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北各民族节庆风情习俗,基本上以满族风俗为主,流行于宁古塔、齐齐哈尔等城镇及附近村屯。后来逐渐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扩散。这是早期满、汉风俗文化交融的结果。在东北各少数民族中,满族最早接受中原汉族的节日风俗,并赋予了本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
杨永泉 《东北之窗》2010,(Z1):82-83
东北各民族节庆风情习俗,基本上以满族风俗为主,流行于宁古塔、齐齐哈尔等城镇及附近村屯。后来逐渐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扩散。这是早期满、汉风俗文化交融的结果。在东北各少数民族中,满族最早接受中原汉族的节日风俗,并赋予了本民族  相似文献   

3.
过年喽!     
《民营视界》2008,(1):82-85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牛艳红 《魅力中国》2011,(20):314-314
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这座举世闻名的清代皇家宫殿,是历经后金天命末年,天聪至崇德年间,清中期乾隆朝三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积累式宫殿群。沈阳故宫是刚刚从渔猎、采集经济转入农耕经济的满族人,按照本民族的社会制度、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吸收和借鉴汉族及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技术和文化设计建造的宫殿建筑杰作。在这三个不同时期营建的殿、亭、宫、斋、楼、阁等建筑,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民族的特色习俗、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形式。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故宫各个时期建筑表现的不同民族特色,得出沈阳故宫是有清一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见证,是多民族融合的典范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范成大的田园诗歌真实记录了吴地乡村浓郁的生活情趣、岁时节俗,具有极大的文化史价值.本文通过对落成大诗中的苏州风俗节日的梳理,探讨苏州地方特色的节令民俗,借以探究传统节日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加强地域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汉族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互补为内核,包括诸子百家、民族宗教等兼容并包的文化形态.在中华大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少数民族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模仿和吸收在另一视角中形成了汉族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点,在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的非常全面和突出.在此过程中汉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有听说读写、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姓名字号等作为代表性的内容和形式,对满族的发展产生了诸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建安 《宁波通讯》2014,(12):38-38
5月30日,宁波市民族联组织有关理事、少数民族文艺骨干近30人到奉化市畸山小学开展慰问联谊活动。为奉化市畸山小学小朋友们送去水果和1025套文具,作为“六一”儿童节的节日礼物,受到了小朋友们的欢迎。市民族联少数民族文艺骨干们还为师生们送上芦笙独奏等独具民族特色的表演,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8.
火把节     
火把节原是西南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如今主要盛行于彝族和白族,其次是纳西、布朗、馄、傈僳、拉枯、哈尼、基诺等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汉族群众中也较盛行。一般固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在雨水充沛,禾苗扬花、灌浆、抽穗时举行火把节,从时间和活动内容看,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李元阳《通志》说:“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农。”《邓川州志》卷三日:“火把节占岁之丰歉”。以上是史籍的说法,当时的节日活动更证明与农业有关。火把节这天早上,白族、纳西族、汉族群众要到各家田头供献田公地母,家家户户…  相似文献   

9.
中西餐饮礼仪之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餐饮礼仪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内容。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清代受西餐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民族聚居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宅基地退出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新疆伊犁州和昌吉州为调查区域,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宅基地特征、政策认知及居住环境满意度四个方面考虑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因素,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获得基础数据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各因素的显著性。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农户中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占比31.44%,汉族农户中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占比40.57%;调研对象的年龄、宅基地数量和对政策的掌握程度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不区分民族,少数民族农户和汉族农户受经济条件和文化差异影响,对宅基地的退出意愿存在差异,其中,少数民族农户受家庭禀赋因素和"文化"情结影响较大,汉族农户受宅基地禀赋因素及其价值影响较大;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本土条件,针对当地文化特色和经济条件制定合理的推广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一些民俗正在走向消亡.尽管令人心痛和无奈,但博物馆注定是它们最后的家。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这不仅仅只是一种哲学观念,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民间生活之中.其中最典型不过的当属中国传统岁时节日了。春夏秋冬四季.有不同的节日.甚至24个节气,都有不同的祭奠形式.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俗。春节当然是中国人最重大的一个节日.最近文化部公示的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春节位列需要保护的民俗之首。民俗,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符码:保护民俗.无异于保护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2.
布朗人家     
布朗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其总人口约8.3万。布朗族人居住在西双版纳南部海拔1600~2200米的二半山地,以山地农业为主。据记载,布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古代“朴子”的后裔,最早居住在今天的云南保山、临沧一带,大约在公元100年时,由于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逐渐被同化,其中一部分布朗族人(朴人)便渐渐融合到其他民族中;而另一部分布朗族人,则进入深山,过着以采果和狩猎为主的原始生活。坚持原始生活方式的那部分布朗族人在经历了数次迁徙后,最后在西双版纳定居。到了大约公元18世纪,这些布朗族与其他民族已完全…  相似文献   

13.
农业民俗是农民长期观察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产物.它既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一种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达斡尔族农事生产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农事民俗,达斡尔族史料中有对农事民俗的记载,体现了整体效应和生态原理,与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一脉相承,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展现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高超的农业智慧.  相似文献   

14.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校中有汉族、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俄罗斯等不同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以来受宗教、习俗、东西方文化等客观因素等的影响,无论在身体素质还是在对运动项目的选择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制宜,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本地区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本文在新疆高校各民族学生存在明显差异的前提下,对如何进行更加合理优势的教学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5.
郭秀 《黑河学刊》2010,(3):46-47
高句丽墓室壁画绘制于公元4世纪至7世纪,壁画主要描绘了高句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民俗等各方面的生活场面,内容相当丰富。高句丽墓室壁画的形成历史背景主要受高句丽政权的建立、汉文化的影响和传入、战争因素、汉民族的介入等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家庭兼具生产、生活和生育的职能,其各种经济活动亦依照生产周期、生活周期和生育周期来做出相应安排。这3个周期基于自然季节、农耕技术和代际更替时间而形成,也反映出古代家庭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节奏。本文依据农书、家训和文集、笔记等资料,对3个周期的形成过程和用途做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家庭兼具生产、生活和生育的职能,其各种经济活动亦依照生产周期、生活周期和生育周期来做出相应安排。这3个周期基于自然季节、农耕技术和代际更替时间而形成,也反映出古代家庭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节奏。本文依据农书、家训和文集、笔记等资料,对3个周期的形成过程和用途做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8.
吴倩 《走向世界》2011,(4):28-29
好客山东贺年会之贺年福 贺年福以齐鲁特色的“福文化”为核心理念,以“祈福址、求吉祥”为目的,以相关礼仪及祈福产品为主要内容,创新民俗,传承文化,通过“为祖国祈福、为家庭祝福、为朋友求福、为个人抢福”等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活动,创新年节民俗,增强节日氛围,形成充满欢乐和祝福的迎福、祈福文化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一些民俗正在走向消亡,尽管令人心痛和无奈,但博物馆注定是它们最后的家。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这不仅仅只是一种哲学观念,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民间生活之中,其中最典型不过的当属中国传统岁时节日了。春夏秋冬四季,有不同的节日,甚至24个节气,都有不同的祭奠形式,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俗。春节当然是中国人最重大的一个节日,最近文化部公示的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春节位  相似文献   

20.
闫卫东 《魅力中国》2013,(28):110-110
我国北方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共同生活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而民歌作为这一文化最基本的艺术表达形式,已为广大民众所熟悉和喜爱,本文针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艺术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