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域城市"经营-管治"契合分析及其一体化制度安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区域经济已经进入单体城市点状拉动向区域城市组合联动切换的阶段.应不失时机地由单体城市各自为战的扩张式经营转向区域城市做强做优的协同式经营。区域城市经营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层面,注重的是城市资源的存量盘活、增量拓展;区域城市管治则是其制度层面,注重的是城市建设秩序的理顺和合作机制的完善。这是本世纪驱动中国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本文认为,时下中国。尝试建立网络化的区域城市“经营-管治”契合体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并提出从合作框架、协调机制设计和公众参与管治三个方面着手区域城市的一体化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段炼 《当代财经》2005,(8):103-105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有双重影响,它既可以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垫脚石也能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由于区域集团是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因此本文从多边贸易体制对区域集团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区域性安排的合理性、完善性以及在这种管理下区域集团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在区域性集团和多边贸易体制共存的环境中,入世后的中国也正积极地融入到区域性合作的大趋势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融:走出"分业经营"的体制误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3年7月以后,中国实行了金融分业经营体制。认为这一体制源于美国的观点,并不符合美国的实践。中国的金融分业经营是一种行政性分业体制,它导致了计划机制在金融业中的严重“复归”;不仅给中国金融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后果,而且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改革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实行金融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为此,必须推进专业化金融机构的发展,建立地方金融体系和完善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4.
王伟东 《经济论坛》2005,(15):19-22
泛珠三角、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中国的这三驾区域经济合作的“马车”日益显示其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的作用,也表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提出了中国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包括粤、桂、琼、滇、贵、川、湘、赣、闽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又称为“大华南地区”或“南中国”经济区域,是中国区域合作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构建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村金融体制成为制约“三农”发展资金的“瓶颈”之一。因此,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充分发挥中国农业银行支农作用,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规范和发展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建立和完善农村保险组织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泛珠三角”区域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催生的全国最大的经济合作体。在“泛珠三角”区域内,既有中国东、中、西部三个不同额度区域经济特征,又有“一国两制”的特点;既有广东这个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又有八省区辽阔的腹地、丰富的资源及科技、人才优势;这样的区域合作格局,有利于“9 2”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本文主要利用面板数据分析的方法对该区域的房地产市场作了分析,找出该区域内部的差异性,从而为该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已成为我国明确的区域发展战略。与20世纪末相比较,中部地区面临的发展形势已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完善的新阶段,经济增长动力趋于信息主导化,与此相应提出“中部崛起”应实施市场机制作用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战略模式,以市场利益为导向建设综合优势,充分发动市场行为主体——企业构建产业链群效应,以专业化市场组织新型区域分工格局,实现区域经济整合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二律背反"命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保平 《经济学家》2002,(3):108-114
中国区域经济存在一个由“邓小平命题”和“缪尔达尔命题”构成的“二律背反”,破解的关键在于,前者的市场基础是市场空间一元结构,后者则是市场空间二元结构。中国区域经济实现由区域两极分化向共同富裕的历史性跨越,从根本上取决于市场化取向由市场空间二元结构的向一元结构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9.
国际反倾销调查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是影响中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的障碍因素之一。中国“入世”后,困扰多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依然存在。为了有效克服并最终解决中国“入市”的问题,我国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快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争取通过谈判以各国国内法的形式解决问题;加强出口行业竞争秩序的管理,尽快建立出口反倾销监督预警机制;积极进行市场经济地位抗辩。  相似文献   

10.
"入世"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加入WTO,将推进中国按照国际惯例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入世”以后的新挑战,而WTO明确规定了成员国政府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其中,社会保障服务就是严格规定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本文讨论了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互动关系,并展开了“入世”以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向和框架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三农"出路:加快发展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缺位,制约了农村深层次矛盾的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出路,关键在于加强发展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当务之急是必须下决心改革现行农村的经济,政治,行政体制。  相似文献   

12.
“贵州现象”与“浙江现象”本质差异在于体制变迁路径及其实施环境的不同。“贵州现象”的根源不仅在于体制创新差距,还在于其实施环境和条件的差距。贵州省体制改革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变革的正式约束与滞后的非正式约束长期对抗,导致体制转换过程中“功能耗损”和“成本加大”。“浙江现象”的源动力来自于制度创新,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传统产权制度变革和经济社会管理制度创新是浙江经济得以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制度创新有效地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和利益分配关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活力;通过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了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3.
改革以来,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分散化的市场体制转轨,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资源配置的市场扩张和区域间竞争的加剧。在中国转型经济阶段,区域竞争具有独特性,这些独特性决定了资源配置的非正常化。因此,针对区域竞争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纠偏”;另一方面更要顺应和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是城乡发展差距问题,又同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交织一起,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导致泛珠三角区域“三农”问题呈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本文从分析泛珠三角区域“三农”问题这一特点的现状与成因入手,对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统筹解决泛珠三角“三农”问题作一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子规划之一,即将提交全国人大。有关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子规划,是第一个专门规划,也是“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划分标准,京津冀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廊坊、保定、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八市,但目前京津冀经济区发展很不均衡。据中国社科院最近发布的《2006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中指出,在首都周边存在着大面积贫困带的现象,京津周围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北京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周边地区的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这又使北京与周边…  相似文献   

16.
名专家学者近期指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产品的价格竞争终将让位于环保竞争.民营企业应利用机制更具灵活性等优势,将产品生产、产品使用过程都有利于环保的“双绿”模式引入企业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规划中对未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做了完整地阐述,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已形成。不过,在目前体制背景下,区域合作、协调由“虚”变“实”还需一个过程,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增长格局,短期内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要想真正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和谐发展,尚需在大的战略背景下细化相关政策措施、深化各方面体制改革。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并阐述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线两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如何把它转化和深化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我认为,其核心就是“一线促两厢”或“一线两厢协调互动”,强调的是三个经济单元的内在联动发展,进而实行对外开放,实现区域分工和联系,更好地借助“京津”平台,构筑“以内促外”的开放新格局,树立全省全面开放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财政支出“越位”、“缺位”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分析出发,认为要矫正财政支出“越位”、“缺位”.国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从体制转轨、政府职能界定、事权划分、预算约束的加强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发展城市旅游业 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目标是率先实现区域现代化,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发展旅游业在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现代化中,体制障碍较小,有利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城市和区域经济现代化。以城市为中心,以2003年中国江、浙、沪旅游年为契机,抓住筹备2010年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机遇,共同构建区域道路和交通网络,充分利用各城市和区域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发展长江三角洲旅游业,提升长江三角洲整体旅游形象和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