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军 《财贸经济》2016,(11):110-125
近年来部分学者指出,不论国内体制是否扭曲,产能利用率较低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出口,而产能利用率较高的企业更愿意在国内销售.本文依据上述观点提出“出口—产能假说”,并探讨和评析了该假说的成因、机理与局限,同时实证研究了其对于中国企业的适用性.结果发现,产能利用率较高(较低)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出口(内销),与“出口—产能假说”相违背,可能原因在于国内存在的内需不足、外需依赖、国企低效和体制扭曲等问题.本文还发现产能利用率是中国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的成因之一,且自身较高的绩效水平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了企业的出口选择.本文的研究首次从企业层面揭示了中国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其出口决定中的作用,且研究结论为当前中国抑制新一轮产能过剩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微观层面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国家亟需发挥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战略价值。本文依据"势耗假说"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的起点在于统一市场,重点在于提升效率,效果则全面惠及民生。  相似文献   

3.
受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周期的影响,美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曾经历多次产能过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次: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三次化解产能过剩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和政策实施效果。借鉴美国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我国应标本兼治,以经济结构改革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依托市场,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干预;创造需求,加大对外投资输出过剩产能;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过剩产业兼并重组;调控适度,避免政府的过度投资推高通胀压力。  相似文献   

4.
从互利合作、共商共赢发展视角,分析我国国际产能合作的新特征,发现基础设施投资、跨国合作水平、冲突协调机制不健全等是当前国际产能合作中的主要问题;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强化国内外产业联系,以提升东道国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加快中外产能合作园区建设,以互利共赢的生产联系夯实跨境产业基础,实行多边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项目,深化国际绿色合作是提升我国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经济高速增长与产能严重过剩相伴随是中国经济近年来的显著特征之一。使用微观企业数据检验资本市场扭曲与企业产能过剩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企业债务杠杆主要获取方式的长期债务和商业信用对企业产能过剩程度具有稳健且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资本市场扭曲的主要表现"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可能存在着加剧产能过剩的效应;资本市场扭曲通过商业信用的"所有制传递机制"和"规模传递机制"纠偏也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向产能过剩效应。由此得出结论,资本市场扭曲及其纠偏可能是导致企业产能过剩程度严重的原因,资本市场扭曲虽然可以由商业信用渠道纠偏措施改善其要素配置效率,但这种诱发的纠偏效应具有高昂的社会成本。据此提出在合适时机逐渐改善要素市场扭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也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时常面对的问题。在我国并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诸多非市场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加快了产能过剩现象发生的频度,削弱了市场机制对产能过剩的自我纠正作用,放大了产能过剩的负面效应。正确对待我国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现象,需要推动政府在经济调控中的“补位”与“退位”,积极引导和推动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7.
钟春平  翟乃森 《财贸经济》2022,(11):124-139
产能问题仍然存在很多似是而非的论断。我们曾对“产能过剩”提出质疑,但对产能利用率的预警及评判价值未做定论。当前,国内仍然经常提及“产能过剩”命题并有着去产能等措施,时常将82%作为国际标准或者其他数值作为评判标准。为了探讨产能利用率是否具有稳定的“国际标准”,并是否真实存在产能利用率“阈值”及这种评价来源何在,本文选取美国和中国的行业产能利用率等数据,对产能利用率及其价值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产能利用率并没有所谓的“国际标准”,其指标不能用以评判“产能过剩”;第二,通胀-产能利用率阈值为82%的命题也不能被接受,不同行业的阈值差异较大;第三,非线性模型证实,通胀受到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存在区间差异,产能利用率很难作为通货膨胀的预警指标或指示器。因而,产能利用率指标在宏观层面可能并没有评判意义,所谓“产能过剩”命题难以成立,各种产能措施需要考量,特别需要避免“作茧自缚”的情形。  相似文献   

