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将空间对象化以及揭示空间的多重属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来解释中国的发展.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发展出一个解释当代中国空间的"结构化"的理论框架.将中国的空间生产解释为"中央政府(权力结构)—地方政府—工具性空间(革命性空间)"三元辩证的结构化的过程.一般资本通过这一"空间结构化"的过程作用于既有的空间上,它叠加、修改着既有的空间,从而构成了当代中国空间演进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高速城市化,城市空间在更新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消费功能与文化意义,但是城市内部的各种冲突也在空间上不断聚集。随着城市更新中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的转化,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不断扩张,导致居民生活空间被挤压、私人权利被侵犯等问题。空间冲突的本质是资本介入问题,公共空间在商业化过程中成为了以资本与权力为中心的支配空间。政府在重构空间的过程中应建立合理的空间运行机制,加强责任监督与利益协调,保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平衡,最终化解城市更新中的空间冲突。  相似文献   

3.
黄斌  吕斌  胡垚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6):86-90,97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梳理了文化创意产业对旧城空间再生的作用机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能有效驱动旧城再生,是因为在资本生产新商业空间的同时,旧城文化可以融入新的文化创意并资本化、商品化,进而能够提升新空间收益的附加值,加大反馈力度,从而更好地协调新空间权利的分配。并以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为例分析了资本和文化在旧城空间生产过程中对商户和消费者、原住民、政府这三者空间权利的影响,认为南锣鼓巷的旧城再生模式具有文化创意产业驱动旧城更新的样本意义,较好地处理了新空间的权利分配,但也开始面临文化创意乏力、资本结构分化、各方权力边界再平衡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跟踪研究以更好地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对旧城空间生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城市中大遗址所在区域往往人居环境脏乱,通过城市更新生产新的空间,既要关注其物质环境的改善效果,更要分析其空间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化现象、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以及空间生产中社会关系的重建等问题。大明宫遗址区域城市更新是在政府、资本与文化的共同推动下完成的,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调整了地方政府之间以及遗址区公众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建议进一步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促进空间正义以优化空间生产。  相似文献   

5.
资本的不平衡发展是空间生产理论中的经典代表,它不仅是马克思理论中用来解释资本创造利润本质的经典论述,更揭示了当代空间生产的源动力。选取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有产物城中村作为研究对象,从资本的不平衡发展视角结合其空间生产的历史过程,分析资本在其中通过对地理环境的不平衡选择、行政界限的突破和重新划定以及社会关系不平衡的塑造来维持其不间断的利润生产。由此得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资本不平衡发展所具有的两个特殊属性:一是大量而充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成为资本价值利润创造的优势;二是全球资本和行政制度的共同推动,愈发促进了资本利用城市内部经济形式的差异、社会劳动力结构的不平衡进行生产积累。资本积累将不断寻求各种内在的地理扩张、空间重组和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以继续发挥其政治经济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6.
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分析了城市户外广告媒体的空间生产层次,即符号消费的广告生产和广告媒体的空间生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政府、市民与广告活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认为其根源在于空间生产中的资本霸权、体制冲突和政府的权力滥用,所以必须要强化广告空间资源的规划监管,完善利益分享与利益补偿机制,构建横向与纵向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不仅融入资本运作过程中,而且直接成为资本追求的目标;除了是生产的原料、消费的对象,还是政治权力的基础、意识形态的工具,推动社会走向资本化、消费化和景象化,引起日常生活分裂化、虚拟化、颠倒化等问题。城市空间生产批判不仅有利于认清空间的不平等现象,而且对中国城镇化有重要意义。中国城镇化长期采用粗放的增长方式,不仅存在较严重的城乡二元格局,而且存在市场在空间资源配置中作用不彰的现象,需要转变城镇化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转型期中国新城问题研究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源于西方国家、为缓解大城市问题而生的新城模式在我国经历了广泛的建设实践,但其在解决城市住房、交通压力的同时,凸显出一系列新城问题。空间的生产理论强调"(社会)空间是(社会的)产物",在物质空间生产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社会关系的重构。引入空间的生产理论并结合中国转型期的制度环境,从空间生产者和空间生产机制角度,建立转型期中国新城空间生产行为的分析框架,对空间的生产过程进行还原与剖析,以期能为研究中国新城问题提供一种新范式。  相似文献   

