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目标.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远古时代低层次的"和谐"到今天的关系失衡,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类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解决经济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3.
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浅层生态观,正不断地被以自然界自身固有价值为中心的深层生态观所取代。深层生态观从自然界的内在联系角度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内在价值,这是一种历史性进步,然而它主张自然界事物的固有价值则具有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实际上,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自然界越来越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形成了人与自然在利、真、善、美四重关系上的深度内在联系,由此生成了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人—自然共同体。资本扩张对自然的殖民化,一方面从根本上提升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能力,另一方面则通过人—自然共同体形成了对人类自身的深度殖民化,由此造成了人类发展的危机。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走出危机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试论科学发展观——人与经济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和谐统一,我国必须长期坚持正确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的特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人才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图书馆服务文化。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发展观与“两型社会”建设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科学发展观是战略指导思想,两型社会建设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战略,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科学发展观要求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就要求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进而推演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的法治建设中,如何将本土资源融入其中,一直是学界和学者思考的问题。其中,由天人合一、和谐大同理念演化出的无讼观便是中国最富有代表性的本土资源之一。笔者试图用理顺——理解——理清的路径对无讼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功能这一问题进行层层剖析。剖析的目的在于探求无讼思想的真正含义,包括制度层面和理念层面的含义,与之对应的便是对无讼实现的途径进行同情式的理解。这样,既有助于我们理清无讼、法治、和谐社会三者间密切的关系,又利于我们纠偏传统无讼思想的一些局限性,以达到古为今用,理论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健康的人际关系。只有做到了广泛结交、文明平等交往、团结友爱、相互谅解,才能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共富”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深入学习贯彻这一思想,从多方面协调社会分配关系、消除社会分配不公、实现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可为和谐江苏的构建创造诸多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融合既是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和趋势。我国高等教育仍存在重技术轻人文、重成器轻成人、重理论轻实践、重专识轻通识、重能力轻素质的“五重五轻”现象。从顶层设计和具体途径上解决科学、人文、艺术的融合问题,培育真、善、美统一的“和谐人”,是克服、改观这种局面的根本进路也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对立根源于科学主义思潮。法兰克福学派以放弃科技发展的悲观主义姿态构思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前景,显然无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终解决。只有正视科技给现实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体认科技活动的生态关怀,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念,超越了以往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理念;提出了以人为本思想,强调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满足人民各种需要,而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提出了以生态为导向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 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是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着力破解制约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矛盾和难题,加快构建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创新的体制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五经”之首的《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蕴涵着用于“天下治理”的深刻而丰富的和谐价值现。以《周易》“保合太和乃利贞”为核心的中华传统和谐价值观,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为今用的精神,挖掘和诠释《周易》的和谐价值观,有利于我们探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和身心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是国家、社会、法律的主体。从人性的角度和历史的层面看,国家、社会和法律是依据人的利益需要的产物,并随人的利益发展而调整。国家、社会和法律的运行,必须有利于人的矛盾的解决、服务于人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社会和法律面临人的利益平等的呼唤,变革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理念和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宏伟构想,将社会文明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界价值关怀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协调--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经济法的理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都贯穿着协调的精神。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市场之手”和“国家之手”协调并用的结果,经济法的功能是综合系统地协调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平衡协调法。经济法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科学发展观似应理解为对发展问题的科学的态度,也就是理性的态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形式主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新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总结和审视我国改革和开放以来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0.
人地关系的演进过程尽管十分复杂,但总体上看,这种演进过程实际上又是"人"在驾驭自然环境演化方面的主动性不断增强的过程。人地关系协调过程中的问题虽然不少,但仍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本身之压力不断加大等方面。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当务之急可在提高相关资源的利用效率、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进一步规范城市和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等方面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