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增值税会计的研究,现存理论的局限在于仅从会计视角来探讨会计问题.本文正是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阐述增值税法安排与会计安排的的关系,剖析视同销售规则的反机会主义性质,探讨与之关联的会计问题,并基于经济学基础性制度安排与次级制度安排的变革成本理论,提出改变现行会计安排而不是税法安排的.  相似文献   

2.
税法确认视同销售收入是因为会计制度与税法分离而产生的,税法上之所以要确认视同销售收入,主要是基于公平税赋和组织财政收入的考虑和需要。会计上之所以未将视同销售业务作为收入核算,一是从收入真正实现的角度考虑;二是从资金是否流入企业的角度考虑。因此,税法和会计在确认视同销售收入方面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3.
货物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涉及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及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由于税法与会计准则对视同销售收入的认定不同,使得货物视同销售业务在会计处理上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做法,令许多会计实务工作者和学习者对这类业务的会计处理感到非常困惑。因此,要正确进行货物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不仅需要理清会计准则与税法对视同销售认定存在的差异,还得理清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对视同销售认定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法对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规定不同,在会计核算上的处理方法也不相同,给会计工作者也带来了困惑。本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税法的相关规定,对视同销售货物行为进行本质上的区分,并且从煤炭企业的视同销售行为出发分析当前煤炭企业在会计核算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5.
视同销售处理是会计实务中较为特殊的经济业务,这种业务本身不是很复杂,但是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相关规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会计人员针对同一种经济业务需要从会计角度、流转税角度、所得税角度考虑是否属于视同销售,从而加大了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视同销售行为处理的复杂性。文章针对视同销售行为在会计实务中易混淆之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媛 《当代经济》2011,(14):116-118
对于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和税法在处理上存在诸多差异,会计上是否确认销售收入是我们应关注的重点。另外,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对其也有不同的规定。这些差异,使得企业在实务操作中税务处理较为复杂,会计操作难度较大,因此许多企业在处理视同销售业务时经常出现混淆,导致多缴或少缴税款。所以,从现实情况来看,加强对视同销售会计和税法差异的...  相似文献   

7.
视同销售行为本身并不是销售,但纳税时需要按照税法的规定视同为一般正常销售一样计算纳税。确定视同销售行为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保证增值税税款抵扣制度的实施,不致因发生上述行为而造成各相关环节税款抵扣链条的中断。二是避免因发生视同销售行为而造成货物销售税收负担不平衡的矛盾,防止逃避纳税的现象。三是体现增值税的配比原则。即购进货物已经在购进环节实施了进项税额抵扣,这些购进货物应该产生相应的销售额,同时就应该产生相应的销项税额,否则就会产生不配比情况。但会计上视同销售没有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中也没有专门章节的内容。视同销售行为中哪些应确认销售收入,哪些不能确认销售收入,这就需要认真甄别其业务的实质、公允价值的运用等,以判断是会计销售行为还是应税销售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邹彩莲 《现代经济信息》2011,(18):120-121,12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也变得日益复杂,视同销售行为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中也极为常见,正确从会计和税务两个不同角度处理视同销售行为,成为会计等专业在校学生和正在从事会计、税务等工作人员十分棘手的问题,本文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政策就视同销售行为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中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迟丽华  常颖 《时代经贸》2013,(24):118-118,1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越来越受到财务人员的关注,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差异,才能在正确记录经济业务的同时准确确定纳税金额,进而计算出所需缴纳的税费,避免企业因错误处理而受到处罚的情况发生。本文首先阐述了会计和税法关于收入确认和视同销售的规定,然后针对消费税视同销售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会计视间销售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探讨了企业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企业经常会发生一些视同销售的交易或事项且种类比较繁杂,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税法对视同销售的具体规定有许多不同且难以被准确理解,因此在税款计算、缴纳及会计处理时经常会发生错误。本文根据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对视同销售业务的涉税会计处理进行了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泰勒规则在中国的协整检验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本文在全面分析泰勒规则的理论含义和实际应用的基础上 ,运用协整分析方法估计我国泰勒规则的具体形式。检验结果表明 ,泰勒规则可以恰当地描述我国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具体走势 ,并充当央行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时滞问题 ,本文尝试引入前瞻性泰勒规则 ,用预期通货膨胀率缺口代替原有的通货膨胀率缺口作为估计变量 ,对泰勒规则作进一步修正  相似文献   

