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美原 《经济改革》2009,(5):40-42
从农奴的儿子到国际知名的地热专家,他以自己的智慧与勤劳在雪域高原上书写出一个又一个传奇;作为中国目前惟一的一位藏族院士,让西藏优势矿产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并造福于民,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他希望能有更多有志青年参与西藏的科技事业,因为“西藏是个科学研究大有作为之地”。  相似文献   

2.
藏族是世居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青藏高原藏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藏族的发展。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但生态地位重要,解决高原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需要依靠政策、法规等强制手段,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依靠藏族传统生态伦理的道德约束力。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有着悠久的历史,提取、弘扬其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合理因素是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需要,也是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经济视角》2006,(8):1-5
“清晨,我站在高高的山冈上,看到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带来吉祥。”一首藏族民歌《天路》唱出了藏族同胞对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修建一条铁路的渴望。2006年7月1日,经过10万建设大军5年的艰苦奋战,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正式通车试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极端灾害性天气等等,这一切都在警示人类,如果继续下去,地球也许将不能供我们居住和生活。人类该何去何从,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从藏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讨论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强舸 《开放时代》2015,(3):175-192
青稞是藏族的传统食物和独特文化象征,农业现代化则使小麦走上了藏族餐桌,其变迁历程可分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藏族不愿吃小麦"、90年代"小麦是不坏的选择"和今天"藏族都爱吃小麦"三个曲折阶段。为什么不同时期藏族对小麦会持有截然不同的观念?什么因素和机制制约着藏族的饮食选择和文化变迁?本文认为:第一,藏族传统饮食文化是青藏高原独特自然环境塑造的,20世纪70年代小麦受到文化抵制的实质是当时条件下小麦与自然环境和生计模式的冲突。第二,人口压力、技术进步和其他现代化措施会改变自然环境与生计模式、饮食习惯的制约关系。90年代后,进一步现代化从多方面改变了藏族生产生活环境,小麦因此能扬长避短,嵌入藏族餐桌。第三,人类也不只是外在变化的被动接受者,藏族在不同时期会根据情况作出符合其利益的选择,主导着现代化和文化变迁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从藏族农奴制社会婚姻市场的历史入手,结合实例,探讨了藏族农奴制社会女性婚姻挤压的原因、后果。结合近年来藏族婚姻挤压逐渐缓解的状况,对比中国当代婚姻市场男性挤压日益严重的现状,预测了藏族婚姻市场未来的变化趋势,对如何化解中国未来婚姻市场的供求矛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云南稻作民族文化生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童绍玉 《经济地理》2002,22(1):92-96
稻作文化是云南稻作民族能动地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云南稻作民族的生存环境立体多样,内部纵横分割、地形破碎封闭;区位具有过渡性:是青藏高原与东部平原、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和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之间的过渡地带,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中南半岛文化在此交汇,与本土文化圆融,古代三大原始族群在此繁衍融合。这种立体多样的文化生态孕育了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多个稻作文化亚型。云南各稻作民族在长期能动适应文化生态的过程中,形成了与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民族立体分布格避,独特的祭祀活动、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维护生态平衡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云南是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在顺应、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生态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云南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启发意义。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生态文化面临着文化变迁等困境,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通过文献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结合,对生态文化、民族生态文化、生态文明三者之间的内涵和辩证关系进行了梳理,指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背景。进而以元阳县、普者黑等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阐述了民族生态文化助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等措施,以期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藏族谚语是藏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包含社会各方面的内容,涵盖面比较广泛,不同内容的谚语反映不同意义的藏族文化.应该根据不同的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藏族谚语加入教材,逐渐的培养学生的情感、 态度、 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0.
试论民族文化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生产民俗、风俗习惯,宗教禁忌进行分析,探讨其文化特征与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事实证明,不同民族的许多文化行为,对生态环境有着顺应和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秦沣 《经济改革》2009,(4):8-11
对西藏人民来说,3月28日是个特别的日子。50年前的这一天,百万农奴获得了翻身解放;50年后的这一天,是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民主改革50年,彻底改变了成千上万曾经的农奴以及他们的子孙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藏农奴制的废除,也是一场不亚于美国废奴运动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变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各学科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民族文化内在驱动力这一重要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实际上,环境保护的主体是当地居民,而环境保护观念主要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云南民族文化变迁的分析,指出了对云南民族生态文化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汉文化、近现代文明、地域权力变更与“左”倾思想。最后,探讨了解决云南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摩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民族建筑历来主张尊重自然,体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这也是现代“生态住宅”的基本取向。本文从研究和探讨民族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入手,剖析了民族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解读了民族建筑中的生态情节,旨在传承民族文明,弘扬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4.
甘孜州藏民居接待业已逐渐成为凸显“康巴文化“、缓解州内旅游高峰期的接待压力、丰富和完善州内旅游产品、缓解地方就业压力的行业之一。要使甘孜州藏民居接待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只有建立统一、规范、系统的服务质量标准。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接待标准就必须结合藏民居接待业自身特点、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甘孜州实际情况,严格遵循因地制宜、不失地方文化特色、极强的可行性、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藏族大学生是西藏社会与经济发展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素质及能力状况对未来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以西藏民族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200名藏族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其理财心理特征、在校期间理财状况、个人理财行为导向等理财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提升藏族大学生理财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比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精神要求,提出了新时期湖泊保护与治理的实践路径,以期为破解"九湖"流域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尖锐的矛盾,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通过分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认真探讨了民族地区相比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差距扩大的财政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8.
云南兰坪普米族的民族文化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晋米族传统的山林划分管理方式,农牧结合的经济模式以及普米族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描述和探讨。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民族地区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可以借用的巨大资源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民族边疆地区的发展要依靠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存和发展方式。它是对应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在新世纪自觉追求和正在建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文明形态。21世纪,是世界,也是中国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的新世纪。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将在充分汲取和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逐步走出传统工业化进程中造成的“非生态”困境,走出一条以生态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我国幅员辽阔的民族边疆地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地区,处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  相似文献   

20.
生态整体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要求建立一种生态整体主义的伦理原则,认为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应该对生态系统整体及生态系统中的其它成员负有道德义务。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观不仅看到了人对社会、人对自然的依赖,也看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同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