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丁老板征婚     
张明源 《乡镇论坛》2008,(18):44-44
丁老板出身农村,文化不高,但人很精明,善于经营,经过多年的商海打拼,。积累了几百万巨额家资。 两年前,老伴因病去世,亲戚朋友张罗着给介绍对象,他见了几个都不满意,平时工作又忙,这事就一直耽搁下来。  相似文献   

2.
但凡睿智成功的老板都是洞悉人性的用人高手。他们了解员工的内心世界和需求并善加运用,这些老板可能不用花费金钱而只是一个微笑或赞许,便哄得他的属下心甘情愿地为他卖命。韦尔奇、张瑞敏、牛根生都是用人的典范,中国的古老文化也蕴藏着无限的用人智慧。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虽然人各不同,御人的方法稍有差异,但人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米生化 《劳动月刊》2012,(11):52-52
晓宁去应聘一份秘书工作。对方问:“你喜欢怎样的老板?”她顺口答:“老板不是用来被喜欢的,他是付你工资、你得替他工作的那个人。所以,喜欢怎样的人,与老板无关。”很多年前,晓宁碰到的第一个老板是位老先生,虽然头顶已经不剩几根头发了,可是这位老板工作能力一点没打折扣,更难得的是非常体恤下属。他会自己坐出租车去参加会议.而让他...  相似文献   

4.
要不是周围的建筑提醒着杨光,他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昔日的金街——王府井商业街。平时即使到了晚上十一、二点街上依然人流涌动。可是这几天,“尤其是4月20日以后,街上萧条的很厉害,基本上没什么人,走在街上都觉得害怕。”杨光说,“金街快变成‘死街’了。”  相似文献   

5.
从低级职员到高级官员,从新近加入的志愿募捐者到一个社团基金募捐运动的领导人,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老板。这个老板对他或她的前途与发展、个人健康以及心灵的平和都可能产生影响。因此,同你的老板搞好关系也许决定着你的未来。如何做到这些,有如下方法:1、细听认真地倾听老板谈话不仅意味着听见老板说话的内容,而且听出他或她说话的蕴意。这也就意味着你是否能够作出明智的结论和反应。抛弃任何顾虑,把精神集中在老板所谈话的事情上。记住:老板们喜欢凡事不需要他再做第二遍交代的人。  相似文献   

6.
栖息谷专题     
《中国中小企业》2009,(12):84-84
小企业长大了,管理就要制度化 小企业刚成立时一般都是“三五个人、七八条枪”,这时的管理可能更多体现为人治,就是老板说了算。老板怎么说,咱就怎么做,一个人可能会干几个人的活,每一个人都能承担起几摊子的活儿,此时就是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是大家最齐心协力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温州人善做生意是有名的,温州人的富有也是闻名的。温州市连同所辖6县(市),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一人经商办企业,老板的80%以上拥有百万元资产,千万元富翁超过30万,亿元以上的富豪也不少。各地撒开“老乡网”温州老板无论到哪里创业,都能很快在当地扎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凭的是极强的亲和力和适应力。如南京方圆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州老板李方源去年移师南京,他充分展示了温州老板经商的“套路”:先是摸清一大批在宁经商的温州人下落,然后挨门逐户地拜托他们为自己承揽一点业务,拉开了一张几百户的“老乡网。”同时…  相似文献   

8.
高飞 《新前程》2006,(9):64-65
管理有时意味着妥协 情景四:现在80年代的职业人个个都是电脑无纸化办公的高手,可是在客户部做公关行销的段迪却不同,入职几个月以来,虽然还没有做出什么业绩,但他却有令大家看不惯的“习惯”——总要把写好的提案打印出来,敲开客户总监的门,毕恭毕敬地把提案亲手呈给老板,然后再请教几个“小儿科”的问题。同事不时提醒他,应该先给提案小组其他成员或客户经理看看,就算要直接交给总监。也只需要发电子邮件给老板就可以了,但他还是我行我素,一有机会就制造与老板当面“沟通”的机会。每次,客户总监和其他同事都是用很烦的眼神看着这位“毕恭毕敬”前来请教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蔡钰 《中国企业家》2008,(24):18-18
我后来离开了国美。因为我发现老板用人用得有点狠。整个国美的文化就是这样,人往死里用,从不懂得心疼人。  相似文献   

10.
当今企业是老板在诉苦,员工也在诉苦。老板总是说企业招不到人才,求职者总是说自己找不到工作。既然老板要招人才,求职者在找工作,为什么老板不要他,或者他不选择老板呢?因为人才的概念对于老板和员工来说,不同角色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老板认为的人才是能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人,求职者认为的人才是具有高学历、专业知识的人。  相似文献   

11.
一视同仁     
从前,蚌埠二马路有一家很出名的食品店。一天,一个讨饭的来买一块豆馅馒头。要饭的只为买一块豆馆馒头来这给名店,这在开张以来还是头一回。按一般人的做法,即使不把他哄走,也不会给他好睑色。可食品店老板不但没有那样做,反而比对其他顾客还要热情。老板毕恭毕敬地接过乞丐手中的钱,又郑重其事地把仅值几分钱的馒头交给他,并深深地鞠上一躬后说:“欢迎您下次再来。”那位特殊顾客走了好远好远了,老板还在马路边向他的背影鞠着部度的躬,一动也不动。事后,店里的伙计不解地问:您对一个要饭的为什么下那么大的功夫呢?老板答道:…  相似文献   

