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瑜 《经济导刊》2009,(7):30-31
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消费水平提高,奢侈品消费在中国得到发展。奢侈品登陆中国仅数十年时间,目前中国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发展速度之快,不得不令人.晾叹。世界经历金融危机,中国是唯一奢侈品市场正增长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季红 《经济导刊》2006,(7):26-33
28年来的改革,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重塑了中国,改变了世界。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对改革各方面的争议,存在一种否定改革,反对改革的思潮,为此,我们访问了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高尚全,他从始至终参与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非常熟悉。他曾经说过,有很多人认为历史上改革都没有好下场,但必须坚持改革,否则中国没有出路,只有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3.
早在几年前,有过一项世界范围内关于智商的调查,在全世界各国家的人口初始智商测试中,中国人名列前茅。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几千年前中国人创造了四大发明,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进步。今天的中国,凭借“中国制造”征服了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化贸易在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之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中国文化贸易整体竞争力水平比较低下,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很小,文化产品的利润率很低,出口竞争力较弱。这与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极其不相称。为了发展中国文化贸易,提高中国文化贸易竞争力,必须不断创新发展中国文化贸易。  相似文献   

5.
风标     
《经济导刊》2007,(6):8-9
印度跻身国际商业卫星市场,中国碳排放即将超过美国,中国筹建首家穷人银行,中国外汇投资的新思路,中国四大钢铁巨头合资开拓海外矿产资源,联合国给生物燃料热潮“泼冷水”。  相似文献   

6.
中国进出口贸易对于全球技术进步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文章基于附加值贸易理论核算中国和52个贸易伙伴国18个细分行业的附加值贸易额,剖析中国加入GVC对伙伴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虽然中国出口贸易会通过竞争效应降低伙伴国的TFP,但是也会通过规模效应促进伙伴国的TFP,且整体上中国加入GVC会促进伙伴国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技术红利效应。第二,从出口视角看,中国出口的溢出效应会弥补竞争效应对伙伴国技术进步的抑制作用;从进口视角看,中国进口的创新效应会强化规模效应对伙伴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考虑创新因素之后,中国红利得到进一步强化。第三,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中国进口商品贸易对伙伴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逐步衰减,但服务贸易会突破地理因素限制,中国进口服务贸易对伙伴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会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中国加入GVC之后形成的“中国红利”,是促进伙伴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中国的进口贸易有助于发达国家提高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7.
2005年9月2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公布了荣获2005年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企业及产品名单,共评出501个中国名牌产品,其中包括123个3年有效期到期进行复评的中国名牌产品,总计新增378个中国名牌产品。  相似文献   

8.
叶檀 《商周刊》2012,(5):8-8
南巡,定格为中国历史的关键词汇。 没有南巡,年广久的囚犯身份不会改变;没有南巡,1992年的中国将大步向计划经济回归;没有南巡,不可能有中国出口红利;没有南巡,就不可能有日后成为中国市场经济象征企业的华为、联想与万科。一句话,没有南巡,中国市场经济在走出第一步之后,有可能倒退两步。  相似文献   

9.
刘增福 《经济与管理》2007,21(11):15-17
目前,虽然中国制造的商品占领的国际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广种薄收,获得的收益较少。因此,为了提高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就业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服务业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服务业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和制造业一样,都必须依靠跨国投资来推进,这种跨国投资称为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简称服务业FDI。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中国在金融、通讯、旅游、教育和咨询等服务行业开始履行入世承诺,服务业FDI逐渐大规模涌入中国。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已达600多亿美元。随着这样大规模的服务业FDI的流入,势必会对中国福利水平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在服务业FDI不断流入中国的背景下,抓住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契机,有效吸引服务业FDI,优化中国服务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成为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就业效应,指出中国通过利用服务业FDI能够改善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风标     
《经济导刊》2007,(10):4-5
达沃斯夏季年会落户中国,港股直通车限天津试点,无碍QDII,反垄断法:转型中国的艰难一跃,中国股市市值超日本:实力还是泡沫?,新医改方案有望解决“看病贵、看病难”,中国对外投资路径逐渐转型。  相似文献   

12.
《财经文摘》2008,(3):72-75
2007年,次级债危机从美国蔓延全球,大有感染中国之势。2008年,中国将迎来奥运盛典,就在人们热衷于谈论今年会否成为中国经济拐点的时候,屋漏偏逢连阴雨,一场百年不遇的雪灾袭击中国南方。  相似文献   

13.
余江 《新经济》2006,(10):38-39
“中国制造”最终是要面向世界,“中国制造”为全球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Made in China充斥着世界各国街头的时候,中国的商品却并没有获得对方的尊敬,在西方企业强烈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冲击波的时候,“中国品牌”也没有获得与之匹配的竞争力。从“中国制造”的繁荣到“中国品牌”之富强,我们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举办2006中国品牌建设高峰会,评出地产旅游酒类行业最有影响的“十大领袖品牌”、“十大首席品牌官”,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目的在树立中国品牌建设的标杆,推动中国品牌事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中国首席品牌官、品牌管理师队伍,将一切怀有品牌中国之伟大理想的企业家和品牌工作人员团结起来,举起品牌创新的旗帜,吸纳中国品牌事业各方面的势能,为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整体提升,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周中胜 《新经济》2006,(4):51-52
“中国市场的动态特征对于品牌的创建是挑战,更是机遇;中国消费者认知DNA对于品牌的发展是约束,更是资源。”平成品牌投资管理机构总经理吴晓波在谈到中国消费者的整体宏观把握和微观心理认识层面把握时,运用了二元结构和果壳模型,揭示了中国消费者的变与不变的本质内容,意义在于消费者价值的发现。 从市场消费层面看,整个中国消费者市场具有非常特殊的二元结构,这个结构主要呈现出动态特征;从认知心理层面看,中国消费者拥有独特的认知DNA,因此,构成了中国市场在宏观上的一种动态特征和在微观上的一种超稳定结构。这两者交相呼应。演绎出中国消费市场、中国消费者的变与不变的神奇之美。  相似文献   

16.
据报道,中国日益强大,引起了敌对势力的不满。他们派遣恐怖分子,组成十个小分队侵入中国,企图破坏中国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钢铁贸易的发展现状出发,实事求是地对于中国钢铁的发展现状进行系列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中国钢铁贸易中的缺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中国钢铁贸易的发展趋势,并对于如何实现中国钢铁贸易发展,积极应对目前钢铁贸易面对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诸多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中国目前的钢铁贸易工作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余斌 《经济纵横》2023,(1):25-31
最早的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其原因解释为“不想灭亡”。随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日益激化,现代化有了社会主义化的倾向,并出现了西欧资本主义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模式。旧中国的现代化注定要“输在起跑线上”。直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现代化才真正“站在了起跑线上”,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获得了新的现代化起跑方式,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起跑。改革开放使中国抓住了新的契机,中国式现代化开始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式现代化开始奋飞。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虽然这与中国国情和特殊的历史机遇有关,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世界历史意义,并可为其他国家完成现代化建设任务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弄清中国变化从未让人感觉到像现在这样紧迫,甚至根本不可能。多数观察家都对中国地位的重要性和中国崛起取得了相对一致的意见。如果你读读商业新闻就会发现,那里充满了对中国经济的盲目崇拜,相信中国会改写经济法则,继续成长壮大起来。如果你读读五角大楼的针对中国的年度军力报告就会发现,中国好像取代了前苏联,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及人民的选择,二者具有内在且深度的融合点。马克思主义要契合中国实际国情,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传统文化也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理论指导,才能实现创新发展。两者的相通性共促融和发展,互利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