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经是中国第一大民企的德隆,在2004年轰然倒塌,震惊了中国资本市场。本文首先从公司简介和上市前后披露的财务信息阐述德隆发展历程以及大厦倾覆前的财务状况,其次从违规行为及动因分析德隆的违法操作手段必然导致其失败结局,最后从德隆的反思得出的经验教训使中国上市公司内部结构和外部监督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2.
《英才》2004,(1):36-40
“低调是别人给我们扣的帽子”《英才》:德隆系下控制了很多家上市公司,为什么德隆自己不上市?店万里:上市应该是为了做产业.德隆作为一家控股性公司,如果不上市,很多事悄就不需要向公众做信息  相似文献   

3.
陷入危机的德隆进入了比公司上市前更严峻的“缄默期”。自4月份德隆旗下股票股价几近崩盘、市场信用危机集中爆发以来,持续有上百篇文章予以报道,但“五一”过后,从媒体上能见到的关于德隆的消息,基本上仅有其上市公司不时发布的公告了。正陷于各种拯救方案的唐家兄弟据说已被有关方面要求不可接受媒体采访、向外透露任何重组信息,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一切仿佛都处于“不可说”、甚至“一说即破”的状态。德隆位于北京国贸中心西楼的办  相似文献   

4.
赵晓 《中外管理》2005,(8):88-89
思考德隆,就是思考中国 在中国财经界,不知道德隆的人几乎没有。德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德隆的做法亦正亦邪,德隆的信息亦真亦幻。有人喜欢德隆,至今为它喝彩;有人憎恨德隆,至今痛骂不休。  相似文献   

5.
德隆终局     
德隆就像是一面被打碎的镜子,落在地上成为千百个残片,每块镜片在我们面前都映射着一片天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民营企业重组案即将进入终局,它的主角正是德隆。去年,德隆危机刚刚引爆不久,我们曾以《拯救德隆》为题,报道了民间力量重组德隆的种种设计和努力,是为德隆的自救阶段。这一过程,仅仅持续了四个月。至2004年8月,华融出手托管德隆。而当托管阶段走过近一年的漫长静默期之后,  相似文献   

6.
德隆模式     
《财务与会计》2013,(10):11-11
德隆模式是企业资本运营模式之一,是基本特色是:①通过买壳上市,改变上市公司有股权结构;  相似文献   

7.
从4月份开始,德隆的债权人、投资人从期待、幻想、迷茫开始走向司法诉讼,凡是有德隆资产和有德隆债权人的地方就有了全国各地法院保全组法官,德隆名下能够被法院认定的属于德隆或者其控股公司的资产悉数被冻结、查封。6月初,个别省市的证监局为了防止日后落下个不作为的责任,也纷纷向当地法院对德隆控股的证券公司提出了应景的司法保全申请。不管唐万里怎么解释,德隆总部及其控股的很多机构实际已经失去了控制和运营能力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家》2010年第16期《德隆旧部》但凡我们用生命去赌的,一定是最精彩的。唐万新说这句话的时候,德隆正处在快速扩张之中,这也是德隆败局的最好注脚。2004年的暴风骤雨是关于德隆最后的疯狂。如今,闪光灯和麦克风都已远去,是时候做个总结了。而总结的最佳人选,不是其他企业的老总,也不是经济学、管理学的专家,而是德隆人自己,是德隆旧部。  相似文献   

9.
资讯     
德隆唐氏兄弟:别让我们倒下中国曾经最著名的整合者,德隆董事局主席唐万里和总裁唐万新,因德隆自身的困境,而又一次成为新闻热点。“为了躲避债权人,唐万新在上海只能每天晚上换一个酒店。自4月份德隆股价暴跌开始,上海、四川、重庆、山东、南昌、深圳等地均掀起了针对德隆的追债潮。位于上海市源深路1155号的德隆大厦已经被多次抵押和查封。面对严峻形势,领军人物唐万里呼吁:社会各界给德隆一个机会。有业内人士分析,“德隆在高速扩张中的一些做法严重违背了《银行法》、《证券法》,现在会有人为此付出代价。”一位不具名的德隆国际内部的…  相似文献   

