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担保法》第28条及其解释第38条的规定不尽合理。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和物的担保人的责任范围应按照其与债权人的约定来确定;没有约定责任范围或者约定不明的,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2.
保证是以第三人信用担保债的履行的一种制度.<民法通则>第89条规定:"保证人向债权人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按照约定由保证人履行后者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人履行债务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1995年10月1日,<担保法>开始实施,2000年12月13日最高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44号)颁布实施,有关保证的法规、司法解释越来越完备,2002年8月,最高院发布了<关于处理担保法生效前发生保证行为的保证期间问题的通知>(法释[2002]144号文).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28条对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时各担保人的责任范围之规定过于粗略,在适用中出现许多难题。诸如,保证人免责的具体数额如何确定;保证与物的担保非同时,保证人可否就物的担保数额部分主张免除相应的保证责任;物的担保由第三人提供时,保证人是否得以主张免除相应的保证责任,等等。为科学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对《担保法》第28条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4.
在保证关系中,保证人属于弱者。为保护保证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担保法》及有关法律设定了对保证人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保证人的抗辩权就是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本文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专门论述了保证人的抗辩权,为参与担保活动的保证人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5.
保证责任是一种或有的债务责任。保证人应否履行保证责任,应以保证合同中规定的条件是否成立为依据。保证合同一经签订,保证人就承担了保证合同项下的或有责任。因此,《担保法》只要规定保证合同的有效期限,不必规定保证期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我国《担保法》对债务保证担保关系中的保证人资格、保证担保关系中的客体、主体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7.
对《<担保法>司法解释》的若干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担保法>司法解释》多处条款与《担保法》相抵触,违背了《立法法》的基本精神和司法解释的原则性规定,其效力存在疑问。《<担保法>司法解释》某些条款逻辑不严密,自相矛盾,给司法实践造成混乱,本提出了修改建议。《<担保法>司法解释》对连带共同保证人的责任承担、保证人放弃时间利益后对主债务人的追偿权、共同抵押人之间的追偿权、保证人与物的担保人之间的追偿权、抵押权与质权并存时的受偿顺序、因意外事件免于适用定金罚则等问题仍未解释清楚或解释不尽合理,尚需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混合担保的概念辨析是研究混合担保规则的前提,务必要予以重视和澄清。《民法典》第392条确立的债权人实现担保权的顺位,应当贯彻民法意思自治原则,充分尊重各方的约定。适用自物担保物权实现在先规则时要区分保证方式,充分保障债权人的自主选择权。《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明确回应了没有约定且无意思联络相互独立的混合担保人之间不享有追偿权。  相似文献   

9.
论保证期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保证的最基本的特征出发,以债权人与保证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为分析对象,对目前各种有关保证期间法律性质的学说进行了反思;进而指出一般保证中的保证期间,其性质只是一种普通的期间,直接归属与期间。至于连带责任保证,则担保法根本没有规定保证期间的必要,也不可能规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担保法>第32条关于保证人预先追偿权在我国法律下的含义的分析理解,探讨保证人预先追偿权设立的必要性以及本质.结合我国<破产法>以及最新的<担保法>的司法解释,提出了我国目前保证人预先追偿权在法律保障上仍然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自己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保证担保有连带责任保证和一般保证两种形式。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是指一般保证担保中,保证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其义务或履行义务不适当,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仲裁,并就债务人的财产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义务前,可以拒绝债权人请求其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行使抗辩权而使债权人的请求权消灭或效力延期发生。先诉抗辩权的构成要件是:1)主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时才能行使;2)行使先诉抗辩权的主体只能是保证担保中的一般保证的保证人;3)主债权人未能以法定方式证明主债务人丧失履行债务的能力时才能行使。  相似文献   

12.
物的担保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以其所有或者享有处分权的财产为自己或者他人的债务提供担保,物的担保具有优选清偿债权的品质而优于保证效力,在保证担保与物的担保并存时,债权人在主债务未受清偿时,应首先实现物的担保,保证人享有后序利益,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损害了保证的代位权,保证人免除相应的保证责任。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自1995年6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颁布,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法从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保债务人积极主动履行债务及实现债权人的债权目的出发,对债权担保规定了五种担保方式: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对于前三种担保方式,学者多有论述,而对于留置,由于此前《民法通则》对此仅一条规定,且很不完善,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章并不多。今笔者不揣冒昧,试根据《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实践经验,就留置权的若干问题略作探讨,以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如遇此类问题,可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  相似文献   

14.
贷款担保是指贷款人与借款人或第三人在贷款活动中依法约定保证履行贷款合同的活动.在实践中,贷款担保通常采用保证、抵押、质押这三种方式.既然贷款有了担保,这对保障银行债权、促进信贷资金的融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为什么《担保法》还规定了“反担……  相似文献   

15.
《公司法》第16条并非效力强制性规范,不能直接约束债权人。基于此,公司越权对外担保协议的效力认定,需要类推适用《合同法》第50条规定。在此法律适用逻辑下,判断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的内容成为认定对外担保合同效力的关键。而目前学界与司法实践对债权人应承担什么样的审查义务存在分歧。笔者认为,基于法律的公知力及对公司利益的保护,债权人应当承担审查义务,但不应当承担实质审查义务,债权人仅需尽到形式审查义务即可排除适用《合同法》第50条规定的“知道或应当知道”情形;在公司章程没有就担保事宜作出规定时,董事会有权在章程未授权的情形下作出担保决策。  相似文献   

16.
自《担保制度解释》出台以后,有关担保的多数实践疑难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司法审判思路也更为清晰。然而经研究发现,该解释的部分规则本身在理解上以及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疑点,且这些疑点不容忽视。通过对《担保制度解释》第18条将《民法典》第700条中"享有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权利"限缩解释为"主张行使债权人对债务人享有的担保物权"这一行径展开研究后提出疑问,第18条是否承认了担保人的的代位权?除此以外,《担保制度解释》第18条的规定与《民法典》部分规则存有偏差,有诸多具体问题需通过论证加以矫正。故文章将以《担保制度解释》第18条的规定为着眼点,对与担保人追偿有关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释方案。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合同法》第36条应该解释为:法定或约定形式是合同的特别成立要件。合同的形式瑕疵可以因履行而补正,但《合同法》第36条对于合同义务的履行程度、形式瑕疵补正是否有溯及力以及继续性合同形式瑕疵补正的效力等问题缺乏完备的规定,对于约定形式的欠缺没有予以特殊处理。对此,应当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担保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以不动产和特殊动产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但在实践中发生的一些抵押贷款合同纠纷中,经常发现一些非当事人因素导致抵押权无法实现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地方的抵押登记机关在办理抵押物登记时,规定抵押期间。不论当事人对抵押期间有无自行约定,都只能按规定的抵押期间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期间届满后,当事人必须重新申办抵押物登记,否则,抵押权因过期而消灭。在规定的抵押期间中,有的抵押期间与主债务履行期限相同,有的长于主债务履行期限,有的短于主…  相似文献   

19.
一.取保候审概述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两种取保候审方式:一种是保证人保证方式;另一种是保证金保证方式。《刑事诉讼法》52条规定,"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申请的人员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和聘请的律师。其中律师只能自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3条明确规定了债权人代位权制度。该制度的确立,弥补了传统民法中的不足,使债权人债务人负债后并逃避债务甚至隐匿财产,特别是放弃自己债权的情况下,得以主张自己的权利,也便于人民法院对债务人的债权采取强制措施。这对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商业信用制度和商业道德,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