12.
吴联生 《经济研究》2004,39(3):88-97
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是会计规则质量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对利益相关者就他们对会计规则经济后果性的认识水平、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关心程度、参与会计规则制定的愿望、是否曾经参与了会计规则的制定、对举行听证会的赞成程度以及他们准备参与听证会的程度等六个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对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参与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利益相关者在以上六个方面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和显著的差异性 ;另外 ,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参与具有不同特征。论文对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认为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经济后果性的认识不够 ,在参与会计规则制定方面存在“搭便车”倾向以及缺乏合适的渠道来参与会计规则的制定 ,是造成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参与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而明确利益相关者参与在会计规则制定中的作用并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 ,则是制定高质量会计规则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学与心理学及社会学的深入交叉,众多研究发现增加财富并不一定能增加幸福,以幸福最大化作为人类行为决策的最终目的成为幸福经济学最新研究对象。应用幸福经济学前沿理论,分析了效用曲线的演变发展,进而对微观个体行为决策提出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   总被引:190,自引:7,他引:190  
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法和反应函数法首次将中国货币政策运用于检验泰勒规则。通过计算中国货币政策中利率的泰勒规则值 ,并与其实际值进行比较表明 ,泰勒规则可以很好地衡量中国货币政策 ,利率规则值与实际值的偏离之处恰恰是政策操作滞后于经济形势发展之时。这表明泰勒规则能够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参照尺度 ,衡量货币政策的松紧。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反应函数GMM估计表明 ,通胀率对利率的调整系数小于 1 ,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政策规则 ,在这一制度下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我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5.
李宏瑾 《金融评论》2012,(2):43-53,124,125
本文利用泰勒规则方法对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偏离程度进行了估算。对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经验分析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并不符合稳定货币政策规则要求。标准泰勒规则具有良好的稳健性。根据泰勒规则原式及稳定货币政策规则最低条件计算结果表明,我国货币市场利率长期存在负的利率缺口,货币政策对通胀和产出缺口并不是稳定的,更不是最优的,货币政策存在着长期偏误。这对进一步理解我国的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波动,合理评价货币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17.
法治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可以从公共支出和税收两方面解释.税收与再分配所造成的激励扭曲是决定公共支出乃至经济绩效的关键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法治的完善会降低经济体的均衡税率水平,减少税收与再分配造成的激励扭曲和总产出损失.在法治与民主的协同作用下,公共支出与社会总产出水平都会得到提高.从现实经济生活来看,法治之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协调经济利益,实现"非自我实施型"交易收益.  相似文献   

18.
包含货币因素的利率规则及其在我国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根据新凯恩斯模型和货币需求方程,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包含货币因素的最优利率规则。该规则表明,货币增长率稳定性权重或货币需求方程的利率响应系数越大,利率规则的货币增长率响应系数越大,货币政策也就愈积极。然后,本文利用线性回归和门限回归方法及我国统计数据,从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两方面对利率规则进行了实证研究。估计结果表明,通胀系数、产出缺口和货币增长率各自的响应系数都大于0,这意味着利率规则能够保证当我国经济运行偏离均衡状态或央行目标时采取正确的政策调整方向,从而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货币高增长状态下各个变量的系数值都要稍微大于货币低增长状态下相应的系数值。  相似文献   

19.
We analytically examine output persistence from monetary shocks in a DSGE model with staggered prices or wages under a Taylor Rule. Surprisingly, while Taylor-style staggering never yields persistence, Calvo-style staggering of wages does generate persistence under decreasing returns to labour.  相似文献   

20.
政府规模、法治水平与服务业发展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汪德华  张再金  白重恩 《经济研究》2007,42(6):51-64,118
本文利用跨国横截面数据,计量检验了政府规模、法治水平与一国服务业比重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以一国法治水平来衡量的契约维护制度的质量,与其服务业比重显著正相关;政府规模与其服务业比重显著负相关;其中法治水平对服务业比重的影响在中低收入国家更重要。进一步检验表明,统计上无法发现私人财产保护制度对服务业比重的显著影响,而政府支出规模和政府投资规模对服务业比重都有负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