归并稳定于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长期均衡水平单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应从宏观层面,重点着手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尤其要保持实际工资的合理增长,最终从价格机制上迫使企业优化生产要素的使用,促进生产方式和贸易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5,(9)
面对经济发展的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企业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提出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企业资本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激励制度。因此,怎样建立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使企业资本在内的各要素所有者获得合理的报酬,从而促进企业资本等要素积极投入生产,发挥企业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的作用,显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什么粘住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翅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总体面临着"理论上重要但实践中滞后"的情形.本文指出企业是经济活动的真正主体,企业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最终推动者,企业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决策取决于对市场的判断和对生产要素价格的权衡.据此,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诱发了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滞后于商品市场,结果土地、资本、劳动等要素价格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现象,这刺激了企业和企业家密集使用有形要素、而较少有动力和压力投资于自主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滞后是企业家在现有要素市场和价格下理性进行要素组合的结果.未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要害是持续推进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完善,通过"健全要素市场"和"矫正要素价格"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就业弹性的影响因素出发,结合实际情况,解释了我国就业弹性变化的原因;提出了有效促进我国就业弹性增加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新 《生产力研究》2005,(8):60-61,215
我国转型时期出现了交易性货币存量在比例上的持续降低,和其他层次货币存量的持续增加,这使社会消费量相对于投资量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工资和就业制度的市场化,使劳动要素价格变动剧烈,这对货币需求以致最终消费产生巨大影响且一直得不到政策修正。因此有必要澄清我国货币需求函数与劳动要素价格间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土地价格市场化是中国要素价格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2007-2013年中国工业部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工业用地相对价格变动对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投入调整和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东部地区工业用地相对价格上升抑制了工业用地需求,并诱致了非土地要素对工业用地的替代,但在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地区并没有显著观察到土地要素相对价格变动的短期诱致替代效应;长期内,工业用地价格上升诱致了能源与物质资本节约型和知识资本使用型技术的使用,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特征仅在东部地区得到了显著支持,在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地区都不显著,这与中国政府主导型的工业用地价格市场化改革特征密切相关。未来中国应以土地价格市场化改革为契机,重视土地价格杠杆对工业部门要素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16.
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是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制度环境视角,利用2000—2013年中国海关进出口和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在企业层面研究了要素价格扭曲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呈现倒U型关系,即随着要素价格扭曲程度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当要素价格扭曲达到一定门槛值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下降。第二,要素价格扭曲因企业贸易方式、技术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呈现不同特征。其中,一般贸易企业、高技术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在较高的要素价格扭曲水平下,才会达到拐点位置,从而抑制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第三,企业成本加成率和国内中间投入比例是要素价格扭曲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中介因素。要素价格扭曲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其会降低企业成本加成率,提高国内中间投入比例,进而阻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第四,制度环境在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产生调节作用,在制度环境越完善的地区,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倒U型曲线更加平缓。  相似文献   

17.
作为微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滞后于产品市场对我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收益分配份额所造成的影响常常被忽略.在归纳推演相应理论逻辑的基础上,通过归并20002012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度量了企业层面的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并展开了实证检验.为了克服内生性的影响,进一步选取各省份省委书记上任时距离退休的年限作为要素价格扭曲的工具变量.结果发现:无论采用随机前沿还是樊纲指数方法测算的要素价格扭曲,都显著阻碍了我国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要素价格扭曲主要通过抑制企业内研发投入以及企业间资源配置国有偏向两种渠道影响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控制变量方面,研发投入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而大多数其他控制变量的系数均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要素市场本身的不完善以及出口导向政策的实施,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直至严重扭曲,导致严重的资本深化并带来我国企业出口成本与行为的改变.基于这一判断,本文从要素价格扭曲视角,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要素价格扭曲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得出了要素价格扭曲短期内促进了出口的结论,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碳市场形成的碳价格会影响制造业各分行业成本的变动,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水平、能源消费量及要素市场价格的改变。采用2001-2011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GDP水平、碳排放量、能源消耗量、人力资本及物质资本等数据,以每吨60元碳价水平为基准测算碳价冲击对制造业总体及各分行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碳价冲击有助于提高制造业整体的增长水平,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要素的需求,并可能改变要素市场上各要素的相对价格。为进一步研究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异质性,将27个目标行业划分为高碳行业和低碳行业,研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行业组在受到气候政策规制时对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显示:无论是低碳行业还是高碳行业,碳减排政策都有助于提升产出水平,但对这两类行业能源消耗的影响不同,其中高碳行业在受到碳价冲击时会增加资本要素的投入水平,以替代原有的能源要素需求;而低碳行业并没有显著减少对能源要素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CES总成本函数的角度,纳入技术水平、要素质量和要素价格等差异化因素,推导了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实证检验模型。中国省际间面板数据(1998-2008)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省际间存在相对要素价格多锥形均衡,劳动力要素相对价格显著不等,进而从要素供给弹性、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和产出调整机制等角度做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