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蕴  刘惯超 《中国物价》2011,(11):11-16
今年以来,消费增速放缓,但总体仍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城乡消费实际增速均下滑,城镇更甚于乡村。住、行等前期消费热点降温。就全年及明年消费走势看,就业和收入平稳增长态势、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等构成消费需求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利条件。而世界经济环境恶化风险加大、消费环境亟待完善、大宗消费增速放缓等又可能对未来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综合因素分析和ARMA模型预测,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2012年增长16%。应从大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稳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和积极鼓励新型消费形式等方面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2.
后危机时期,为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对于扩大内需政策寄予了厚望。在即将通过审议的"十二五"规划中就着重提出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上半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扎实推进,包括区域政策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陆续出台并落实显效,我国地区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一、三大战略扎实推进,实施成效逐步显现随着三大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一些经济数据释放出积极信号,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相似文献   

4.
政策速递     
《光彩》2012,(1):8-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稳中求进"总基调会议决定,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2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一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三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四  相似文献   

5.
陈新年  黄卫挺  王蕴 《中国物价》2012,(3):13-16,24
2011年12月14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把扩大内需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强调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2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如何准确把握2011年消费需求的主要特征和2012年的走势,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扩大消费,对于实现中长期发展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6.
去年,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物价总水平高位运行,上涨势头初步得到遏制,同时经济增长呈平稳减速态势。据初步判断,本轮物价涨幅已经见顶,价格运行拐点特征已得到确认;2012年全国物价总水平将呈现温和上涨态势,国内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压力加大。去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中求进"是我  相似文献   

7.
《商界》2013,(7):28-29
随着家电节能补贴政策的到期,2013年将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台扩大消费政策最少的一年,中国消费正式步入"后补贴时代"。  相似文献   

8.
张志伟 《市场周刊》2014,(12):14-15
2012年底限制“三公”消费政策出台,白酒业“黄金十年”戛然而止,转眼就是寒冬,经过两年的苦苦挣扎,至今未见春天。  相似文献   

9.
论家电下乡对我国惠农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十五大以来我国连续出台惠农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度基于一定的理论背景和实际经济形势,一方面,顺应了农民消费能力和需求升级的趋势,取得了一些成绩;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我国惠农政策的一些弊端,如政策实施和制度初衷相违背,政策缺乏一个长效机制等。以"家电下乡"为例,试图探寻惠农政策持续有效发挥作用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0.
消费需求拉动: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反思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红  喻开志 《消费经济》2007,23(5):20-23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拉动力确实在起作用,政府更是采取了拉动消费需求的各种政策与制度安排,但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拉动乏力的态势似乎并没有改观。根源在于:"十五"时期前长期忽视对消费需求的驱动作用;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内在动力缺乏科学引导;制度变迁中形成的复合因素难以治理等。而治理消费拉力受阻的根本途径,则是要"以不断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实现其全面、自由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1.
范剑平 《中国市场》2012,(37):20-23
对我国目前的消费形势进行了数据分析,认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收入分配政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年、2012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回落,但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速却有了提高,这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居民收入的政策与配套措施及劳动力市场自身平衡的推动有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下降,实际增速提高基本保持稳定且略有提高;消费增幅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消费和投资相比增长更加稳定。在当前稳增长、扩内需的宏观形势下,提出了相应的消费政策导向:即继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高两个比重;坚决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完善社保体系,妥善解决养老金问题;保持对投资投机住房需求的抑制政策,同时进一步优化现行房地产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为解决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问题,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如家电下乡、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文化宣传和引导等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消费政策,对内需不足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但尚未取得预期效果。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态势,长期坚持扩大内需政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应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正确对待传统的消费文化观念,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扫除消费体制障碍,优化消费的制度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消费硬环境。  相似文献   

13.
王蕴  黄卫挺 《中国物价》2013,(10):16-18
当前消费走势总体呈现低位稳步回升态势,消费增长更多受到内生因素和长期因素驱动,乡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新型消费方式增量扩张效应凸显,文化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蓬勃发展。当前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居民主动扩大消费的动力依然不足,短期内难以抵消政策性因素对消费的减速影响,多种因素制约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提升等。预计今年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13.6%,全年增长速度有望达到13.2%。下一步建议从强调“有质量的增长”和强调“相协调的增长”角度,加快落实已出台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以巩固消费稳步增长态势;以提升消费体验为重点完善政策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相关制度改革和研究完善消费统计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一、2000年是我国"九五计划"最后一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绩显著。生产、投资、消费加速回升,国内、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财政、金融形势平稳,国家收支状况良好,伴随着整体经济再次进入快速增长运行轨道,中国广告业发展态势喜人,取得新的发展。 2000年在国家积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持续作用下,  相似文献   

15.
2005年中国汽车行业将呈稳中有升的态势宏观环境◆宏观经济仍将维持较高增长◆部分消费需求将逐渐释放◆汽车召回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  相似文献   

16.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台了密集的扩大消费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常规消费".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制约"常规消费"的瓶颈将得到缓解,只需要保持消费政策的连续性,"常规消费"就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是由于灾害频发、行政垄断、进口限制和政策缺失等原因,?非常消费"问题在后危机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建议鼓励开发防灾应急商品,构建"非常消费"网络体系,完善"非常消费"商业储备,放松高端消费品的进口限制,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总消费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7.
出口退税政策出现放缓的声音,应该与前期出口退税政策频繁出台效果显现、近期外贸局势比较平稳有关,而美国因次级贷问题,消费放缓影响中国的出口,也是出口退税调整放缓的考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面对房地产的变动态势,虽然国家关于房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政策频繁出台,但在表面上成效并不明显。本文拟通过对房地产市场运行中成本与供求因素、市场的商品结构以及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构建房产市场价格偏高的结构性原因,以及因投资与投机需求的增长而导致房地产泡沫形成的理论框架,并据此提出区分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采取不同的调控政策、限制房产投机行为、完善房产二级市场及租赁市场等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去年是我国汽车产业深刻变化的一年。汽车工业结束了前两年的超高速增长,开始步入平稳、健康、快速的发展阶段;今年我国汽车市场仍将保持平稳而较快的增长。其理由:一是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发展为汽车需求的增长提供了基本保证;二是国家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和有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将有利于汽车发展环境的改善;三是轿车经历了2004年的降价风潮后,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增长有所加快,消费需求出现平稳加快的迹象。特别是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前期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主要是农业形势好转,粮食生产出现转机,粮食价格趋稳;固定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