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静静地生活     
静静地生活,静静地喜欢。 父母一生养育了我们五个子女。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经历了不幸的事情,为了养活我们几个兄妹,五岁那年,父母选择了把我送给乡下的叔叔抚养。当时婶婶有了身孕,不久就有了堂弟和堂妹,于是在叔叔婶婶忙工作和农活的时候,堂弟和堂妹便由我带。堂弟和堂妹很聪明也很调皮,为了他俩的安全,我总是憨憨地背着他们满地的跑,直到八岁才回到了父母身边。  相似文献   

2.
我年已四旬,两哥一姐。记得12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村干部领着几位农信社的同志来到我家。那时家里很挤,一个房间放了两张床,我睡在外面床上.大人们说的话我听得清清楚楚。农信社同志让我父亲到村农信站工作。我母亲不同意,说是家里子女多又在上学,做了这份工作怕是要耽误家里的农活,再说做了也没几个钱,人家都不愿意做啊……  相似文献   

3.
战地花开     
不愿缠脚当了卫生兵我出生于1927年,老家在河南洛阳冢头村。父亲是个瓦工,靠手艺赚些钱养家糊口,母亲在家里种地。那时候家乡经常闹土匪,土匪一来就把家里的东西都抢光,我们只能靠挖野菜果腹。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母亲给姐姐裹了小脚,到给我裹的时候,我就白天裹上晚上拆开,后来母亲拿线给我缝上,我就用剪刀剪开。母亲经常为了裹脚的事打我,说不裹脚将来找不到婆家,我说我长大了当兵去啊,当兵不要小脚。  相似文献   

4.
棕树情     
棕树情中国银行邵阳市宝西支行林道辉我出生的时候,家里很穷,父母无力置办酒席宴请宾朋,只是,在我出生的第二大,父母在老屋后栽种了一棵小棕树。孩提的我根本不知父母"植树造林"用意何在,只是常常看看那伴我生长的小棕树,摸摸那青青的叶嫩嫩的杆。长大了,我才明...  相似文献   

5.
算盘情思     
算盘,远离我们了。回想数十年前,我们去哪家银行、商店都能在柜台上看到它的身影。那时从乡村的生产队会计,到城市金融、商业部门的职员,算账时谁都是在“啪啦啪啦”地拨着算盘,如果你从银行边路过,远远就能听到一片算盘声。算账的人带着老花眼镜,一只手一页页地翻着账本,另一只手在算盘上“啪啦啪啦”地拨动着算盘珠儿,那模样,使人想起了“账房老先生”这个称谓。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都目不识丁,家里没有,也不需要算盘。小学四年级开设珠算课时,父亲挑了一箩筐米糠走了几十里路到县城换成钱,给我买了一个算盘,白天去上学,左边背着书包,右…  相似文献   

6.
小兰     
从长沙回到家里有一个礼拜了,天天在外面疯。娘催了几次,要我写几副春联。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不能再推了。刚准备好笔墨,就听到屋外有人叫妹妹的名字,接着是一阵狗叫。  相似文献   

7.
《理财》2012,(8):68-69
《理财》编辑:我在无意间看到《理财》杂志,觉得对自己感触很大,我对理财方面没什么概念,当然也不会理财。以后会一直支持贵刊,因为我知道只要我认真去看、去实践,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我先把我的情况反馈一下:我们是今年5月刚结婚的新婚小夫妇。两个人的月收入5600元。年底奖金两人加起来大约有3万元。日常生活支出2000元。家里有存款4.5万元。家里还有父母,父母每月合计能领2000多元养老金。有一套房子是在老家市里买的,全付款,差不多年底可以入住。买家电的钱女方父母会给2万元,估计就不需要额外的花费了。结婚时亲戚朋友和父母给了些黄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老家有一句俗语:好小子不吃十年闲饭。到我十几岁的时候,与我一起长大的伙伴们都出去打工帮助家里谋些生计了。而我在上学.父母认为上学更有出息。每当和伙伴们凑到一起.听他们讲外边的世界多精彩,我心里就痒痒,虽然我也知道“江湖险恶”。  相似文献   

9.
2005年的时候,梁泽宇在佛山市一个企业里打工。由于这家企业效益不是太好,所以,梁泽宇每月的工资并不是很高。而家里经济条件较差,生活一点都不宽裕。为了让家里的生活过得好一些,使妻子能够穿得漂亮一点,他一有空闲便想方设法到外面去做兼职。他利用双休日到路边卖过旧书刊,甚至还帮一些商家散发  相似文献   

10.
文熙 《投资与理财》2014,(24):80-82
去年初结婚的赵斌最近压力最大。虽然在老家省城买下了一套房子,但为此担负了50多万元的贷款,家里已经帮忙付了30万元的首付。剩下的按揭贷款再也不好意思向家里伸手了。“我每月的收入才五六千元,可是光住房贷款就有近4000多元,媳妇的收入和我差不多,房贷几乎占据我们小两口总收入的40%.这个比例非常吓人。”小赵摇头表示,鸭梨山大!“我都已经30多岁了,马上就要面临生孩子的问题,而且双方父母也都年纪大了,将来的教育、医疗还有房贷,想想头就大。”  相似文献   

