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立和完善信贷进退机制,应按照“有进有出,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原则,从增量到存量,从局部到整体,系统地推进信贷结构的调整,做到既加快业务创新,开拓高收益市场,又主动退出低效市场,从根本上走出边投入边沉淀的怪圈。●树立正确的退出意识。农村信用社首先在思想上要有退出的意识,退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入。其次,健全信贷进退的有效机制是建立企业经营的预测和监测,加强日常的调查、摸底,确保第一手资料的真实可靠,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动态,准确把握好退出与进入的最佳时机。●建立行业信贷进退机制,优化信贷市场…  相似文献   

2.
政策性贷款逐步退出商品棉经营领域,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既定政策,对于促进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打破垄断经营,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农发行来讲,政策性贷款退出商品棉经营领域后,有利于减轻工作压力,解决人员少与业务量大的矛盾,从而集中精力加强对储备和粮油收购资金的封闭管理。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棉花主产区由于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在当地农村经济中属  相似文献   

3.
2001棉花年度,是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农发行政策性贷款从商品棉经营领域逐步退出的过渡年。这一年里棉花信贷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农发行政策性信贷资产的安全,关系农发行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成败,甚至关系农发行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前程。研究深化棉改给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带来的影响,深入分析棉花信贷风险,对农发行做好2001棉花年度信贷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今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棉花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研究部署了2001棉花年度的棉花工作。会议确定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相似文献   

4.
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前,农发行棉花信贷属于政策性业务范畴。近年来,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发行信贷已退出政策性支持领域。为了支持棉花产业的长足发展,农发行总行就棉花信贷政策进行一系列调整,包括将棉花收购贷款以及从农发行贷款企业调入棉花的棉花调销贷款调整为准政策性信贷支持范围等,  相似文献   

5.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前,农发行棉花贷款属于政策性业务范畴。近年来,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发行棉花信贷已退出政策性业务支持领域。为了支持棉花产业的长足发展,农发行总行就棉花信贷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包括将棉花收购贷款以及从农发行贷款企业调入棉花的棉花调销贷款调整为准政策性信贷支持范围等,有利于促进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发行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择优扶持、严控风险"的商业性贷款经营理念,必须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贷退出机制.这既是农发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升信贷管理层次的内在要求,更是预防和控制信贷风险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基层农发行信贷管理实际,对信贷退出机制的建立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近年来农发行支持棉花产业的简要情况近年来,农发行积极适应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棉花产业政策,不断加强对棉花产业的信贷支持。棉花贷款对象由过去单一支持供销社棉花购销企业调整为具有棉花收购、加工、调销经营资质的所有棉花购销企业、收购加工一体的棉纺企业和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支持领域从纯流通领域延伸到棉花生产领域和深加工领域,并创新了预购贷款、良种繁育贷款、良种经营贷款、技术设备改造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新的贷款品种。业务范围的扩大,使得农发行贷款的辐射面和影响力稳步增长,对棉花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8.
信贷退出是指银行停止作为贷款卖方的行为,从既有市场撤出,既包括从以企业为主的客户退出,也包括从行业、地区退出。信贷退出是现代银行优化客户结构、防控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在我国,随着经济金融结构的调整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建立与传统信贷管理理念不同的“信贷退出”制度框架已成为银行业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农发行总行党委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客户退出机制,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农发行部分分支行在客户退出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今年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农发行进一步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农发行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增强资本实力,为进行全面改革创造条件;银监会陆续批准农发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业务、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业务等新业务,这些都为农发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无论是着眼于当前信贷存量的现实,还是着眼于未来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提升;无论是适应粮棉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还是适应业务范围逐步调整后客户发生的深刻变化,研究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均已成为农发行当前信贷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根据总行行领导的安排,农发行总行信贷管理部徐一丁副总经理带队,专程赴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市分行考察学习信贷退出的成功经验,撰写了考察报告。根据郑晖行长批示,本刊予以专题报道,以期引起各级行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推动农发行信贷退出机制的建设,为促进农发行信贷管理水平提高和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对棉花企业的信贷管理方式也随之改变,由于在农发行开户的棉花贷款企业普遍存在经营“缺血”、历史包袱较重的现象,造成挤占挪用信贷资金严重,农发行按照规定停止发放贷款较为普遍。在失去了政策性信贷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部分企业经营亏损凸现、长期不能清偿农发行贷款本息。如何做到既按照政策积极支持棉花企业深化改革,又切实维护农发行债权,努力降低贷款风险,成为当前棉花信贷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最近,我们对四川省南  相似文献   

10.
一、棉花贷款管理原则问题。棉改前的棉花贷款是政策性贷款,其管理原则是“收多少棉花,发放多少贷款”。随着棉改的逐步深入,农发行棉花贷款的性质逐步转变为按商业化原则管理的政策性贷款,必须实行“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管理原则。“销”是指产品有市场,适销对路。这就要求棉花企业有资信良好的固定客户、有合乎法律真实可靠的购销合同、有高档次的资信等级和优良的经营记录。“效”  相似文献   

