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土市场规模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2001—2010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实证分析了本土市场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估计结果显示,以"市场促创新"的假说整体上是成立的。本土市场规模每增加1%,将会促进生产率指数增长0.021%、效率改进指数增长0.023%、技术进步指数增长0.018%。分行业研究显示,本土市场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土市场规模作用的发挥更依赖于行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和资本密集程度,而对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则并不敏感。从作用机制来看,本土市场规模对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正向作用主要通过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与人力资本等途径传递;对效率改进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人力资本以及对外开放度等途径传递。在所有的作用途径中,人力资本的影响最大。这些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归纳为"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江、浙、沪外资工业企业2003~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基于DEA理论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过程,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研究表明:(1)2003-2007年,江、浙、沪外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6.4%的速度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的增长支撑;(2)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不均衡,浙江省的变化相比其他两省较低。  相似文献   

3.
我国工业污染治理动态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要素生产率是动态效率的一种度量。以我国30个省市的工业污染治理投入产出的统计数据为实例,运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2000~2009年中国省际的工业污染治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结果显示:2000~2009年期间我国工业污染治理全要素生产率增加7.1%,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省际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河北省工业污染治理全要素生产率改善最多,而青海省下降最多;工业污染治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和技术变化随时间都呈现U型曲线规律。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给出了提升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集成电路产业作为电子信息工业的核心。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增强我国信息产品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依据索洛模型,通过对集成电路行业技术进步作用进行定量计算,分析了技术进步与集成电路产业的关系以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及其深层次的解释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国有企业作为后赶超时代的技术公共品的提供者、过渡时期国家控制制度变迁进程的工具和社会福利的提供者、转型时期宏观经济的稳定者和公共品的提供者及克服系统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协调器,其效率状况必定呈出“从微观财务角度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全要素生产率(TFP)来看是有效率的;从微观竞争和经济比重的变化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宏观经济影响来看是有效率的;从生存竞争指标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宏观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来看却是有效率”的“悖论”状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各省(区、市)2003~2022年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有助于促进碳试点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发现在2013~2022年间,碳试点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纯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提升,规模效率提升的贡献相对较低。具体的,在2013~2022年间,纯技术效率、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所作的平均贡献分别为56.8%、36.9%和6.3%。但是从变化趋势来看,近年来碳试点地区依赖于纯技术效率提升和纯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在不断缩小,规模效率提升所发挥的作用在稳步增强,在2019~2022年、2020~2022年以及2021~2022年3个样本期内,规模效率提升所作的平均贡献均超过了20%,未来碳试点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将愈发依托规模效率改善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7.
规模,经济规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生产系统(装置或企业)建设的经济规模,在澄清了西方经济学中“规模”一词中含有“产量”和“生产能力”不同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生产系统合理产量和生产能力的区别,给出了相应的概念;明确了生产系统经济规律是指拟改、扩、新建生产系统可获得满意经济效益的该系统的生产能力;评价了国内外有关文献的论述,推荐了作者研究的量化方法;测算了我国现阶段乙烯装置的经济规模范围、最小和最优经济规模。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中国制造业1998~200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估算了各个行业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6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8%,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低下的技术效率起了副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TFP增长率,应该首先提高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9.