11.
我年已四旬,两哥一姐.记得12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村干部领着几位农信社的同志来到我家.那时家里很挤,一个房间放了两张床,我睡在外面床上,大人们说的话我听得清清楚楚.农信社同志让我父亲到村农信站工作.我母亲不同意,说是家里子女多又在上学,做了这份工作怕是要耽误家里的农活,再说做了也没几个钱,人家都不愿意做啊…… 不知何时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也不知什么话打动了我母亲.从此我父亲多了一样工作,那就是农信站的农信员,第一代“信合”人.  相似文献   

12.
农家女挑起货郎闯江湖 周晓光,1962年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她在家里排行老大,下面还有5个妹妹和1个弟弟,全家有10来口人,尽管她父母起早贪黑地干,但是一家人生活仍然是过得十分艰难.1978年,刚满17岁的周晓光高中毕业了,大学没考上,她想到自己应该出去努力拚搏一番,也好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她经过一番思索后,决定到东北去卖绣花饰品.当她把自己这个想法和母亲一说后,她母亲还是很支持她,从外面借来几十元钱给她作路费和本钱.于是,周晓光就这样从山沟里走了出去.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老家有一句俗语:好小子不吃十年闲饭.到我十几岁的时候,与我一起长大的伙伴们都出去打工帮助家里谋些生计了,而我在上学,父母认为上学更有出息.每当和伙伴们凑到一起,听他们讲外边的世界多精彩,我心里就痒痒,虽然我也知道"江湖险恶".  相似文献   

14.
几天前读到一则故事:某人在家里收藏了一个珍贵的宋代花瓶,有一天他发现这个花瓶竟然有一半悬在支架外面,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此人很生气,立即把家里人召集到一起,盘查究竟是谁干的。正当大家争论不休、相互推诿的时候,一阵风吹来,花瓶捧了个粉碎。  相似文献   

15.
<正>年底了,要给父母置办一些年货。可是,到底买什么呢?这真是个伤脑筋的问题,不少朋友为此头疼。有人说,连父母喜欢什么都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做儿女的太不细心了?可我觉得还真不是这么回事,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他们的喜好随时都在变化。而且人年纪越大,各种限制也就越多,也就越挑剔,所以让儿女完全了解父母的需求的确是件难事。我想,不如让父母开一张年货清单,把他们需要的东西写在上面,我负责去买。  相似文献   

16.
初到南德小城时,我就去一家美国人开的饭店打工,工作是做冷饮。和我一起工作的是一个叫马可的高个子男生,有二十八、九岁。他负责烤牛排、炸洋葱圈之类的工作。马可是我们打工当中最用功的一位,他常常接晚上十点以后的班,甚至干通宵。圣诞  相似文献   

17.
张宝 《理财》2010,(10)
2009年年初,我和妻子终于按捺不住.出手在市区购入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幸福地被奴役成为"负债"一族. 我们父母双方都是农民,没有什么积蓄.我工作五年,手里有一些积蓄,妻子一年前才毕业,现在工作刚刚稳定下来.我们结婚的时候,考虑到双方父母年龄越来越大,经济也越来越困难,就没让家里掏一分钱.  相似文献   

18.
我也是富翁     
陈窗叙 《深交所》2010,(5):79-79
我家楼上,住着经营公司的大老板。 我家楼下,住着开便利店的小商贩。 楼上的大老板很少回家,大多时候都是在外面,家里只有一个上小学的男孩。便利店就在附近,所以楼下的一家人每天都可以见面。  相似文献   

19.
我从小喜欢看小人书,很早就养成了集藏小人书的习惯,现在我家里已藏有好几千本小人书,还有一些是比较珍贵的“文革”前的老版本小人书。几年前,我家马路对面的广场边新开了一个旧货交易市场,我便常常去那里转悠,一来二往和一位收购旧报纸旧书刊的李姓摊主混得很熟了,每次去那里  相似文献   

20.
上小学的时候,正值全国上下掀起学雷锋高潮。老师号召我们向雷锋叔叔学习,多做好人好事,谁做的好事多,谁得的红旗就多。为了争得班级的第一名,好胜的我每天都到我家附近的一个军属徐奶奶家里。徐奶奶是个孤寡老人,丈夫很早就过世了,只留下一个儿子,在内蒙古当志愿兵,家里所有的活都靠她一个人来做。我每天帮她打水、扫院子。这样一天下来,我就做两件好事,屈指一算,一个星期就是14件,我暗自窃喜,这下子,我肯定是第一名,没有人会比我多。又一想,忧虑不免产生了:我做的这些老师不知道怎么办呢?得让徐奶奶去说。我把我的想法跟她说了,徐奶奶真的找到了老师,如实地反映了我的情况。结果呢,自然是我的骄人成绩拿了全班第一,在老师的赞美和同学的青睐中,我真的有些飘飘然。后来,班里的好人好事流动小红旗撤了,又搞起了作业评比。在那之后。我再没到徐奶奶那儿。我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我是为荣誉而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