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黑龙江省民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随着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到来,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改善黑龙江省民营经济融资环境、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在中小民营企业获得正规金融贷款有限的情况下,民间融资成为中小民营企业解决短期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民间融资的无序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负面影响,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因此,应加快推进民间融资立法和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民间融资规范、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营经济虽然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其面临的问题也很多,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引导。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已是影响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从民营企业内部管理的投融资决策行为方面,基于行为财务理论,分析民营企业非理性投融资决策行为的主要原因,探讨减少投融资决策失误的途径,从而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尽一些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为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和推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进出口总值等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然而,融资困难却成为遏制大多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能否顺利融资关系到民营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和融资障碍的描述和分析,揭示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周素华 《山西农经》2021,(5):183-184
以技术创新金融服务,加快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成为全球共识。金融科技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使企业朝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应该创新金融科技产品服务体系,有效促进金融科技健康发展,驱动数字化时期企业转型升级。分析了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商业银行为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中央银行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但各商业银行为了资金安全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而不愿向民营企业放贷。同时银行大多喜欢大额贷款而忽视额度小、频率高的民营企业贷款。近年来,银行的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快,但同样也是集中于大企业,民营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票据承兑额度。即使商业银行愿意向民营企业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但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不健全,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不愿意向民营企业开放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因而民营企业最多也只能获得一年之内的流动资金贷款,很难获得长期的资金贷款。为了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一些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从而增加了企业负担和融资成本。由此可见,现有间接融资渠道很难满足民营企业再创业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如何面对从紧的货币政策成为摆在银行业面前的命题。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宏观调控下县域民营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当前县域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剖析民营企业在间接融资上存在的劣势,探讨县域民营企业如何拓宽融资渠道,农村金融机构如何提供信贷资金,共同破解资金瓶颈。  相似文献   

8.
当前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融资难”既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当前加快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现实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努力从增加银行借款和证券融资两个方面解决企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四川省民营企业的简要回顾和现状探究,本指出了存在于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外部环境问题和内部管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进民营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得以明确。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和金融系统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民营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金融机构贷款、民间借贷、股份制入股、职工集资、发行股票上市等筹资形式。客观地说,这几种形式对民营企业而言,可谓开辟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满…  相似文献   

11.
常明明 《中国农史》2007,26(2):83-94
私人借贷在全国解放前一直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南区各省的调查材料来看,由于经济落后、家庭经济弱小、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现代金融体系等原因,私人借贷虽受到抑制但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私人借贷在功能上以互助互济为主,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农户生产生活上的诸多困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延伸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私人借贷的空间,但不能完全替代私人借贷。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0—2017年吉林森工企业经营财务指标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企业经营绩效进行综合研究,得到2000—2017年的企业经营绩效综合得分。对融资结构和企业经营绩效之间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吉林森工集团自上市以来债务融资率总体不断上升,股权融资率总体不断下降,企业经营绩效总体下降;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均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促进企业经营绩效提升;股权融资的效率较高,债务融资的效率比较低,内源融资效率最低。因此,吉林森工集团应加强企业内部融资结构优化;健全股权融资模式,合理改善企业经营治理结构;进一步强化债务融资,积极投入资本场。  相似文献   

13.
从国内外林业投融资体制的发展现状入手,深入探讨目前林业投融资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林业投入资金相对不足、林业融资渠道窄、林业生产特点弱化林业投资的动力、存在对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的社会歧视、林业资本市场不健全五个方面的问题。并从政府和市场角度提出完善林业融资体制的建议。在政府层面,提出强化公共财政、促进金融机构放贷、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的政策性保险体系的建议;在市场层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强林业部门与有关金融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以政府的组织优势结合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调动和集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资,建立起有效的信用机制,从而更好地拓展林业投融资渠道,以市场的方法解决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林业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离不开外部资金的参与,但融资难问题长期制约着林企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打破林业企业的融资困局提供了契机。通过分析造成林业企业面临融资困境的原因,结合互联网金融在融资方面的优势,提出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林业企业融资的新思路,最后针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ECE)融资变革是战略变革驱动的结果,是运营发展的需要。ECE融资模式新做法包括内保外贷、中期票据、私募股权基金、境外上市融资、股权引资、项目贷款、融资租赁、境内上市融资。ECE融资创新的组织保障有搭建投资平台、重组职能、引进专业人才。ECE融资模式创新的经验:要根据地质工作规律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国际化发展融资要境内外结合,有针对性地选择子公司,让子公司直接面对市场直接融资;地勘单位融资要上下结合,有针对性地选择子公司,让子公司面对市场直接融资;直接与间接融资方式相结合;融资与财务表现相匹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前期,随着国家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延伸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建立,在农村形成了私人借贷、国家农贷与农村信用社三者并存的乡村借贷体系.与当时的农村私人借贷相比,现代金融组织在借贷对象、借贷利率、借贷用途、借贷信用和手续、借贷期限等运作方式方面尽管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他们之间的差异却表现得更为明显.当时现代农村金融组织运作方式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这无疑加快了中国乡村借贷关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地勘企业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无论从理财观念上,还是从理财手段、方法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强化财务管理工作,首先要从理财观念入手。理财观念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一系列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观念体系。地勘企业理财观念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财务管理的核心观念即理财目标、时间价值观念、风险观念、成本观念、空间价值观念、商机观念、预期观念、信息观念、竞争和合作相统一的观念、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单位资金现状和投融资渠道现状、作用 ,提出了进一步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快改革发展的五项具体措施。包括确立战略重点、建立相应部门机构、发展上重点突破、推进投融资渠道多样化、确定全新的创新理念和思路等。  相似文献   

19.
在资本市场中合理利用融资渠道、融资方式提高林业资源配置效率已成为消除林业发展瓶颈的关键。选择20家林业上市公司,同时以吉林森工为典型案例,通过点面结合的分析方式揭示林业上市公司存在过分依赖短期负债、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以规范和加强林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化解金融风险,提升融资效率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