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住房作为居民刚需,是青年在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微观面板数据建立指标体系,利用代际传递、累积优势、马太效应等理论分析房屋资产对于代际传递的影响,利用分位数异质性分析房产资源代际传递和青年城市定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父代的收入和社会属性对子代财富积累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子代自身社会能力对其财富的积累作用逐渐提升,青年通过自身努力发展可以有较大可能实现在城市购房定居。(2)不同收入层次的青年对父代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其中,中等收入的青年对城市定居的需求更大,其能充分利用父代资源和自身努力实现城市购房定居。(3)具有城镇户籍居民的住房财富普遍更高,城镇户籍青年更有可能实现城市定居。据此,提出建议:优化调整税收体系,完善财富代际传递制度安排;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刚性住房需求;深化收入体制改革,注重青年群体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许多国家的养老安排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冲击.本文运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对我国家庭养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通过家庭养老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分析,以期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着眼于儿子婚后的代际支持行为,利用CHARLS数据从长期互惠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彩礼的“后端”代际剥削现象。研究发现,结婚时获得更多父母彩礼帮助的儿子并没有给予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但彩礼支出显著提高了儿子在婚后与父母见面的频率。我国农村彩礼存在后端代际经济剥削,不存在后端代际情感剥削。该现象无论是在“父子两代自立”还是“子女赡养父母”阶段都成立。此外,农村彩礼后端代际剥削存在距离效应,即与“既分又离”的亲子居住模式相比,“分而不离”居住模式下彩礼后端代际剥削更加严重。以上结论从代际互动视角为彩礼代际剥削增添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协整理论对广东省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构建了一阶差分误差修正模型,并运用1980—2008年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选取了影响消费的诸多指标,计量分析了影响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结论表明:从长期来看,影响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持久性收入,而且上一期的消费对本期的消费具有较大的负影响,而实际利率水平和广东省通货膨胀率对城镇居民消费也是有着微弱的负影响,但是预期价格水平对居民的消费则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最新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对中国机会不均等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由机会不均等导致的收入差距占总的收入差距27%以上.这一比例与世界上不平等程度最高的拉关地区类似.对于低学历的人群来说,机会不均等程度更高.在定量测量中国机会不均等程度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三个假设:劳动力市场歧视、教育代际固化以及家庭背景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这三种渠道都是中国机会不均等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通过立法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促进公共教育资源的均等化、通过反腐败等手段规范高收入部门的用人机制以及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的方式消除外在环境差异带来的收入差距等. 相似文献
7.
基于家庭生命历程理论视角,运用CFPS2010-2020数据分析了代际支持、居住模式对子代离婚风险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代际关系随世代变化逐渐趋强,代际反馈模式表现出文化韧性;父代对子代的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子代对父代的日常照料都会显著提升子代离婚风险,但子代对父代的经济支持不会影响子代离婚风险,且都表现出明显的世代、城乡和性别差异性;代际同居会显著增加子代离婚风险,降低子代婚姻稳定性,且在不同世代、性别和城乡之间表现出相似性;代际关系对子代离婚风险的影响同时表现出传承性与现代性、工具性而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襄阳市100位农民工的深度访谈,了解到两代农民工在家庭生活、职业发展、社会融入、心理期待、价值观念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代际差异及政策诉求的变化。认为应从户籍制度、职业技能培训、住房制度改革、政治参与等政策调整来应对农民工代际差异所产生的新诉求。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的研究发现,社会排斥的经济纬度、福利制度、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贫困家庭子女的文化教育是影响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分析造成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改善农民贫困家庭的贫困处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重庆市1210份样本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点计量收入预期、职业预期、情感预期及城市融入预期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意愿的代际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除收入预期外,非收入预期中的职业预期、情感预期和城市融入预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影响均存在代际差异.利用均方差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测度发现,老一代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是经济收入,其次是情感预期,职业预期位列最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因素依次为情感预期、收入预期、城市融入预期和职业预期. 相似文献
11.
12.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78-1999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倍以上,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对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进行了回顾,并作了国际比较。深入分析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和现状。 相似文献
13.
城镇居民收入群体消费函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到居民之间消费行为的差别,这样就可以使得消费函数更加准确地描述居民的生活状况。依据我国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把城镇居民划分成高、中、低三个收入群体,并且结合消费数据对三个收入群体的消费函数形式进行计量检验,证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有利于提高消费率。 相似文献
14.
次贷危机后,中央政府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刺激了经济,但也导致城投债规模迅速增长。在此过程中,关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本文对我国24个省级行政区2009—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城投债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加剧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结果表明,城投债的使用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其有效性不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相似文献
15.
<正>零点研究咨询集团6月10日完成的一项全国居民2009年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的系列调查结果表明:与去年同期相比,六成以上居民表示收入状况趋于稳定甚至有所提升,对未来一年的收入预期,更是表现出较为积极乐观的态度,其中乡镇居民尤为突出;过去半年,家庭消费支出中减幅最大的包括奢侈品、外出就餐、服装服饰、娱乐休闲及旅游等费用,而日常零食小吃和基本生活用品的开销则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健身、报刊网络费用尽量保持不变,"身心"需求均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上海零售业态的变迁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功能转型的背景下,零售业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是商业更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演变、空间布局的角度对上海零售业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上海几个典型零售业中心的形成机制、业态特征、存在问题,并总结概括出零售业态演变对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在总结相关传导机制的基础上,运用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就经济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开放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体制转换动态特征。在1985年以前,经济开放对收入差距的效应为负;在1985年以后,经济开放对收入差距的效应为正。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地理效应和技术偏移效应逐渐替代了要素禀赋效应。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基于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和消费理论的成果,居民当前消费主要依赖于当前收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我国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首要因素。本文论述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从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角度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提出完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思路。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