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因为忽略有关细节,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从而导致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本文就实践中劳动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易忽略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引起重视,从而保证劳动合同规范、有效地签订。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颁行实施后,中国劳动合同将执行新的规范,劳动合同管理面临新的环境与情况,劳动合同法必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一、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的影响(一)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真的可怕吗?《劳动合同法》规定,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后再次续签,就应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从这条可以看出,法律对于劳动关系持稳定化和长期化的态度。劳动合同法对于企业用工的规定更加严格,对劳动者  相似文献   

3.
正评析劳动合同的成立需经过要约、承诺、签约三个步骤。录用通知书只是公司希望与胡先生建立劳动关系的要约,胡先生对此可以接受或要求修改相关内容,甚至可以拒绝接受。接受则意味着承诺,双方应据此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正因为本案所缺少的恰恰是最后一步,决定了只能说双方具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意向和过程,不能表明产生了签订劳动合同的结果。《劳动合同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  相似文献   

4.
一、可以制订农民工简易合同文本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现实中常常发生农民工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劳动合同文本太复杂,十几二十页的劳动合同文本,农民工说“一看就烦”,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所以干脆不跟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前各自有哪些知情权?为了使劳动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劳动合同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对方,防止盲目、草率签订劳动合同。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劳动争议的发生,相关政策法规对当事人在订立劳动合同前的知情权作了规定。规定明确在订立劳动合同前,劳动有权了解用人单位相关的规章制度、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情况。  相似文献   

6.
一、如何界定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关系 <劳动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也就是说,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同时发生,没有劳动合同就没有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建立以劳动合同为标志.这一界定,为近些年来一些用人单位规避订立劳动合同,以达到规避劳动法上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提供了前提.一些用人单位表示,既然劳动关系的建立以订立劳动合同为标志,那么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就没有劳动关系,也就不需要承担劳动法上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导致近些年来劳动合同签订率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7.
李森  张丽 《民营科技》2010,(11):124-124,303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签订劳动合同给劳动者实现劳动权带来保障,能减少和防止劳动争议,现对劳动合同中的几个法律问题作出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是我国新形势下规范劳动合同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部重要法律,实施半年来,不少用人单位依法与劳动者及时签订劳动合同,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落实了基本劳动标准,为构建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法》实施已有四年,虽然“未签订劳动合同需支付双倍工资”的规定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但有些劳动者却误认为“只要出现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用人单位就要无条件支付双倍工资”,这一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了“双倍工资争议”成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多发地。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劳动者权益受损现状 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劳动者权益受损现象非常突出。目前,我国各类劳动争议的数量急剧增加.并日趋复杂化.危及到劳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乃至社会的稳定。仅2005年,全围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就有23万余件,涉及劳动者84万多人,呈逐年增长态势。企业职工权益受损的主要表现为:劳动关系难规范.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未能得到有效落实。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不到40%,即使签订劳动合同的也很不规范;超时劳动成为普遍现象;劳动安全缺乏保障,有的民营企业工作环境恶劣,工伤事故频繁发生;侵犯职工经济权益问题严重,表现为分配不公,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的改革难点之一是人员的分流。而签订一份企业和下岗职工均接受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变更劳动合同书”,是今后依法处理好企业与下岗职工的劳动关系的关键。针对下岗职工的管理问题,有关部门提出要以原有的劳动合同为前提,再签订两个协议:一是企业与下岗职工签订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二是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与下岗职工签订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也就是说,三方——企业、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和下岗职工在职工下岗期间要同时受三个劳动合同(协议)的约束。这样一来,就给企业和有关部门在下岗职工的管理、执法和司法上带来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许多企业中有一种误解.认为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就没有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就不受法律的保护。这种观点将劳动合同的作用绝对化,因而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即使不签劳动合同,企业与员工之间因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也同样受劳动法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何所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明勤 《经济界》2008,(2):13-15
一些企业对于《劳动合同法》中有关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似乎感到困惑或惧怕,其实,只要全面仔细研读该法律的有关条款,就能解除这种困惑。本文认为,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只要谨慎对待第一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着力提升劳动用工管理水平,正确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能达到劳资双方共生共荣共赢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王守志 《人力资源》2006,(6X):64-69
集体合同因其可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日益受到广泛重视,集体合同的签订和执行过程也容易出现各种劳动争议。本期我们请到长期处理这类劳动争议案件的专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正确处理集体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中出现的劳动争议,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既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重要凭证,也是劳动者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同时也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基础和保障。本文对进城务工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需注意的事项给予了指导。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影响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劳动法相比,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制度的规定更为明确具体,包括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条件进行界定等。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用人单位的劳动力成本将会有所提高。当前我国应切实加强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宣传,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劳动监察职责,更好地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就业。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一]几个农民工到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反映老板不按约定支付工资,可是,当工作人员让他们出具证据时,几个人却面面相觑,不知所以。有的说:"能有活干就不错了,从来没有想过签订劳动合同。"有的说:"一个活几个人抢,谁敢提签订劳动合同的事?再说,这种临时性的活儿,几天就结束了,也不值得签订劳动合同。"举报人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给劳动纠纷的处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唐志敏 《人力资源》2007,(12S):18-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新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一直是“重灾区”。据调查,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的农民工仅占53.70%.没有签订的占30.62%,有15.68%的农民工居然不知道什么是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源》2008,(4):69-75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雇佣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实践中并非所有的雇佣关系都签订了劳动合同,由此便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虽然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双方实际履行了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权利义务而形成了劳动关系。 对于事实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作了重要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仍然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除按照以上规定支付二倍的工资外,还应当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因此,自2008年2月1日起,对于依然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将开始受到法律更加严厉的制裁。 在事实劳动关系“终结号”首航之际,企业该如何应对呢?本期邀请了劳动法专家阎付克律师就事实劳动关系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及预防提供专业意见和应对策略。[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自《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关于用人单位在规定时限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应处以每月二倍工资赔偿的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同时,这也成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多发区。其中,当劳动关系双方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要求补签劳动合同而劳动者拒绝补签时,用人单位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的问题,相关法律法规未明确说明,由此引发了争议。本文所刊登的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几种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