9.
绅士化是西方国家再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中心区更新(复兴)的一种新的社会空间现象。Smith的租差理论从生产/供给的视角,认为绅士化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逐利性。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范式与路线,借助土地产权的理论视角,对Smith的租差理论进行重新诠释,认为绅士化与再开发,不仅是资本主导的"回归城市运动",更是资本与权利驱动下的城市空间再生产过程。由再开发转向再生产,从关注城市物质空间的变迁转而关注社会空间与物质空间的互动机理及其相应的空间效应,将是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城市空间研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违法侵占,不仅影响市容市貌,同样制约城市规划与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其产生与城镇化引起的农民居住空间变迁密切相关。目前,拆迁安置社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空间违法侵占现象。拆迁安置空间的形成不是市场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社会转型中政治权力与社会权利共作用的产物,空间违法侵占便产生于这一政治性空间中。以NJ市H社区空间违法侵占为例,以列菲弗空间生产理论为框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空间再现—空间实践—再现空间"三个层次系统,从国家视角、居民视角及博弈视角分析"规训—反规训"空间生产的逻辑脉络,并为解决空间冲突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空间本身已成为资本生产的对象和增值的场所。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为城市空间格局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城市通过空间生产可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集聚外部性和规模报酬递增。为了深入分析空间生产的过程,构建了基于新古典逻辑的空间生产模型,通过空间资本深化与空间资本广化机制系统分析了城市空间生产、空间修复和空间扩张现象,结合洛阳市城市空间演化的轨迹,试图揭示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一般规律。空间生产模型比较静态分析结果表明,应引导空间资本合理流动,形成空间生产的有效机制,在空间与产业双重维度下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构建协调有序的大中小城市和谐共生的城市空间组织体系,在协调、均衡、共享的理念下引领城市精明、紧凑、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区域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的空间组成部分。马克思从单个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生产规模扩大问题出发,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区域发展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在资本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会发生资本在区域之间转移、产业部门间的运动以及城市空间的重塑活动。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资本输出所到之处,产业转移与空间重塑同时进行,文化殖民和软实力侵略会随后跟进,金融危机和空间不平等如影随形,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更是为资本输出开辟前进的道路,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前进过程中的国际性区域发展方式。根据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我国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的中国开放新战略,是基于"区带"范式下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创新,是着眼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需求的国际性协调区域发展战略,是着力于缩小国际区域差距的共赢共享方略,是致力于增进世界各民族友谊的文化交流战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的逻辑及其矫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空间正义的缺失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给我国城市的"空间正义"缺失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并寻求其治理之道,本文尝试从一种调节理论出发,建构一个整合的空间调节理论框架,然后在此框架下具体考察我国城市空间重构和空间正义缺失的逻辑。最后,本文重点从价值、制度和政策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的矫治。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现代资本运动的主战场。空间生产具有强大的消化资本过度积累的能力,固定资本投资因而成为调控经济的有力手段。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空间的资本属性,意在从城市发展的经济驱动力角度理解这一客观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趋势性的城市问题。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应首先寻求制度建构,继而形成由规制而生的功能体系,发挥引导资本流动、保障物权权益和维护社会公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生产:性质、逻辑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生产与城市空间生产是发达工业社会的两个不同过程:工业化生产包含城市空间生产,并促进城市空间生产;城市反映工业化生产,并反作用于工业化生产。为了克服城市空间生产问题,就要实行都市革命、变革城市空间结构和生产出差异空间。城市空间生产是全球化的背景资源与现实语境,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结果。城市空间生产批判理论沿袭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理路与分析方法,从空间维度补充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分析发达工业社会的城市化趋势和中国城市化问题,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部分之一,本文从现代城市管理理论的角度首先介绍了城市管理理论的产生与演进、发展方向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出现;其次对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行介绍,并总结常见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模式;最后对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大卫 哈维的空间理论主要包括“空间修复”“空间正义”和“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哈维的空间理论直指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开创了当代研究马克思主义地理空间理论的新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且能够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发展理论所借鉴。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空间发展”是克服资本逻辑下的“空间修复”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发展,必将真正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空间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克服资本逻辑对空间生产、空间正义以及生态环境的控制,真正实现空间正义可持续发展下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被资本所支配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城市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中国的社会变迁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建国初期的较为均等的城市空间分配到改革开放后的城市空间分异,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变迁。分析了变迁过程中存在的基于结构和个体层面的双重空间社会排斥,并指出这两方面的排斥力造成了目前城市空间分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群的兴起,集聚经济的优势产生于"邻近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应该构建包含"空间"维度的逻辑体系、法则和模型。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探索性地统计分析、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产业"已形成有效互动,二三产业发展、FDI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弱化其他城市经济发展,资本存量和人口密度对本地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向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未来要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城市群的协同管理机制,在从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将"城市间合作"作为区域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和行为,重点解决城市经济联系不充分、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构建网络化城市布局形态,推进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的城市群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
社区地下空间,曾经作为人民防空及储物的功能,被大量建于城市之中。但是由于它自身的限制因素和不规范使用,造成社区内部人员混乱、环境破坏等弊端。目前为止,城市地下空间的研究基本以分析城市尺度的利用及发展,以解决城市的交通、土地、环境等问题。但是,这忽视了社区尺度地下空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社区问题的积极作用。从北京社区地下空间的发展背景和现状入手,分析了其作为城市消极空间的缺陷。然后,以安苑北里小区的地瓜社区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社区地下空间改造再利用的可能性及可行性。希望能够为社区地下空间的改造及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经验,使社区恢复活力,为社区居民创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