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主体不明、责任划分不清、供给主体单一、农民参与度不够是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应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并进、地区求同存异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主体模式;中央与地方应坚持“谁受益,谁负责”供给原则;明晰产权制度,依靠农民主体力量;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等措施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公众对基础设施需求量在扩大,需求层次在提升,政府急需大量资金从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财力有限,从而催生了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化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民营企业的逐利性与基础设施公益性的矛盾使得市场化供给出现问题,迫切需要政府发挥作用。从探讨其中的问题开始,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基础设施市场供给中政府角色的转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经济转型期市场配置不能有效保障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情形下,需要政府干预。通过利益博弈分析表明,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只是政府间的各部门提供时,其供给效率是低下的;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和其他某一供给主体合作供给时,由于不供给是其他供给主体的占优策略,因此其他供给主体会采取不供给行为,从而加大政府供给压力;当农民和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弱委托-代理关系时,委托人农民观察不到代理人政府的努力水平,其政府的供给效率在没有委托人的约束下变得低下。因此,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需要政府行为加以改善。同时,健全的制度安排、完善的供给体系、有效的监管体系等配套体系能确保政府行为发挥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供给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拓展了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渠道,增加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量。但是,由于多元供给主体缺乏培育与激励,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供给缺乏整体效能。在中国诸多供给主体中,政府有着特殊的责任定位。培育和激励供给主体多元有效供给,保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积极性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体制经过了五个阶段的制度变迁,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农村义务教育由谁来承担的问题.然而,经过多次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仍然存在供需缺口,且供给不均衡问题突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面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必须进一步明确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主体选择.  相似文献   

6.
市场失灵要求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干预。政府供给的内容包括资源供给和制度供给。政府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社会成本。政府提供物品价格的相对增加、利益集团的诱导、官僚体制的力量以及财政幻觉等都会导致政府规模膨胀和政府成本增加。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商品的性质,同时又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这就要求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活动中,遵循价值规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农村基础设施的特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调动国家、集体、企业、非政府部门、农户和社区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文章相应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在正处于"从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总体进入"意味着还没有全部进入,这时,必须大力推进"三农"完成从原有阶段向新阶段的转换.在这个发展新阶段,新农村建设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任务,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个体经营的农户和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很难承担起这一重任,各级政府理所当然地是现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主体.  相似文献   

9.
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最优规模与效率的分析是困难的,借用分级条件下政府供给公共产品最优规模的模型和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为量化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根据IMD测度政府效率的指标体系和国内相关的研究实践,探讨了分析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效率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中地方政府行为偏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地方政府在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利益矛盾,导致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差和社会福利流失。在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中,地方政府行为出现偏差的原因在于政府自身和市场化的制度缺陷两个方面。矫正地方政府行为,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责任,构建多中心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我国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阐释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认为可采取分领域分项逐步推进战略,优先选择一些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容易开展工作的领域突破,再向其他领域扩展。通过若干阶段的努力,分阶段完成各级政府农村公共品供给责任的划分。为了减轻改革压力,第一步可先划定基本公共品范围,明确一定时期应达到的标准,稳步推进,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品供给的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城乡矛盾。并根据政府职责的特点,采取递进的方式,明晰各级政府农村公共品供给边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农村“老有所养”问题已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制约因素入手,对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政府制度供给的缺失,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行为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弊端不仅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制约了农村的各项改革。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缺陷直接折射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不合理,本文在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视角,在回顾相关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分析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主体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弊端不仅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制约了农村的各项改革。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缺陷直接折射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不合理,本文在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视角,在回顾相关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分析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主体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高等教育供给规模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有效供给规模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充分地对高等教育供给规模的有效性进行经济学分析,提出通过国家对高等教育供需直接干预和间接调控,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高等教育供给规模的最优。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品供给领域的"政府失灵"与市场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通过传统的方式直接供给农村公共品会产生“政府失灵“现象.公共品的“提供“和“生产“存在分开的可能性.引入市场机制能够弱化农村公共品供给领域的“政府失灵“现象.就生产方式而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公共品的提供方式可采用由政府出资,市场手段生产;农业技术支持可以采取政府招标购买的方式生产;农村公共服务类公共品关键是培育新的供给主体;农村公共福利类公共品可以采用发放“公共福利券“的形式直接提供给农民.  相似文献   

17.
准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面理解准公共物品的角度,理论上可以把准公共物品分为以下三类:具有强的非排他性和弱的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具有强的非竞争性和弱的非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都不充分的准公共物品.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供给通常有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两种主要模式.政府供给准公共物品确有其巨大优势,但存在政府失灵问题,这为政府以外的主体供给准公共物品提供了可能.此外,由于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两种模式在权力利益关系和功能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准公共物品提供方面可以实现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18.
由农户自发成立自主协会来完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践中需要满足严格的社会条件。只有在村庄社会积淀有足够的信任感和凝聚力且具有较强社会关联的情况下,才能有效消除"搭便车"现象。在中国农村社会资本存量低及传统社会关联被严重削弱,现代社会关联尚未完全建立的现实条件下,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仍需强化政府职责,赋予政府权力以积极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在本质上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确保每一个国民均能够免除生存危机的必须举措,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根据国家财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来推进包括农村社会在内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因为保障民生是政府的当然责任,也是政府赖于生存的基础。本文就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过程中的责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呈总体不足的状况。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必须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按照公共财政原则改变重城市、城乡村的支出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规范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