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进城农民面面观———百户进城农民调查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民既是农村城市化的首要因素,又是城市的建设者。因此,农村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进城农民的多少。最近,我们选择正定县城关镇,对进城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对影响农村城市化的因素进行更细...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流动人口家庭的跟踪调查,本文借鉴约翰·奥格布的文化生态理论,将儿童抚养行为视为进城务工农民对城市生活的社会文化调试的一种表现,解释该群体不同于城市流行的儿童教养方式及其内部的差异性。乡—城流动的经历以及农民工的制度安排,使得进城务工的农民家庭面临不同且变动着的"城市化机会"——成为城市居民的结构性可能,从而发展出差异化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城市化取向"——在城乡社会中的自我定位和预期;这些深刻影响着家庭的儿童教养目标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3.
就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往农民在县域定居多归因于户籍制度和生活成本等因素,但却难以解释在户籍制度松动和经济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农民就近进城的基本趋势。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村社中,农民将土地视为“命根子”,地权稳定性成为农民行为决策的重要准则。因此,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民进城路径选择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民就近进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地确权产生的财产功能效应和生产功能效应分别给农民带来了“离乡非农就业”“留乡守土务农”两种激励导向,而就近进城则成为农民选择的兼容性策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确权更能促进东中部地区农民和家庭女性劳动力占比低的农民选择就近进城。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在农地确权情况下,农民农业兼业的意愿增强,从而促进其就近进城。笔者认为,农民进城路径选择隐含着深刻的产权经济学含义,这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以县域经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我国新时代民生事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显著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了农民在物质层面的获得感,但其对农民精神层面获得感的影响尚不清楚.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收集的调研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PSM)与反事实分析方法的实证评估结果表明,进城务工就业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提升了农民对收入水平的主观感受及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并且使得农民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然而进城务工并没有提升农民对其社会地位的主观判断.对于那些没有选择进城务工的农民,务工就业甚至可能会降低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及对其社会地位的主观判断.尽管进城务工就业从总体上对提升我国农民的获得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是对不同特征农民获得感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中,边际生产率小于平均生产率的那部分人口叫做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他们转移进城意义重大。文章在修正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即提高农民进城就业的概率、增加他们可能获得的实际收入、降低机会成本及转移成本,从而增加农民进城的预期收入。  相似文献   

6.
促进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考虑到进城落户后生活压力增大以及会失去在农村生活的各种优惠政策而不愿意进城落户.深入分析农民不愿进城落户的深层次原因,破解阻碍农民进城落户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农民由在城镇落脚变为到城镇落户,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与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国民的生活方式向着城市化和现代化全面转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生活方式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型又是重中之重。城市是人类进步、明的象征,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而现在我国绝大多数人口还在农村,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加快城市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民进城享受城市现代明,最终促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型,这是实现城市化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进城农民工能否实现城市化,取决于其行为选择,而这又与进城农民工的需要满足直接相关.本研究以量表测试进城农民工需要状况,再通过因素分析分别从量表中提取因子,用相关分析法找出相关因子,最后用多元回归分析的逐步进入法算出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根据回归方程建立了模型.  相似文献   

9.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是当前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重要社会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子女入学难、受歧视、升学考试难和受教育质量堪忧等。造成进城务工者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源在于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户籍制度、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体制等方面。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体制创新,并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期间农民工进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1990~2009年,中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由22%上升到46.9%;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由2.54亿人增加到6亿人以上。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农民进城。按照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为城镇常住人口的口径计算,则目前进城农民(及其家属)占了城镇人口的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农民进城打工的收入和成本的问卷调查为基础,探讨进城农民工在低收益状况下的生存依赖和生活方式、行为取向、心理倾向,认为当前进城农民工的低收入低职业地位也必然造成他们的低心理位置和低心理行为,这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壁垒,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并会阻缓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影响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民进城打工的缺陷、弊端及太慢的速度,我们提出,在保留农民工方式的情况下,另辟蹊径,设计了城乡综合改革的新思路,就是组建"农村股份合作企业"(简称"股份合作企业")。组建股份合作企业与农民进城打工可齐头并进,双管齐下地为城市化出力。  相似文献   

13.
华生 《商周刊》2014,(4):21-21
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走了一条特殊的道路。我们有2亿多农民进城务工,但又还保留着农村的土地和住宅,大量的家庭分离,6000多万儿童不能跟随务工的父母生活,形成了“离乡不离土”的两栖状态。  相似文献   

14.
廖柳文  刘沛林 《经济地理》2011,31(12):2007-2012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步实现自身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是一大必然趋势。基于辅以结构式访谈获取的160份长沙县外来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资料,探讨了外来务工人员进城落户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多数外来务丁人员有进城落户愿意,但受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工作和生活满意程度、农村宅基地、收入水平、政策和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小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真正实现了落户城市。要顺利实现外来务工人员进城落户,政府应从社会保障、政策配套等方面着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进城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5.
由于国家1983年出台的土地承包政策与1998年出台的新一轮土地承包政策不连贯,导致一部分农民可能一生得不到赖以生存的土地;前些年土地收益不好,还要交各种税费,致使一部分人弃地进城打工,2004年以后,由于国家出台了"两免三补"政策,受土地补贴效益的驱使,这部分人双重新回来要地;  相似文献   

16.
进城农民工的困境与城市政府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城农民工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他们在城市的处境和待遇却处于边缘化的、被忽视、被排斥的地位。城市政府应加强对进城农民的服务与帮助,通过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为农民工进城居住和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降低城市生活的成本、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转变政府职能,将进城农民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帮助农民工在城市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云淑萍 《经济论坛》2012,(11):88-91
"候鸟"式和"举家进城"式是两种不同的城市化路径。本文在回顾中国农民工城市化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两类不同城市化路径,论述"举家进城"式城市化路径在城市社会网络形成、婚姻及子女教育、家庭财富积累等方面的优势,并提出了针对不同城市化路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进入了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他们生活在城市边缘,面对城市“高不可攀”的房价,只能“望房兴叹”。农民工在城市里安居乐业,这既是各级政府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有效促进进城就业农民再社会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采取的基本途径是,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包括思想、文化、经济、制度、组织等环境,充分发挥进城就业农民再社会化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经济》2005,(11):54-55
《经济》:您在前面提到要鼓励农民进城务工,但是很多人担心这样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郝福满:问题可以解决。社会给了进城的农民一份工作,他们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缴纳社会保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