12.
文摘     
有一个中国青年,姓罗,在合资企业里给德国老板打工,因才学出众颇得上司赏识,做到了“总助”,手下管理着几百号同胞,也常以“德国老板的代言人”身份发话。一次,老板视察工厂,他陪同翻译,正撞见一女工因加夜班疲劳过度在打瞌睡。洋老板气恼之下不择言辞,在“你们中国……”之后用上了一些有伤中国人民族感情的词汇,并强硬辞退这名女工,让罗“当场执行”——他用的是德语,只有罗听懂了。一边是德国人严厉的目光,一边是同胞愤怒的目光,罗还是执行了。回到公司,他便递上了自己的辞呈——尽管工人也许不会记恨他,尽管老板依然赏识他,但他不能在听懂了那些词汇之后依然与老板共事。他要告诉那德国人:有一种尊严不容亵渎。  相似文献   

13.
“老板”怎样管企业美国通讯巨人电话电报公司全球业务通讯系统部总裁杰雷·思戴德办公室的门总是开着,他甚至把门锁都拆掉了。他希望员工们称他为“教练”,而不是老板。“‘让用户满意,员工满意’是我们的宗旨。一周7天,一天24小时,任何人都随时随地可与我通话写...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通达     
于丹 《秘书工作》2013,(10):29-29
有一位武士,路过一间弓箭坊,看到橱窗里有一张很耀眼的弓,绷得紧紧的,弦上架着一支箭,从木质到雕花,一切都符合他理想中的完美之弓。武士立刻冲进店里,对老板说:“我要买橱窗里的那张弓。”老板说:“抱歉!橱窗里的那张弓是样品,不卖,能卖的都在墙上挂着呢,你去挑吧。”武士朝四周看了一圈,发现墙上的弓都不漂亮,松松垮垮的。他对老板说:“我多付你一些钱,  相似文献   

15.
傻人做老板     
行走商界多年,我一直纳闷:为什么傻人都做了老板,许多聪明人却为傻老板打工?这不仅是几个人的难题,恐怕也是所有“诸葛亮”们的难题。翻开《二十四史》,从姜太公一路数下来:商鞅、孙武、苏秦、张良、诸葛亮、刘伯温,一个个聪明人,却没有一个做成老板,按照他们的智商、情商,绝对超过他们的“老板”,为什么他们没有脱胎换骨,从“职业经理人”转成老板呢?在我的身边,就有几个活生生的案例:潘老板,河南人,过去是一个赌徒,为了还债,去一家五金厂当业务员,不到一个月,他发现承包市场更赚钱,就找老板谈,要承包市场,老板看他傻乎乎的,不知天高地厚,…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2月5日我后来离开了国美。因为我发现老板用人用得有点狠。整个国美的文化就是这样,人往死里用,从不懂得心疼人。黄光裕是商业奇才、中国首富。每当听别人这么说的时候,黄光裕都心中暗喜。他认为自己就像古代的凯撒,甚至认为自己有创造力,能创造新的消费习惯。他的心态变得超级膨胀。说一不二,任何事情只有他自己拍板才可以。比如拘查这件事,逼不得已才弄出个所谓的七人委员会。  相似文献   

17.
实话     
在某国,一辆竞选车载着几个政客开到乡村去造声势,不幸在山间小路上翻车。正在农田里干活的老农民看见这情景,就赶到出事地点。只见他指了一个土坑,把几个政客都掩埋了。过了几天,负责事故调查的警察找到那老农,问那几个政客到哪里去了,老农说已经埋了。警察赶紧问:“他们都死了吗?”老农回答说:“其中有一个说他没死。可是您知道这些政客从不会说实话……”实话  相似文献   

18.
他管他的老板叫姨,他的老板是一个几千人之众的公司副总裁。他决定辞职的那一天,走进他姨的办公室,先是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朗声道:姨,我准备走了。说完,飘然而去,就留给他姨一个背影。其实老板根本不是他姨,全公司几千人管她叫姨的就他一个人。他姨也没有挽留他,因为他姨觉得他是全公司最麻烦的一个员工。对着我的面,他姨不好意思说他哪里不好,大体上我也听明白了,他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注定要浪迹天涯。  相似文献   

19.
跟朋友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里吃面,顺便和老板聊了一会儿。 “现在的人贼呢!我以前雇了个会做拉面的师傅,但在工资上总也谈不拢,最终是都没得着便宜。”老板说,刚开始时,为了调动拉面师傅的积极性,实行按销售量分成,一碗面给师傅5毛钱的提成。一段时间过后,师傅就在每碗里加大牛肉量来吸引回头客,“一碗面才卖几个钱?本来就靠薄利多销。他每碗多放几片牛肉,我还赚哪门子啊!”  相似文献   

20.
造福桑梓,积德行善是很多人的人生理想,有这种理想的人不仅希望能保持或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希望能成为一位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正如司马迁所说:人都难免一死,但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如鸿毛。如果一个人没有现实作为,没有在他的生命里发挥应有价值,活着的他与死了的他是没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