11.
棉花贷款是农发行信贷资产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不合理占用较多,潜亏严重,损失较大,严重影响了农发行的业务经营和封闭运行目标的实现。特别是新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政策出台后,棉花购销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所以,必须正视棉花贷款现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善对棉花贷款的管理。(一)积极参与棉改,督促、配合棉花企业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一是改革现有的棉花企业管理体制。要督促并参与制定棉改具体方案,落实“双脱钩”政策,督促推进棉花企业与  相似文献   

12.
新疆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一直是我行的主体业务,2005棉花年度累计发放棉花收购贷款191亿元,支持企业收购棉花2987万担;收购贷款投放量占全国农发行系统的47%,支持企业收购量占46%,为新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和新疆的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按照总行党委的决策部署,为有效拓展信贷业务,我行从新疆实际出发,审慎积极开办了棉花预购贷款业务,业务由传统的棉花流通领域延伸至生产领域,成为我行业务发展的一大亮点。截至2006年6月末,我行累计发放商品棉预购贷款20亿元,其中2005年发放8亿元,已收回8…  相似文献   

13.
成功实施信贷主动退出关键在于要及时发现风险和排除退出障碍,而这需要有健全和完善的机制作为保证。(一)建立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出台政策,促进农发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分开。二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争取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使农发行在支农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减少实施信贷主动退出对业务发展的冲击。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向农发行的资本金注入,同时,积极争取政策适当提高农发行呆账准备金计提比例,以增强政策性信贷资金抵御风险的能力。(二)建立和完善环境保障机制。第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深化各级政府…  相似文献   

14.
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棉花信贷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实现棉花收购资金持续稳定封闭运行,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一、目前棉花信贷管理面临的问题(一)高度集中的垄断经营体制,使棉花企业经营不善,偿贷还息难以保证。一是由于棉花经营的特殊性,企业长期受计划体制的约束,缺乏经营意识,不讲求经营效益,大多数棉花企业经营困难,亏损严重,信贷资产质量难以提高,不合理占用贷款增加。二是棉花销售受行政干预,形成大量拖欠货款。拖欠货款的棉纺企业虽长期占用这部分资金,但与农发行却无债权债务关系,农发行无权监督其资金活动,更无法直接向其收回贷款本息,加大了农发行贷款风险。三是大部分棉花企业受供销  相似文献   

15.
随着粮棉市场化取向改革进程的加快,棉花和销区的粮食购销放开,相应地对收购资金按照“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商业化原则管理,政策性资金将逐步退出商品棉经营,粮棉收购贷款管理的政策和经济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由政策性收购形成的贷款风险凸现,存量资产保全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正>棉花信贷风险准备金比率及担保贷款比率管理措施,对于增强企业经营责任、提高农发行风险防控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随着信贷监管不断强化,赋予"两率"更多的信贷调节杠杆作用已迫在眉睫。棉花信贷风险准备金比率及担保贷款比率管理措施(以下简称"两率")已实施了十余年,期间总、分行对于保证金来源真实性、比例及企业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折率、比例要求也多次进行修订、完善。"两率"措施对于增强企业经营责任、提高农发行风  相似文献   

17.
2004棉花年度以来,农发行棉花贷款对象的范围明显扩大,贷款支持领域从棉花流通向生产和加工领域延伸。客户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供销社棉花企业逐步发展到各种所有制企业,从流通企业发展到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和大型棉花企业集团。因此,有人提出农发行的封闭管理  相似文献   

18.
利用信贷杠杆的传导机制,引导或促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加快自身改革,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农发行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银企关系,粮食企业的库存商品都是由农发行的信贷资产形成的,农发行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行的是“捆绑式”渗透监管方式,这种特殊的银企关系和特殊的监管方式,使农发行灵活运用信贷杠杆推进企业加快改革、加强管理、搞活经营成为现实,农发行信贷杠杆的传导机制就显得灵敏而有效。对政府确定的保护粮食,农发行要继续按照“收一斤粮、给一斤粮款”的政策,及时发放收购代款,保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保护…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当中,企业是第一性的,银行是第二性的,银行经营受贷款投放对象的制约。农发行与开户企业是一种特殊的银企关系,主要表现在客户的指定性,贷款投放的政策性,信贷资产的高风险性。我国市场化进程最慢的就是粮食流通体制,因此农发行的信贷风险最终取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否到位、经营机制是否转换、运作是否规范。一、运用信贷杠杆,促进企业加快改革按照现行的《贷款管理制度》,贷款对象主要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供销社棉花企业,这本来是对农发行业务范围的界定,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助长了粮食企业的官商作风,不愿改制,不愿丢掉“国有…  相似文献   

20.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主管棉花收购资金的政策性银行,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防范和化解棉花贷款风险,保全棉花信贷资产,也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中农发行贷款的风险(一)棉花企业借改革改制之机悬空逃废农发行贷款债务。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供销社棉花企业都要适应棉改的要求,面向市场,在经营体制上与供销社彻底分开,成为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棉花企业要深化内部改革,加快转换经营机制。从全社会的企业改革情况看,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企业的改制形式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