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是郴州市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基于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水平现状的基础,采用SWOT分析法对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从优化两化深度融合环境、提高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推进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洁 《辽宁经济》2011,(6):52-53
"两化融合",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是党和国家提出的重要指导方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两化融合"来改变传统产业结构模式,淘汰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落后生产能力,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企业是践行者,也是受益者。从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再到十八大进一步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将“两化融合”作为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路径。信息化的春风已经使得许多传统加工企业焕发生机,也映射出“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1月28日,汇源果汁集团在北京召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项目启动大会。作为工信部指定的首批“两化融合”试点单位,汇源果汁集团将全  相似文献   

4.
企业在线     
《中国高新区》2014,(7):12-12
正南昌高新区成为江西省首批"两化融合"示范园区近日,根据《江西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区认定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经单位申报、市县区推荐、实地考察和专家评审等程序,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江西省首批、南昌市惟一的"两化融合"示范园区。高新区企业正邦科技、江中药业、弘益药业和洪都航空获批成为江西省首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微观基础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灏 《改革与战略》2009,25(5):56-58
全面系统的应用工业工程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和实施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而我国企业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已成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最大障碍,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是导入工业工程技术。文章指出,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技术路径就是全面系统的应用工业工程技术规范企业的管理流程、标准化其作业操作,为实现信息化奠定管理基础,最终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现状;然后指出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使用率低、效果不好;最后提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思路、建设重点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产业化并走向更高发展阶段这一进程的相互融合。加快"两化融合"是宁波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董雅丽  陶李 《发展》2004,(11):38-39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课题,同时还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企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又是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志.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戈  邵云霞 《山东经济》2011,(5):146-15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本文基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影响因素复杂性和主观性等特点,首先构建企业层面的两化融合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设计调查问卷,选择山东省150家重点工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将调研数据带入结构方程模型中,得到各影响因素对企业两化融合的实际影响值,并与专家评价得出的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影响两化融合的关键因素和有待加强的影响因素,最后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外"两化"融合发展态势和经验的视域下,根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和内在联系等基础理论,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七大重点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为基本依据,在充分借鉴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制定的"江苏省两化融合典型企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区域"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架。评估指标体系最终由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共有3个,即支撑度、成熟度、贡献度,反映了区域两化融合的基础、应用和绩效;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34个。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及其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要求,对于推进"两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揭示"两化"融合的基本途径指明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已过去近四年时间,四年间电力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装机容量每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电力结构日趋合理。与此同时,电力信息化建设也实现了实质性的飞跃,从2007 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的“ 两化融合”(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到2008 年底国资委对两大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公司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测评考核,都印证了信息化水平已经被电力企业纳入核心竞争力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安全的问题.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时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业务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搞好信息化推进是近年来加速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企业信息化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结合我区企业的具体情况,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将其建设落在实处,力争走出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企业信息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两化融合既是技术创新,也是管理创新,是技术与管理交融的过程。文章基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涉及技术、管理、人力的发展及重新组合配置,分析了当前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存在认识误区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两化融合的四个基本目标,并给出五个方面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制造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影响。文章对制造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制造业两化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进而对制造业两化融合的发展对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喻兵 《特区经济》2008,(12):130-131
本文提出了狭义和广义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概念,总结了国外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发展经验,从狭义的概念分析了两化融合在宏观层面经济发展要求,中观层面产业发展重点和微观层面企业发展内容,最后对地方政府推进实施两化融合作了简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率先发展等方面,已经成为全省人民的头等大事。中国移动山东公司作为我省移动通信行业的主导企业,在落实"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从"手机银行"到"移动支付",从"手机报关"到"警务通",从"移动政务"到"移动工商"、"移动税务"……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千百项工程",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价值。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总经理李秀川也反复强调,移动业务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应用中要实现历史性突破。要实现根本性、技术性、革命性的创新,通过移动技术手段为客户解决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的部分关键性的课题,提高全社会的工作效率,充分体现移动业务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相似文献   

18.
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与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加快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助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简称“两化深度融合”),谋求信息化和工业化同步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工作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快全国城镇集体经济现代化的步伐,总社六届五次理事会研究决定"下力量推进总社系统信息化建设".这是总社理事会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部署,做出的一项重要的决策.  相似文献   

20.
董爱军 《特区经济》2011,(11):206-207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两化"融合与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基于两化融合与信息产业创新关联基础理论,结合湖北省信息产业发展实际,阐述湖北省信息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