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互联网的金融模式也随之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创新模式不断涌现,逐渐发胀成为涵盖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线上P2P理财(又称P2P网贷)、众筹、阿里金融等多种形式,其中更以P2P网贷平台为互联网金融盛行以来最大的一个创新。P2P网贷平台具备时间自主、空间自由、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等优点,吸引了社会群众广泛的关注,其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P2P网贷模式的特征与影响的深入探讨,对商业银行应对的挑战进行思考,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一直是学术界、实业界、媒体界关注的热点.有关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和影响,学术界和实业界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达成了一定范围的共识.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的方法,定量研究P2P网贷对银行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小地域范围的农商银行受P2P网贷的冲击较小,而全国性的大型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较大.  相似文献   

3.
P2P网络借贷基于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信贷模式,专注于小微金融服务,其蓬勃发展,逐渐侵蚀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商业银行顺应潮流,陆续推出了各自的P2P网络借贷业务.本文对银行系P2P网络借贷在金融服务与互联网技术两方面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商业银行推进经营转型和提升市场竞争力提出一些具体的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银行业的发展,互联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越来越大,正视这一现象,合理发挥二者的作用,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本文以互联网金融P2P模式为出发点,对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应对的策略,促进商业银行正确的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利用可以利用的部分,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转型,创建一个新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5.
P2P信贷平台是金融领域的新型商业模式,随着其客户基础的不断扩大和业务领域的扩张,将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形成直接的影响和冲击.本文首先分析了P2P信贷平台的优势与主要特点,其次以Zopa为例重点研究了P2P信贷平台的运营模式,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四种应对措施:培育新的生态网络、精确定位中小客户的价值诉求、加强客户社会信息的整合与分析能力以及探索金融服务的新手段与新方式.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载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尤以P2P网贷的问题最多、影响最大.通过总结P2P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梳理P2P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分别从P2P平台和资金需求者两个方面分析了不信任问题产生的根源.研究传统金融模式下信任问题解决方式,发现在传统间接融资模式下,通过银行中间信用人来解决信任问题;在传统直接融资模式下,通过行业监管机构和社会专业中介机构的工作来解决信任问题.借鉴传统金融模式的经验,提出解决P2P互联网金融中信任问题的八项措施.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金融模式的创新,为互联网金融井喷式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以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缺少规范指引,社会公众缺乏有效认知,难以做出合理投资决策.本文以P2P平台品牌价值测定为目标,从平台、市场、消费者三个维度十个具体指标出发,构建互联网金融品牌价值评价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测算互联网金融P2P十大领军平台2016年1-9月品牌价值得分,建议平台应更加关注技术安全、资金分散度,从而增加平台品牌价值、提高运营效益.  相似文献   

8.
我国P2P网贷爆发式增长,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领域。本文将全面剖析P2P网贷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深入分析P2P网贷的政策动向、发展动力和前景,并将P2P网贷和银行借贷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本质特征和优劣势,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内外银行业介入P2P网贷的情况和问题,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P2P网贷业务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方兴未艾,呈现雨后春笋之势.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为特征,正以第三方支付、P2P、移动支付、网上金融等形式渗透到金融领域,为金融业态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在分析P2P的运作机制及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珊 《征信》2016,(5):39-42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作为社会信用体系构建重要内容的农村信用体系,一直以来发展缓慢,也未能对金融资源流向农村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互联网金融尤其是涉农P2P的出现,有可能改变这一现状.互联网金融快捷高效的市场行为,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注入了新动力.聚焦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剖析涉农P2P的征信特点,并提出进一步推进涉农P2P征信发挥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P2P网络借贷最近两年在国内日渐兴起,这是互联网应用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与传统金融相比,以P2P信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法律地位未确定、缺少优质的客户群、没有完备的征信数据、缺乏优质的金融人才和可靠的风控机制的不利条件下取得了飞速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P2P信贷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并查找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P2P信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发展迅速,并以其门槛低、便利性和普惠性等特征给传统的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倒逼商业银行“触网”.为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商业银行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新产品,新客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随着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和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的互联网化,双方只有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开始重视互联网的融资方式,通过P2P网络借贷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缓解融资难问题的模式,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小型企业融资和P2P网络借贷的现状进行介绍,分析互联网金融的优劣势,进而为中小型企业通过P2P融资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P2P是互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们正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发展态势.本文通过有关文献、网贷之家及乌云漏洞网发布的权威P2P平台统计数据,经过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P2P已从互联网金融的超级疯狂“野蛮成长”阶段进入到“高风险、强整合、大数据”发展转型关键时期,其未来还可能会演变成互联网金融的“天猫”版网上金融大超市.  相似文献   

15.
曹亚廷 《征信》2014,32(11)
互联网时代行为轨迹的可追溯和低廉的交易成本,在大数据技术下催生了P2P网贷,并形成直接金融、间接金融和互联网渠道三大业态.作为信用信息共享的征信系统,在P2P网贷信用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过程中,可发挥贷前参考、威慑和事后督促、惩戒激励作用.分类推动P2P网贷纳入征信系统,是扩大信贷服务人群、提升信贷和征信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目前金融市场中新型市场,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电子商务企业均纷纷投身其中,而P2P平台因为其自身独特的互联网基因,在于其他类型的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本文即针对P2P平台的主要运作特征和优势劣势展开分析,展望未来P2P平台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会计师》2017,(17)
基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P2P业务的发展迎来了春天,给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投资公司P2P业务的发展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风险,如何做好风险管控是当前投资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篇文章以"三农"金融P2P业务发展概况为切入点,分析了投资公司P2P的业务风险类型,并结合本公司的情况,以"四重"风控展开了对如何应对风险的讨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P2P信贷平台是金融领域的新型商业模式,随着其客户基础的不断扩大和业务领域的扩张,将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形成直接的影响和冲击。本文首先分析了P2P信贷平台的优势与主要特点,其次以Zopa为例重点研究了P2P信贷平台的运营模式,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四种应对措施:培育新的生态网络、精确定位中小客户的价值诉求、加强客户社会信息的整合与分析能力以及探索金融服务的新手段与新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简要分析P2P网络借贷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的战略意义,对大型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进行了SWOT分析,并从机构设置、经营模式、客户筛选、贷款定价、服务收费、风险控制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对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推进经营转型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明彦 《银行家》2014,(1):107-109
正最近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讨论甚是热烈,有学者将互联网金融称为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甚至声称将颠覆传统融资模式,虽然我们并不认同这种虚张声势的观点,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必须正视。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主要互联网金融案例分析,剖析互联网金融P2P公司相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与劣势,对银行业发展提出几点启示,供银行家们参考。国外互联网金融P2P案例Prosper Prosper是美国第一家P2P信贷公司,于2006年加州旧金山市成立。该公司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