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社会热点问题"加名税"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探讨了我国契税在税理与法理方面的差异。文章主要以社会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从税理和法理两方面分析"加名税"的征收是否合理合法,继而显现出项目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最后得出相关结论。本文认为"加名税"从税理方面分析是符合税法规定也是符合税理要求的,是合理合法的;从法理方面分析则因为税法中的赠与与民法中的赠与的实际内涵有着差别所以,税法中的规定在法理的解释并不十分适用,而现实中免征房产证"加名"的契税的政策也是考虑了这一差异和我国实际情况作出的决定。  相似文献   

2.
时下,各地招商甚热,对加快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优惠”国家法律、法争和法规的招商现象值得注意,如制订“地方税法”,降低国家规定税率,将国家税法严格规定的地方政府无权减免的一些税收项目予以减征或免征;在国家《土地法》上“动土”,自行决定土地出让、承租、赠与的标准、范围和审批权限;在处理经济合同纠纷时,为顾厦外商的“脸面”和利益,  相似文献   

3.
唐玉强 《活力》2014,(5):37-37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对赠与合同性质的理解应当坚持以我国立法精神为立足点,结合合同法关于赠与合同的具体规定予以把握。赠与合同是转移财产所有权的单务、无偿、不要式的诺成性合同。  相似文献   

4.
钱锐  曲鸣 《活力》2008,(12):38-38
一、企业避税的产生及对问题的提出 1.避税的概念。避税是指纳税人针对税法不完善及各种难以在短期内消除的税收缺陷。回避纳税义务的活动。这种回避是在充分了解税法缺陷的前提下,并尽可能在形式上符合税法的规定,从而有别于不了解税法.或者虽然了解税法,但仍要违法逃税。也有别于税负转嫁。  相似文献   

5.
<正> 新远见:对于这个案件,你认为该如何来分析和判断?渠涛:现行《合同法》第185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另有186条1款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第2款规定:“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  相似文献   

6.
购买商品时所得赠品有质量问题是否受法律保护?我国《合同法》第185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接受的赠与品仍然是通过有价交换而取得的,只不过消费者不必直接就该商品的价格负担付款义务,付款义务已转移到赠与前提条件的商品买卖中了。  相似文献   

7.
税务会计是在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基础上,按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计算出应税收入和应税所得以及应纳税额,并进行纳税申报和税务筹划。当财务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不一致时,必须在财务会计核算基础上按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并依据会计理论进行账务处理。  相似文献   

8.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除应当符合资产的定义外,还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确认固定资产:一是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由于会计和税法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因而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以各种方式取得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价值与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基本一致,但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法处理规定的不同,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表现在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不同,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上。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税收体系越来越完善,各种税目的缴纳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纳税人自己向税务机关缴纳,另一种就是由代扣代缴义务人代为缴纳。为了保证税法规定的应缴税款及时、准确地收缴入库,税法中明确规定,部分税款可以由代扣代缴义务人扣留后缴纳。下面,  相似文献   

10.
孙磊 《活力》2006,(7):56-56
一、各国转让定价法规的主要差异 在当前国际贸易总额中已有一半左右是在跨国(多国)关联企业中进行,而在各有关国又要各自保护税收管辖权的情况下,转让定价这一敏感因素已经成为各国国内税法加强的重点。多数国家的国内税法都对转让定价作出各种严密的规定。由于各国社会经济背景的不一致,做出的规定也不同,但总的趋势都是为了维护各自的税收权益,因而各国规定的差异也有扩大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适当合理地选择筹资方式,虽然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的规定.可以通过债务性筹资方式避税以降低资金成本。但是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还要综合分析各种利弊,科学安排各种筹资方式的比例,才能取得最佳筹资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一般的赠与产品是不标价的,所以有瑕疵赠与产品货值金额应按《产品质量法》第七十二条中“没有标价的,按同类产品市场价格计算”的规定进行。应该注意的是,一般赠与的货值不会大于原售货物的货值,但当赠品的市场价总货值高于原售货物货值时,销售者(即赠与者)的违法货值金额就应按《合同法》“在附义务限度内相应与出卖者相同责任”的规定,按原售货物货值金额进行计算。罚款金额计算方法@朱建成  相似文献   

13.
顾海军 《财会月刊》2008,(11):14-16
一、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额的计算 通过对会计利润进行适当调整,计算出按税法规定可在以后年度用税前所得弥补的亏损额。计算公式如下:可在以后年度用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的亏损额=税前亏损+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按会计准则计人损益但按税法规定不确认收入或不允许在税前扣除的费用±会计上已计入损益的收入与税法规定的收入之间的差额±会计上已计入损益的成本费用与税法规定可在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其他应进行纳税调整的事项。  相似文献   

14.
周训娥 《财会月刊》2008,(11):21-22
一、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比较 1.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的相同之处。①对借款费用范围的规定相同,即都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产生的汇兑差额等;②对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的规定相同,即都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会计准则和税法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和期间的规定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关于无形资产的计价、摊销、投资和转让问题,新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按照新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的企业.要妥善处理准则与税法规定的差异,正确进行税务处理。  相似文献   

16.
《合同法》以专章形式对赠与合同进行了规定,确立赠与合同为诺成合同,并规定了任意撤销权制度。本文对赠与合同特性进行简要分析,从特性出发阐明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存在的必要性。文章第二部分对理论上关于任意撤销权性质的几种学说逐一分析,并认为任意撤销权当属广义撤销权的一种。文章最后指出《合同法》赋予赠与人任意撤销权,但限制较少,容易造成受赠人信赖利益的损失,有必要引入缔约过失责任。  相似文献   

17.
李伟毅 《财会月刊》2008,(12):16-17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遇到辞退职工的情况,企业支付给职工的解除劳动合同的一次性补偿支出的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的纳税处理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尹芳 《财会月刊》2007,(8):11-13
对于资本化利息,无论是会计准则还是税法均规定计人相关资产成本。但由于在资本化条件、资本化资产的范围和资本化利息计算方法等方面会计与税法规定不一致,笔者认为,其纳税调整应分别以下情况进行。  相似文献   

19.
由于财务会计规定与税法规定有所不同.会使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产生一定的差异.按差异的性质不同可划分为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是由税法规定计算收支的时期不同于会计上确认收支的时期而产生的纳税所得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第一期产生后.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发生递延,最终将消失。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制度规定的折旧年限一般要较税法规定得短,按税法规定其多提的折旧额应并入应纳税所得额。2.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摊销,企业虽可以按低于国家规定的摊销期摊销,…  相似文献   

20.
案例分析题一 [分析提示] 1、事项(1)中,负债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企业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支付的罚款不允许税前扣除,与该项负债相关的支出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准予税前扣除的金额为0,其计税基础=账面价值100万元一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0=100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