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内贸易对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基于1990-2009年的数据,首先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各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动态变化;其次,运用HP滤波方法提取周期因子ct,验证了东亚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贸易强度和产业内贸易为自变量,经济周期协动性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运用分期数据对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揭示:相较于贸易强度,产业内贸易对中国与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产业内贸易是中国与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主要传导渠道。随着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提高,中国与东亚贸易伙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趋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期以来,东亚区域内贸易联系日趋紧密。与此同时,该区域内各国(地区)的经济周期也出现了明显的协动现象,区域经济周期初露端倪。本文在分析国际经济周期贸易传导机理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与东亚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贸易流动对经济周期协动性(co-movement)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区域经济周期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东亚区域内贸易对区域经济周期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我国与东亚区域各贸易伙伴的经济周期协动性将随着相互间贸易联系的增强而趋于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基础上设定的产品内分工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理论命题及推论,运用1991-2014年中国与东亚9国(地区)间的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结论表明:(1)随着资本、技术、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呈阶梯性下降,它们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亦随之依次呈阶梯性减弱以至为负。(2)强流动要素中间产品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大于弱流动要素中间产品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而这主要取决于要素中间产品的要素替代弹性和中间产品替代弹性的"两个弹性"大小。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基础上设定的产品内分工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理论命题及推论,运用1991-2014年中国与东亚9国(地区)间的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结论表明:(1)随着资本、技术、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呈阶梯性下降,它们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亦随之依次呈阶梯性减弱以至为负。(2)强流动要素中间产品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大于弱流动要素中间产品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而这主要取决于要素中间产品的要素替代弹性和中间产品替代弹性的"两个弹性"大小。  相似文献   

5.
马涛 《国际贸易问题》2008,3(6):109-115
在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条件下,中间产品贸易在全部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尤其我国工业行业的中间产品贸易更是发展迅速。基于中间产品贸易,国际生产体系的新格局导致了生产向垂直专业化方向发展,依据Hummels等(2001)对垂直专业化比率的计算方法,测算到工业行业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本文检验了外国直接投资与垂直专业化生产和中间产品贸易之间的关系,得出外国直接投资分别与垂直专业化生产和中间产品贸易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并且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其经济周期也随之产生协动性特征。通过利用HP滤波法和矩分析法对中外经济周期的波动性、粘持性及协动性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之间具有较强的同周期性,并且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几乎都领先于我国,对我国经济有一定的拉动作用;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周期大多滞后于我国,我国在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具有一定的领头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1979-2010年经济周期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本文使用相关系数和同步系数对两岸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进行分段测算,发现1990年以后两岸经济周期具有强相关性,2000年以后两岸经济周期的转换具有强同步性。所以,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贸易和资本联系的不断加强是两岸经济周期高协动性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大陆和东亚诸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形成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从理论和统计数据分析视域,提出中国大陆与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方式主要为制成品的加工贸易,国际分工方式为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国大陆处于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的末端,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使得中国大陆从东亚各国大量进口中间产品,这是造成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测度中国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发现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呈现一种上升的态势,且这种上升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产业内效应。在此基础上,估计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结果显示,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方式、企业所有制类型及企业所属行业类型是影响垂直专业化生产率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东亚中间产品双边贸易流量增长迅速,1997—2007年年均增长率为17.69%。通过采用1997—2007年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贸易额和中国GDP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贸易和我国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双边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中间产品的进口更大程度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中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现状,采用反映进口中间产品在国内的产业循环效应或产业波及效果的净附加值指标来衡量中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后归属于中国的直接的贸易利益。基于1992-2007年期间中国20个工业部门从东亚进口的中间产品在国内产业循环后所创造的净附加值分析表明:从净附加值的绝对量来看,中国工业部门从东亚进口中间产品所创造的净附加值增长迅猛,且在从世界进口的中间产品所创造的总的净附加值中平均占了42%左右的份额,但该净附加值占中国工业部门总出口的比重总体上不高且年均增长幅度有限。细分行业的考察发现,来自东亚的中间产品创造的净附加值比重较高的部门主要是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但在大多数工业部门中这一比重增长不显著。因此,应在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本土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本土企业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以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际贸易形式不断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方式转变,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产业内贸易产生的主要动因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消费偏好,需求层次重叠以及要素禀赋。产业内贸易使得产业结构由初级产品向中间产品发展,不断推动贸易技术革新,促使国家经济增长。中间产品的垂直专业化及调整成本问题仍将是未来产业内贸易研究的方向。本文将对产业内贸易理论发展进行梳理,探究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动因,对当前产业内贸易模型进行理论研究,同时探讨产业内贸易对国家经济效应影响,最后对其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初步推断。  相似文献   

13.
垂直专业化分工及我国的分工地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之间的国际分工。基于比较优势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包含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其分工和贸易模式是可预测的。我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是进口半制成品并加工装配成消费品,然后出口,其主要形式是加工贸易。  相似文献   

14.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对相关指标的计算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主要发生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发展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出现了新的特征,即产业间升级与产业内升级的背离。这意味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存在着"虚高"现象。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这种产业结构的"虚高"现象与中国深度介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密切相关,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促进中国产业间升级具有积极作用,而对产业内升级具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海峡两岸经济周期协动性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GDP增长率反映海峡两岸的经济周期波动,针对二者的相关分析表明,1990年以来,海峡两岸经济周期已经呈现一定程度的协动性特征,并且这种协动性具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在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传导机制方面,直观判断,两岸贸易往来与台商对大陆投资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传导渠道,但世界市场经济景气波动的冲击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受两岸经济规模和结构的差异、两岸经贸交流的不对称性、大陆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以及经济运行规律之外政治干扰和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两岸经济周期协动性还未完全呈现其应有规模。  相似文献   

16.
描述在全球和区域性模式下国际间的分散化生产的作用和影响,尤其以东亚各国和地区之间分散化生产对贸易一体化的作用为例。研究表明,零部件或中间产品之间的贸易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产成品间的贸易,与欧洲或美洲相比,这种现象在东亚各国和地区之间显得更加明显。这是由于东亚各国和地区在国际专业化分工背景下依赖程度更高,更适应这种模式。随着东亚经济内部区域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化生产分工将会产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新型的国际间贸易会降低区域经济对全球经济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间产品贸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中间产品贸易已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比较优势、垂直专业化、价值链及市场内部化等角度阐述了中间产品贸易产生的理论基础,客观地分析了中间产品贸易产生的现实条件和近年来我国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将对我国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8.
描述在全球和区域性模式下国际间的分散化生产的作用和影响,尤其以东亚各国和地区之间分散化生产对贸易一体化的作用为例。研究表明,零部件或中间产品之间的贸易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产成品间的贸易,与欧洲或美洲相比,这种现象在东亚各国和地区之间显得更加明显。这是由于东亚各国和地区在国际专业化分工背景下依赖程度更高,更适应这种模式。随着东亚经济内部区域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化生产分工将会产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新型的国际间贸易会降低区域经济对全球经济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能够有效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世界经济整体的发展状态和信息。目前我国的经济飞速的发展,经济周期协动性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针对经济周期协动性对我国的经济的影响,通过对其传导机制的影响,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为我国今后处理经济周期协动性提供了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从国际生产和世界贸易两个层面分析并测算了当今世界生产和贸易的最新特点和进展,揭示了两大体系的紧密联系。在外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垂直专业化生产对国际贸易尤其是中间产品贸易造成了负面影响,金融危机通过垂直的国际生产格局对国际贸易的破坏作用放大了。由于供应链的断裂会造成价值链上多个国家进出口贸易的下降,并对深层次参与垂直专业化生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福利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