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粮食生产的时序变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晓梅 《经济地理》2001,21(6):727-730
本文根据山东省自50年代以来的有关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分析了粮食总产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山东省粮食生产发展变化的直接动力和间接因素。结果表明:(1)粮食单产的提高和不同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是影响粮食生说的直接动力,其中小麦,玉米的单产与种植比例对山东省粮食总量变化贡献率最大。(2)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自然灾害是引起粮食总产量变化的间接因素,其中农业自然灾害是造成粮食总产量减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章建立粮食保障水平评价指标与影响因子指标,运用熵权Topsis法、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粮食保障水平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8—2019年中国粮食保障水平整体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十二年总体增加率为45%,区域差异明显。(2)空间格局演化方面,省域间粮食保障水平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局部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空间依赖特征。(3)粮食保障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农业总产值、粮食种植偏好和水土协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机会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8—2019年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数据,测算了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并进行了动态演进分析、LMDI因素分解和公平性评价,研究发现:(1)从核密度动态演变来看,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较大幅度提高,但省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2)从LMDI因素分解来看,经济因素为农业碳排放的增加因素,而效率因素和劳动力因素可以减少农业碳排放。(3)从农业碳排放的公平性来看,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种植业具有“高碳—低效益”的特点,畜牧业则呈现“低碳—高效益”的特点。最后提出加大农业技术应用、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地制订农业碳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4.
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分析●刘凤芹谢适汀一、问题的提出由于粮食品种的特殊性,粮食生产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周期性的生产导致粮食价格大幅度波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调节)粮食价格的变化,一般是3—5年一个周期。每逢粮食大丰收时,必是粮价急剧回落时期,相反当粮...  相似文献   

5.
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中国大陆地区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和其他政策失误以及自然灾害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党和国家对经济困难的政策:进行代食品的宣传推广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粮食调运和粮食返销;调整农业的政策、提倡节约。(2)人民政府带头安排社员生产自救。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救灾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教训。  相似文献   

6.
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府动力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府动力机制程漱兰(中国人民大学)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几度宣称又几度放弃,传统体制下的粮食低价强制收购仍绵延不绝。众所周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低价强制收购制度对于发达、欠发达、不发达地区的农民都造成了现实的和潜在的收入损失...  相似文献   

7.
宋代对粮食的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大本,食足为先”[1],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所以为宋朝统治者所关注。宋政府把发展粮食生产,摘活粮食流通,做好粮食收贮作为粮食问题的三个重要环节,为此制定了相关政策。一、流通政策(一)放开粮价放开粮价是促进粮食流通的重要举措,这一措施在北宋立国之初就已开始实行。开宝三年(970年),京师的粮食储备不足,有乏食之患,开封府典领财用官陈从信认为这是官府实行粮食限介的结果,使商人感到无利可图而不向京师运粮,有米之家也不愿出售,他说:“今市中米资,它乃定价,斗钱七十,商贾闻之,以其不获利,无敢截至京师者…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府都普遍把促进和维护农业及粮食生产长期稳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制定扶持政策。在中国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唯一的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就被赋予支持粮食收购的重要任务,在促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农民“打白条”和“卖粮难”问题。结合中国粮食发展情况及农发行粮食信贷业务发展历程,在分析农发行开展粮食信贷业务重大意义基础上,提出农发行支持粮食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并促进粮食生产,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把握了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中国的粮食生产。通过建立C—D生产函数,利用中国1990-2006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模型估计,可以根据估计结果定量分析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解释地区间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差异,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问题:国内贸易政策协调与流通体制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粮食问题:国内贸易政策协调与流通体制改革王济光(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作为一个在经济运行与发展中具有明显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国家,中国在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中一直被周期性的粮食问题所困扰着。中国的粮食问题,既是改革以来通货膨胀的主要成本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贸易规则和价格竞争的视角,通过对TPP贸易规则的解读,以及近两年国内外小麦、大米价格变化及其关联性分析,预测未来全球贸易便利化大背景下,特别是假设中国参加TPP谈判的条件下,进一步开放主要粮食市场可能面临的现实压力:一是粮食进口关税(税率)下降,二是粮食进口配额增加,三是远期粮食进口关税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大米、小麦、玉米批发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中国粮食进口关税下降空间相当有限。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本文从贸易谈判、粮食生产、粮食收购和舆论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黑龙江省农业优势(Strength)和机会(Opportunity)分析 一是资源优势。黑龙江省是中国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位,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2500万吨以上,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0—2020年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Tapio脱钩模型,对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粮食产量之间的脱钩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态势。其中,农资投入引起的碳排放总量最高。(2)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中部高、南北低”态势。其中,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碳吸收总量最高。(3)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呈现“中部低、南北高”态势。更重要的是,碳足迹与粮食产量之间呈“强脱钩—弱脱钩—强脱钩”交替演变态势,并出现空间层面的不均等性。由此,有针对性地以粮食安全为目标,提出低碳农业转型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粮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是人类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必要前提。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1)列宁在《关于同饥荒作斗争的报告》中也曾指出:"生活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粮食问题。"(2)粮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粮食安全"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的经济问题。粮食安全的概念是在70年代中期粮食危机中由粮农组织提出的,其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粮食安全,在英文中称foodsecurity,也即"食物…  相似文献   

