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通过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分析,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转变的快速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正成为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城镇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激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开始快速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好时机,通过实施优先向人投资的战略,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指的是从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劳动者,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农村人”和“城市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据农业部统计,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2亿,其中从乡村流出的占73%,从城镇流出的占27%,也就是说,农村流出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已经接近9000万,并且规模还有持续增大的趋势。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的出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农业化人口大国,1997年全国失业和下岗职工总数达1500万人,当年实际城镇失业率为6.2%。1997年中国的劳动力参与率为82%,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然而,中国又是劳动力资源使用效率很低的国家,目前仍存在数量巨大的城镇隐性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测算,1998年新增劳动力约984万人,新增下岗职工约350  相似文献   

4.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通常是以非正式或非永久性方式转移,他们经常在乡村与城镇问来回流动,与发达国家比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同时,由于现阶段城市往往不具有相应吸纳能力的产业,使得大批流动人口只能流入城镇非正式部门,继而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拟对农民工权益保障与社会管理改革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康桥镇位于南汇区的最北端,北与浦东新区西与闵行区毗邻,是市级工业区--康桥工业区的所在地。全镇总面积41.25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7736人,其中城镇居民3280人,农村人口(包括征地农转非人口)44456人。另有流动人口约7万人。农村人口中16足岁以上劳动力和老人为30050人,至2006年6月底,  相似文献   

6.
一、贵州农村城镇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农村城镇化(也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所属区域范围内的城镇集中的过程。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证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农业人口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就越少。本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80%~90%(英国89.1%,德国87.4%,澳大利亚85.5%,加拿大77.1%,日本77%,美国75%),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以上。据联合国1980年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2000美元的100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进  相似文献   

7.
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标准应当是:GDP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城镇和乡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5%和35%,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30%以下,城市人口占到50%,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相似文献   

8.
人口城镇化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即实现人口最终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目前,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但人口彻底转移现象却十分缓慢,分析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与特点,对于实现人口城镇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践表明,加快发展小城镇,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有利于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吸纳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0.
农民进城:动力、阻力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得到了快速推进。据有关部门估计,目前全国大约有1亿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当地乡镇企业工作,另有约1亿劳动力离开家乡到城市和沿海地区寻找工作。如果此类情况发生在其他国家,这两类人口将成为城市人口扩张的自然来源,城市化可望突飞猛进。然而,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2000年的约32%,近70%左右的人口仍然在农村。本文通过现实中农民进城的动力和阻力的分析,对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制度创新作一初步的探讨。一、农民进城的动力——内部推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时代扶贫事业的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扶贫对象逐渐从农村向城市拓展,特别是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文章在期望贫困脆弱性(VEP)理论框架下,利用三阶段可行广义最小二乘(3FGLS)法对家庭人均收入进行估计。流动人口相对贫困脆弱性测算结果显示,在常用脆弱线0.5下,若以城镇相对贫困线作为标准,约有25%的家庭存在相对贫困脆弱性;若以全国相对贫困线作为标准,约有12%的家庭存在相对贫困脆弱性。在城镇相对贫困线下获得的结果远高于在全国相对贫困线下的结果,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表明城镇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的收入状况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该结果也表明缩小城镇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能够有效降低相对贫困脆弱性。  相似文献   

12.
1.我国目前现行失业统计指标存在两大缺陷 (1)失业统计指标的口径过窄。国际上通用的失业人口统计包括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而我国目前失业人口统计不包括农村人口,但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数倍于城镇劳动力人数的情况下,农村失业问题远比城镇严重,每年“民工潮”现象就是这一问题的佐证。据统计,1996年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剩余劳动力)已达1.4亿人,而城镇同期登记失业人数仅为准500万,前者为后者27倍。根据现行统计指标口径来反映我国的失业实际,显然不利于国家在制定就业政策时,将农村和城镇失业问题加以全盘考虑…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台湾省(以下简称台湾)共计3.6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2100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0多人,城市人口占95%,农村人口仅占5%。台湾有耕地面积8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农业劳动力106万人,占社会总劳动力的13%。台湾农业劳动力的兼业化水平很高,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府定位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要求 目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共识。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潘文卿等,2000)。胡鞍钢等人(2002)的研究表明,每1%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将使GDP增加0.50-0.85%,每1%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将使全国居民消费额提高0.19-0.34%。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也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5.
云县现有耕地面积50万亩,总人口42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至2007年底,通过多种渠道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人,占农村劳力的30%,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人均劳务收入6000元,为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2288元的2.6倍。近年来,在全县城镇新增人口中,85%以上是打工挣钱后迁到城里定居的农村居民。全县打工能人在外地办厂当老板的有10余人,外出人员回乡创办小企业、小加工厂的有200余人。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探索土地因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影响,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摆脱土地束缚、顺利实现人口城镇化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基于川鄂苏黑4省农村转移劳动力调研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了土地因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影响效应。[结果](1)土地利用自由度越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定居意愿选择会倾向于异地城镇,在乡镇、县城、地级市还是省会城市的选择上也倾向于往更高一级的城镇定居;(2)农地功能的感知程度越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乡镇、县城、地级市还是省会城市的选择上,会倾向于选择更高一级的城镇;(3)土地流转会推动劳动力定居于异地城镇,且在乡镇、县城、地级市与省会城市选择上更青睐更高一级的城镇;(4)受土地调整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会倾向于选择定居异地城镇,在乡镇、县城、地级市或省会城市中也倾向于选择更高一级城镇;(5)相对江苏省,四川、湖北及黑龙江农村转移劳动力更倾向于定居异地城镇和高级别城镇。[结论]农村土地是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土地因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束缚,政府应着重关注放活土地经营权、强化农村土地流转服务、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等,同时政策的制定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7.
加快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山西省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对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测算,分析了山西省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及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指的是从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劳动者,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农村人“和“城市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据农业部统计,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2亿,其中从乡村流出的占73%,从城镇流出的占27%,也就是说,农村流出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已经接近9000万,并且规模还有持续增大的趋势.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的出现并迅速走向大规模化,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这种人口迁徙也是符合我国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的.……  相似文献   

19.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劳动力目前的总体情况是剩余数量大,整体素质低。据新华网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人口总量达127627万人,农村人口达到79563万人,农村劳动力达43801,60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比例为67.20%。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总量约有1.5亿,若无重大举措,到2015年将增至2.5亿,而我国农村中占90%  相似文献   

20.
1979——1988年,共有6650万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其中在农村就地转移的5460万人,进入城镇的1190万人),年平均转移规模660万人,年均增长11.7%,农业劳动力的高速非农化,迅速降低农业人口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使其由1978年的70.7%迅速下降到1988年的59.5%,提前到达世界银行对本世纪未实现“翻两番”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