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想从近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上的某些争论出发,就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转换中的市场问题,发表一点意见。 1.一定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机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前提条件,也是以此为背景的经济体制改革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七五”期间提出的三大改革任务来看,良好的市场环境既是搞活企业的必要外部条件,也是建立从直接控制为主转为间接控制为主的新的宏观经济管理制度的客观基础;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利益关系、利益结构进行正确调  相似文献   

2.
建立一个科学而有效的宏观经济运行体系加强对宏观经济的控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这里主要就新体制下宏观控制的目标和手段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新的经济运行体系 加强宏观经济控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控制什么,如何控制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把握新经济运行体系的特点。目前一个宏观经济集中决策和微观经济分散经营的有机统一体正在我国逐步形成,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国内金融业运行中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不容忽视。我们认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工作,是促进经济稳定和金融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2008年6月,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4.
试论宏观经济调控李连城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计划管理的实现形式,也是整个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个主要环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一)所谓宏观经济调控,就是以国家为主体,从社会偏好和长远利益出...  相似文献   

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宏观经济决策、调节、控制都要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宏观经济信息为依据。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进展,我国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完善与改革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  相似文献   

6.
《经济与管理》是以反映应用经济、经济管理为主的综合性经济类月刊,本刊定位于应用性、实证性、前沿性和政策性研究,关注经济热点、难点,解读经济时政、跟踪发展前沿,探讨经济与管理对策。本刊设有宏观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产业经济、循环经济、财政金融、融资与  相似文献   

7.
<正>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思考社会对经济的运行如何调节和控制,决定于社会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要从产品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上,必须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建立以价值控制为基本手段的国民经济调控体系,这样才能既搞活微观经济,又实现宏观经济控制的目的。直接掌握在国家手中并能够直接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价值运行状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成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正> 一、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搞活是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两个环节,宏观经济管理应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微观搞活为突破口,却要以宏观经济管理改革为前提条件,宏观的简政放权,打破了单一所有制体制、单纯指令性计划管理方式、统收统支的分配方式、中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由立足于产品经济基础之上,以高度集中、行政干预为基本特点的经济模式向立足于商品货币经济基础之上,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竞争为动力及宏观间接控制为主的经济模式转换的过程。这种模式转换既为经济运行创造了新的环境条件,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时时为已经形成和正在改变着的经济环境状况所制约。经济环境状况如何对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效果影响极大,因此,必须造成一个有利于体制改革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0.
<正> 最近,国务院决定简政放权,搞活企业和流通。它反映了企业要“松绑”的迫切要求。我认为,放权的关键在于简政。只有简政才能放权,只有简经济管理之政,才能放经济管理之权。而能不能简经济管理之政,又决定于我国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模式。几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履维艰,步伐不快。原因在于;我们的改革多属微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展开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因此,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从全局上触动五十年代初从苏联搬来的“上繁、下死、中间乱”的那套体制模式。上繁,是指经济行政管理过繁;下死,是指企业被管死了;中间乱,  相似文献   

11.
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已充分证明了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整的必要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有效履行自身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根据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职能将完成根本的转变,本着政企分开的原则,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由微观经济活动的管理转向宏观经济活动的调控。(2)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3)以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以经济管理为主。(4)由实物控制转向以价值控制。(5)由静态控制转向动态控制。(6)由主要着眼于全民所有制经济活动转向引导和调控包括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在内的全社会经济活动。这些转变相对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集权控制”来讲,已形成了新的政府职能观念。  相似文献   

12.
<正>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一年多时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的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这篇短文不可能也不必要概括一年多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所有丰硕成果。只需举若干要者,就可见理论进展的一斑。第一,适应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形成了以增强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活力、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以及把宏观直接控制为主转为宏观间接控制为主的三位一体的改革构想。这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具体化。它跨越了以行政的集权或分权为轴心来选择目标模式的框框,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选择上有科学根据的、富有远见的大跨度进展。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宏观经济实行治理整顿,经济运行中侧重于强化计划与集中方面的政策措施,市场发育进程明显放慢了。目前,一方面宏观经济运行正摆脱市场萧条而走向回升,另一方面微观经济主体在承包经营的体制下自我约束、自我积累机制还没有构造完成,在这种新的经济条件下,为着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这个目标,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企业的横向关系方面,在市场发育方面要有新的突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及社会文化条件的发展成熟,市场体系建设可在几个主要方面争取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宏观控制问题,是近年来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范恒山同志的《双重控制主体:宏观经济管理的动态考察》(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6年第3期,,以下简称《考察》)一文对宏观控制的主体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该文认为,“国家并非是唯一的宏观经济控制主体”,“企业和国家一样,也是宏观经济控制的主体”。围绕这一中心论点,该文试图从企业行为的二元性,宏观控制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的经济改革,侧重于从宏观经济关系上,即从企业外部条件方面进行的改革。这些改革逐渐为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现有的企业内部经济关系已经愈不适应了。改革企业内部经济关系,即改革微观经济关系,使之与新的外部条件相适应,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取得了显著成效,国民经济出现了稳中求进的新局面。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出现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过多和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债权债务问题,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日益恶化。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7.
经济监督是经济管理的一种职能,不论是微观经济管理或是宏观经济管理都是如此。宏观经济监督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职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微观要日益搞活,宏观更要管住管好,因此,现在宏观经济监督显得特别重要。宏观经济监督涉及面很广,本文仅就工商行政管理的经济监督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对宏观经济实行分层次控制,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此,我谈一些看法。一、如何认识分层次进行宏观控制首先,应当从计划与市场、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两者的有机结合来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把集中型的计划管理模式,改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是要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建立计划与市场、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有机结合的经济机制。一方面,以国家全局性经济计划来制约  相似文献   

19.
改革的主题:建立企业内部制衡机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3个整体目标: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形成微观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企业内部制衡机制。对企业而言,宏观调控机制的作用在于:国家以宏观经济管理者的身份,通过纵向关系渠道对企业利益施加影响,以调节企业行为使之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要  相似文献   

20.
首次全国青年统计科学讨论会于1987年9月21日至24日在大连市召开,会议就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运行监测系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现将讨论会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 关于在我国建立宏观经济运行监测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于这一问题,代表们的认识基本是统一的。大家普遍认为,在我国建立宏观经济运行监测系统势在必行,而且是可行的。具体地说,建立宏观经济运行监测系统的必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对经济主体直接控制的职能不断减弱,而间接控制的职能则不断强化。要想保证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间接控制,就必须建立一个为政府决策机构提供经济运行信号的监测系统。第二,1982到1984年间,由于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