15.
农业发展银行是国有政策性银行,其经营客体主要是粮食流通企业。虽然近年来国务院加大了粮改力度,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如果亏损势头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直接影响着企业自身和农发行的生存。一、粮食购销企业亏损成因(一)粮食收购缺乏市场观念,难以顺销。按照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对保护农民利益,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粮源,实现顺价销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执行过程中,不考虑市场需求,可以说是见粮就收,且品种和质量档次差价微小,使得粮食企业收购的粮食质次价高,因而形成陈粮压库。由于陈…  相似文献   

16.
王雅鹏 《发展研究》1999,(12):22-24
一、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现实中粮食的刚性需求和日渐增长的潜在需求,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使粮食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①我国目前有12亿多人口,按人均年消费粮食400公斤的标准计算,每年需要粮食4.8亿多吨,是近3年(199-1997年)来粮食平均产量4.858亿吨的90%,需求对生产形成了刚性约束和压力,生产稍有减跌,则粮食供给就会叫紧,社会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冲击。②近10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稳中有降.从80年代的14‰左右下降到90年代的12.‰左右。 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6—2020年省级农业发展数据,综合运用改进后的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测算了全国及粮食功能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差异程度,并进一步从一级指标入手,分析了引起区域差异产生和波动的原因。结果表明:(1)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保持上升趋势,按水平由大到小依次为“主销区、主产区、平衡区”。(2)三大粮食功能区存在区域差异,区域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动。(3)主销区内部差异波动与产业升级指标相关,主产区内部差异波动主要受产出高效和产业升级指标影响,平衡区内部差异波动源于产业升级指标中的追赶效应。(4)区域间差异主要源自产业升级指标,成果共享指标也起到部分影响作用,三大区域各具发展短板。因此,为提升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均衡性,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水平最低的平衡区为发力点,以产业升级指标为抓手,以各区域发展短板为突破,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8.
日本农业现代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系统介绍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的阶段,特点以及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论述了日本农业现代化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几点启示意义:(一)是农业现代化需要政府的特别重视和支持,(二)是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农业科技要突破,技术推广体系要完善,以此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四)农业现代化过程要把粮食作为战略物资,放在突出地位,下力气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19.
国际     
《经济月刊》2014,(1):66-67
联合国:2050年粮食需求增70%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机构2013年12月3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6亿,届时粮食需求将比现在多出70%,并出现巨大粮食缺口。针对这一缺口,报告建议:首先,在现存农耕用地上提高作物和家畜的生产力对于挽救森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为了避免改造更多土地以用作农地,在今后40年当中需要将作物产量提高40%。  相似文献   

20.
一、现行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体制不顺,政企不分,粮食企业负担沉重。长期以来,我国粮食政策多以经营者为载体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建立在短缺经济基础上的粮食流通体制并没有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进行必要的、根本性的理顺。虽作过一些局部调整,但也基本上是在一个锅里同时做两份饭,一份是自家的饭,即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商业性经营;一份是国家的饭,要代政府部门履行宏观调控、稳定市场的责任,而且还承担因调控而产生的后果。粮食多了,实行保护价敞开收购,既保价又包量,维护生产者利益;粮食少了,要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