资本规模是决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是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即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在何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十大军工集团旗下真正涉及军工业务的2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军品资本运作进入到实 质阶段的2008~2013年为观察期,以年报数据为基准,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对全要素生 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上市军工企业的规模效率上升了19%, 但由于管理机制、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上市军工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只上升了04%; 另一方面,由于上市军工企业技术进步指数下降72%,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了68%。军 工企业在改制重组的过程中应不断通过管理机制、科技创新等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违背了奥肯定律,学界对此给予了很多解释,对影响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然而各因素在三次产业中的作用是否相同,影响度有多大,却鲜有研究,本文采用1978~2006年的分产业数据对影响三次产业的就业增长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发现影响各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并不相同,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就业结构的改变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科技产出不仅受投入资本和研发人员数量影响,也受投入结构影响。通过收集我国1990~2012年间科技产出、投入总量和结构数据,运用生产函数分析了投入结构对科技产出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支出、试验发展支出、企业研发投入、高校研发人员等比例扩大对科技产出规模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应用研究支出、政府科技投入、高校研发支出、研究机构人员等比例对产出规模呈负向效应;研发人员与资本具有明显的替代关系,研发支出、基础研究支出、机构研发支出、企业研发支出、试验发展人员和企业研发人员等比例提高对研发人员效率有正向效应,但对资金效率呈负向效应,随后,模拟分析了投入结构调整对科技产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国家间的科技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比较不同国家间的科技资源配资效率、制定科技研发效率提高的相关政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利用亚洲 12 个一带一路国家科技研发的两投入、两产出指标测算这些国家的科技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这些国家技术进步率的提高带动了科技研发效率的上升;发展中国家科技研发表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经济规模与科技研发效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金融深化程度、人力资本水平、健康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与科技研发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最后本文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关于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与Porter外部性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以2004年为基期的2005~2015年中国省域制造业的产业外部性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同时将产业细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进行探讨研究 。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发现雅各布斯外部性与波特外部性对于制造业整体以及3个细分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非常显著,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针对生产率分解后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实证证明,产业多样化可以促进制造业技术效率改善而对技术进步具有抑制作用,市场竞争可以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与波特外部性不谋而合。提高产业专业化以及保持产业的区域垄断更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进步,支持了MAR外部性的观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效率的变动则主要是通过区域的竞争来影响;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只有波特外部性在发挥正向效应;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需要保持产业的专业化,而提高产业的多样化与有效的市场竞争更利于技术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2018年,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预测报告提到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 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金融与科技的加速融合促进了工业效率的提升。迫切需要整合金融资源, 加速生产要素流动, 探索金融服务创新, 推动金融服务优化升级, 以助力工业经济高效发展。金融通过扶持工业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网络经济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对工业效率的提升形成支撑力。本文对国外文献中金融发展对工业效率提升形成支撑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数据选用进行了梳理, 对金融给予支撑工业效率提升的集聚、创新、资源配置能力进行归集和探讨, 提出了提升工业效率的金融支撑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和FDI的国际技术溢出,并总结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基于我国1999~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进出口、FDI、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和国内技术吸收能力对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进口和出口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差异;FDI、研发投入促进了技术效率的提升,但对TFP和规模效应影响并不显著;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提高TFP;国内的技术吸收能力能够提升国际技术溢出效率,但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64家物流上市公司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 采用稳健标准差修正后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物流业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 物流企业产出水平的提升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以全要素生产率为衡量的物流业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二者的交叉项对就业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后的回归结果表明, 物流业产业升级对就业的负向影响主要来自于物流业技术进步过程中技术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19.
运用多投入多产出模型,从产出、投入两个角度测算分析信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等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产出视角的分析表明:相比非信息产业以及信息应用产业,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且存在“硬”强“软”弱的结构问题.基于投入视角的分析表明:资本投入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TFP),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低.从动态演变来看,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剧烈波动都发生在经济危机后,而且往往伴随着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反向剧烈波动,表明为应对经济危机的投资的过度增长往往伴随着低效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法研究了2001—2005年期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及其变迁情况,并对其子行业和地区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同时对那些影响制造业上市公司生产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剖析。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增长1.9%,相对比较低,呈现出波动性特征。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共同引致的;开放程度比较高的行业,生产率也比较高,而高度垄断以及开放度低的行业如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生产率就比较低。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东部最高,中部和西部次之,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1.7%、0.4%。股权集中度、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年龄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以及生产率的提升显著正相关,而股权制衡度、控股股东的性质与制造业上市佘司技术效率以及生产率的提升并不显著;企业年龄与上市公司技术进步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企业规模对对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进步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