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福建“三农”工作取得重大发展。本文全面地比较分析福建十年间在农业、农民、农村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剖析了“三农”发展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浅谈“九五”时期山西乡镇企业发展目标李向前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九五”期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兴晋富民的战略重点,是山西省农民达小康的希望所在。为此,加大力度发展乡镇企业是山酉农民致富之路。本文综合山西省情,对山西乡镇企业在...  相似文献   

3.
坚定不移地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发展思路和重大战略举措。落实的关键在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制定和用好政策,统筹发展规划,统筹生产经营,统筹人力资源开发,统筹社会化服务,始终考虑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在全国、特别是农业大省河南,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今时代,旅游业迅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改善。文章探究在大众旅游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农民生活水平有何影响。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依据2000—2020年间旅游业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相关的现实数据,利用EVIEWS计量分析软件探究旅游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模型,模拟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年度国内游客数量”“年度国内旅游总收入”“旅行社数”“年度农民旅游花费”的变化对农民的收入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旅游业的发展对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旅游业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张军红 《经济月刊》2013,(10):168-168
从一家生产肥料的小型民营企业发展成为一个服务农民的系统产业集群,从赚农民的钱,到服务农民帮农民赚钱,永业不断转变经营理念,依托科技服务站卖产品送服务,用科技服务给越来越多的农民提供致富解决方案。永业集团创新观念、勇于开拓的“三农”发展实践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实践中,“自上而下资源输入”与“自外而内资本下乡”的外源驱动模式难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亟需依托中坚农民实现向内生发展模式的转换。中坚农民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组织发展逻辑、资源对接逻辑与利益联结逻辑三重理论逻辑。具体来说,中坚农民以其个体性发展引领激活农业农村整体性发展、以其关键群体的引领性发展重塑农村公共性以及以其高质量发展能力强化小农利益联结的系统性能力。为此,中坚农民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需要以“自内而外、联结上下”的整合型道路为引领,构建中坚农民发展联合体,发挥中坚农民的发展与稳定功能以及塑造中坚农民利益整合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7.
50年代初,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发展初级合作社,也就是在个体所有制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方向是正确的,农民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当时推行得过快过急,违背了农民自愿入社的原则。对此,农民不满意。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者,没有把革命的阶段论同革命的发展论科学地结合起来。当时的主要倾向是以革命的发展论否定革命的阶段论——用未来的社会主义否定当时的新民主主义,不适当地限制农民个体经济的发展——限制中农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过早地实行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在这样“左”的…  相似文献   

8.
有专家尖锐地指出:“现有的关于集体土地方面的法律规定比较简单,总的思路是重控制、轻流转,重自用、轻经营,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色彩。”这些规定明显地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对农民和集体土地权益的保护,不利于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推进,生产要素流动的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与集中,以及新型的社会化合作组织的出现,将逐渐赋予“双层经营”新的内涵。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组织将逐步成为农村“双层经营”的重要载体。要使农民摆脱贫困,必须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道路。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与集中,与劳动力转移是相辅相成的。习近平同志不主张把农村所有富余劳动力都转移到城市,而主张通过发展大农业,以及与其相联系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就地吸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同步发展。发展大农业和二三产业,需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这就必须加大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我国新时代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发展中大国能够解决好“三农”问题,破解我国“三农”难题,建设农业强国,将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2007年《物权法》的颁行,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基本法律依据。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为了将《物权法》、《土地承包法》等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规定从“纸面上的法律”变为“现实中的法律”,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结合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6年重庆等地的大旱,使农民一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尽管国家给予了事后的补贴和救济,但仍不能弥补农民的损失。由此引出了社会对农业保险问题的讨论,众多媒体和广大民众纷纷认为这是我国保险业的缺失,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彻底解决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结”最终还是要依靠政府的力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与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发展就是要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之间互相调适、平等发展的良性运行的社会。而“三农”问题既是人地关系紧张加剧的具体体现,又是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客观反映,严重制约着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若要化解“三农”问题,就应当遵循市场化、持续性、公平性原则,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的经济地位,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推动农村的全面进步,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仍然是我国乡村绿色发展的突出短板。长期以来,西方经济理论的“资本逻辑”影响污染治理主体的理念和行为,使我国推动乡村绿色发展过程中在乡村污染治理问题上存在形式主义、主导性缺失、意识淡薄、治理边缘化等主体异化的现实困境,导致乡村绿色发展效果弱化。为此,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差异性入手,反思乡村污染治理主体异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利于探究地方政府“公共利益代表”与“经济人”特性的矛盾、村级组织“农民代理人”与“逐利者”身份并存、农民之间“互惠”转向“互利”、社会资本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产生根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向。乡村绿色发展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在乡村污染治理过程中,要从遵循科学发展理念以及优化顶层制度设计、提高村级组织的组织自主性、完善乡村污染治理生态效益转化为治理主体经济收益的市场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乡村绿色发展优化路向。  相似文献   

14.
张伟力  张宁 《经济论坛》2005,(17):129-130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9亿多农民。当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问题非常突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开启“三农”问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整体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发展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改革思路已经逐渐清晰。本文试图在国有经济应该退出的领域,探讨国有经济战略退出与发展民营经济并举的改革思路,将“国有经济的战略退出”和“民营经济发展”相嫁接。  相似文献   

16.
王克 《经济论坛》1996,(4):23-24
发展“双特”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王克“双特”农业即特色和特产农业,是具有地方产业特色,形成一定规模和自身优势,商品率高,市场占有份额大,能为提高农民纯收入、村级集体收入、县乡财政收入作出较大贡献,能够推进富民富村富乡富县“四富”工程的农村产业体系。主...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先富群体”争当“村官”的现象十分普遍,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显著特点。所谓“先富群体”,在农村而言,主要指先富起来的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或种养殖大户。这个群体大多数“富人”,其财富规模大大超出了普通农民,在生活和生产方式上也脱离了传统农民的主要特征。属于受益于政府富民政策的新型农民群体。“富人”争当“村官”,标志着村“两委”干部正在由道德权威型向经济能人型转变.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动向。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城乡经济统筹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农业和农村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和国内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双重压力。全面建设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更是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提出了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19.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热值,农民对土地投入明显增加,粮食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的温饱基本得到解决。然而,在粮食丰收的喜悦背后,农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忧虑:粮食销路不畅,市场粮价下跌。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日渐上涨,农民无力承担“投资大、见效慢”的山地开发。两头夹击,农民种粮的实惠下降。如何引导农民摆脱增产不增收的困境,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对此,我认为必须引导农民从“投资大、见效慢”的山上走下来,大力调整农田(投资较小、见效快)种植结构,走“农业要大上,不能光种粮,农民…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产业“跨越”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是后起的经济发展大省,我们既没有发达省份拥有的“系列支柱产业”的优势而走上“领先”发展的道路,又属于沿海经济、开放经济的重要省份,最敏感于发达国家知识经济的产业升迁,因而也不能简单地补“追赶”发展的课。福建产业发展面临的“二千年”问题,迫使我们要走一条独特的产业发展道路──产业“跨越”发展。 实行产业“跨越”发展战略,是立足于我省经济基础和历史要求的实际,走一条具有我省特色的产业进步之路。 一、福建省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沿着配第──克拉克定理演进和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