10.
黄嵩 《公司》2004,(11):33-35
华融托管德隆,可以理解为中国破产制度欠缺条件下,解决德隆财务困境的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于德隆的研究和讨论引起了舆论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德隆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本文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分析了德隆系在股市上的表现,并从德隆的股权结构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德隆模式在给投资者带来收益的同时构成的较大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有好事者将中国的并购模式一分为二:一种以海尔为代表的收购同行业“休克鱼”的模式;一种以德隆为代表的跨行业“吃最好”的模式。德隆名副其实吗?有人评价中国民营企业家:三流企业家玩资源;二流企业家玩人才;一流企业家玩制度。德隆算是哪一种?就像俄国作家果戈里笔下的别里科夫一样,德隆  相似文献   

13.
周一 《中国企业家》2004,(10):33-34
2003年8月汇源与德隆脱离不久,《中国企业家》撰文《汇源:后德隆时代难题》即指出“汇源面临对德隆时代扩张战略的调整”,“德隆时代为汇源留下了沉重的财务负担。”后来证实,一脱离德隆,汇源延续两年的疯狂扩张战略即迅速转入收缩。尽管对外称,“汇源一切照常进行,根本不存在任何调整”,但2003年年中(2003年5月份与德隆分手)汇源停止了一切新的圈点布局项目,全面收缩并开始深刻反省其故往的销售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家》2004,(6):13-13
曾经是中国最著名整合者的德隆,眼下不得不苦苦追求被整合重组的“善终”(本期封面故事《拯救德隆》);而曾经领头“重型化”的东方希望、复星,也受困包头、唐山(本期宏观栏目《宏观调控下的民企重型化》)——这样的变局,不禁让人长长叹息。从2001年起,《中国企业家》杂志一直在关注中国的产业整合和整合者,关注民企在全球范  相似文献   

15.
透过“德隆”分析民营企业的资本运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杰 《财会月刊》2005,(5):74-75
德隆作为民营企业的典型代表,在辉煌时期,其运作模式曾令人关注。而德隆的轰然崩溃,自然也引起,人们的理性反思。目前,德隆危机已经渐趋平缓,但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却有长远的意义。究竟中国民营企业资本运营路在何方,本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在对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万里的采访中,唐万里就曾多次提到过德隆的管理团队。一位曾经直接接触过德隆的并购专家也曾这样描述过德隆的团队:“他们的命是长在一起的。”从各种渠道所获得的信息中得知,德隆的团队是一支“超豪华”的队伍。在这支职业经理人巳占到80%席位的管  相似文献   

17.
德隆曾是我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它凭借多元化迅速壮大,但是它的领导者却没有意识到,盲目多元化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繁荣,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险。文章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分析德隆的多元化导致其组织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以期为中国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要使德隆的生产企业能够继续经营下去”黄孟复(全国工商联主席)德隆把从股市积累来的资金来搞产业整合,这还是非常有意义的。舆论界、政府部门应该对德隆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该支持的应该支持。作为工商联来讲,我们还是呼吁有关部门保护好德隆的生产企业,使它的生产企业能够继续经营下去。将来无论是  相似文献   

19.
6.败于资本运作资本运作本身并没有错,适度巧妙的资本运作可以借助其杠杆效果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然而,过度的资本运作却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德隆和格林柯尔的轰然倒塌又一次为那些痴迷干资本运作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德隆致力于中国产业整合的梦想是正确的,并且在这方面的确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卓有成效。但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盲目乐观和自信的问题同样在德隆身上体现出来。在短时间内对世界番茄加工业、中国汽车业、世界电动工具业的快速整合,使得德隆在资本市场上走得太快、太冒险,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  相似文献   

20.
《公司》2004,(11)
德隆一直是把自己当作中国的在德隆,“唐总”是个容易引的称呼,因为这里有4个“唐总”里、唐万平、唐万川、唐万新,合“万里平川一片新”。唐万新说:做产业的,不是做企业的。记得去系被金融监管层大规模调查期间,德隆一位执行董事在接受英国《人》采访时曾表示,“德隆已经大市场的一部分,too big to f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