8.
钢铁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原材料产业,投资拉动作用大、吸纳就业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国钢铁行业产量与消费量双双下降,钢铁主业从微利经营进入整体亏损,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产能过剩问题凸显。本文首先研判钢铁行业国内现状与国际需求,分析了钢铁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钢铁国际产能合作的对策及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9.
规划总量过大、投资较高以及消耗能源等问题是造成国内多晶硅产能过剩的原因。但“剩”在数量,而不是质量。提高多晶硅自身技术水平是解决我国多晶硅产业不利局面的最终途径。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可降低成本,通过制定政策,可引导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产能具有独特性,地方政府借助行政审批权限促进了产能的快速增加,甚至导致过剩产能问题,因而审批改革成为化解过剩产能的“釜底抽薪”之举.为此,我们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并使用2004-2013年中国地级市数据检验了行政审批及其改革对产能扩张的作用及局限性.研究发现:(1)在晋升激励下,地方政府会利用手中的行政审批权限,推动产能扩张;(2)行政审批改革会减少地方政府的权限,有助于化解过剩产能;(3)审批改革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审批,环保、安全等审批非但不能取消反而应当加强.因此,当前基于市场失灵假说而加强审批管制的政策并不恰当,应该加强并优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总体上取消或下放审批事项,并强化环保等少数“效益型”审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贸导刊》2016,(7):15-16
<正>提案人:民建中央承办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民建中央提案:化解过剩产能面临多重困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当前,我国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环境有失公平,政府干预过多。二是产业集中度低,退出渠道不畅通。三是创新能力参差不齐,科技支撑体系不足。为此,建议:1、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长效机制。2、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建立落后产能企业顺畅退出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对于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学术界一直试图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普遍从委托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完全产权的存在等方面出发。而国内学者对产能过剩问题的形成原因更多的关注宏观层面,而对微观企业层面的关注明显不足。本文构建了一个最优投资决策与最优薪酬合同的理论模型,从企业层面对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的存在性进行了初步的解释。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管理者努力程度增加、资本投入增加、投资项目风险性增加都可能导致过度投资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伴随大量过剩产能在部分行业的集中释放,在宏观政策和产业调整的过程中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过剩产能带来的供过于求,必将对市场经济运行产生周期性的影响。如何有效转移过剩产能具有建设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对过剩产能治理机制的分析,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是转移过剩产能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一直是流通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应用灰色关联方法,对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数据处理与史实分析表明:过去30年中,我国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前三个阶段分别是三次产业推动阶段,2001年后为相对独立发展阶段;流通产业的发展路径是四个阶段的包络线。这一结论丰富了流通产业从末端产业向先导产业转型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5.
浅谈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曼  肖燕 《北方经贸》2010,(4):12-13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也是最大消费国,中国现在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尤为复杂,最大的挑战来自在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钢铁行业。我国要抑制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促进结构化调整应切中产能过剩的“要害”;不能单纯以规模论优劣;多角度实践兼并重组。  相似文献   

16.
是凯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4):93-95
汽车下乡等产业政策停止实施后,微车产业进入"后政策时代"。从"空间性"、"时间性"、"结构性"三个维度对该产业进行分析,认为微车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严峻问题,政府和厂商都需要采取积极的策略来保证微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推动对于微车产业产能过剩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政府需要明确和制定相关振兴政策;厂商应谨慎规划,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进行营销创新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得到显著成长,但通过产业成长机制分析发现我国流通产业产值是在规制缓和引发资本推动的成长机制中增长起来的,而增长效率分析则表明我国流通产业尽管产值得到突飞猛进,但期间持续性的国际间与产业间相对效率低下状态,凸显出流通产业成长的自身能动力不足。可以认为我国流通产业实际上遵循的是被动成长路径,即作为先导产业的流通产业实际上是被引导而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及国际装备产能合作的展开,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加快国际装备产能合作的发展,也成为了一个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现状及优势为基础,全面分析了推动装备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并提出了基于共生机制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波特假说”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以2009—2020年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环保税对制造业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环保税对制造业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在环保税与制造业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作用,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负向调节技术创新在环保税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丰富了“波特假说”理论,为完善“双碳”目标下环保税制和促进绿色发展提供了依据,对优化企业绿色治理机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航  李平  杨丹辉 《财贸经济》2016,(5):91-105
按照直观理解,出口与产能过剩成反比例关系,出口旺盛时企业将扩大产量并提高产能利用率,反之则为避免滞销而控制产量,导致产能过剩加剧.然而,这仅是出口波动对产能过剩的“销售效应”.对于一些企业不排除存在“竞争效应”,即出口疲软时企业面临更激烈的国内竞争,进而为降低成本可能加大既有产能的使用负荷,反而可缓解产能过剩.本文基于2001-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检验了出口波动与产能过剩的关系,发现出口波动不能显著地解释产能过剩.在中小企业或非国有资本比重越高的行业中,出口与产能过剩的负向关系越明显,“销售效应”占主导;反之,在“竞争效应”作用下,二者关系越可能为正.因此,外需冲击对不同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存在差别,粗放拉动出口未必对化解产能过剩有预想的效果.借助外部市场治理产能过剩,应向不同规模及不同所有制的出口主体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