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对贷款实行"五级分类",至今已试运行三年.但从近期对某辖区的调查来看,贷款"五级分类"实施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商业银行以动态监测为基础的贷款五级分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仅将其停留在统计层面,过于强调分类标准和结果;信贷分析相关信息不足,可靠性不高;内部尚未建立对信贷质量动态监测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等。建议监管人员从商业银行整个系统的高度、管理的角度和信贷资产质量的主流趋势判断上评价五级分类的执行情况,鼓励其尝试使用信用模型,克服五级分类专家系统的缺陷等。  相似文献   

3.
4.
2007年,平罗支行认真贯彻落实分行党委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强化执行力建设,全行以清收不良贷款贯穿全年工作计划,咬定清收不放松,在分行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清收成果显著,全年共清收不良贷款本息1847万元,完成分行下达全年清收务的217%,其中清收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本息1409万元,同比多收1031万元。  相似文献   

5.
赵建刚  王全化 《西安金融》2001,(1):18-19,17
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我国政府采取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995年以前发放的、截止1998年形成的不良贷款通过剥离,交由新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重大决策,是提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大举措,对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截止2000年6月末,不良资产剥离工作基本结束。笔者近期选择了一家具有代表性的省分行,对其剥离工作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一举措值得肯定的同时,还有数额不少的不良资产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6.
一、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特征 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也即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是指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办法.该方法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能更准确地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有效地跟踪贷款质量,及时发现贷款发放后出现的问题,便于银行及时采取措施,保全银行资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7.
贷款五级分类作为国际上较为通行的贷款风险划分标准,其核心的内容就是根据贷款归还的可能性即贷款损失的可能程度来划分贷款。它是通过对贷款人经营状况的及时有效地监督,不间断地对贷款实行全程跟踪监测,以真实反映信用风险的本质,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加大贷款管理力度,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完整。  相似文献   

8.
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贷款风险管理的科学化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在进行贷款管理时不但要将五级分类作为一种分类方法来使用,更重要的是透过五级分类的理念,来指导和完善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工作,预见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9.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地杜绝了不良贷款认定迟缓的问题,准确及时地揭示了贷款的真实质量,防范了信贷风险。本刊记者就我国商业银行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有关情况采访了中国工商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魏国雄。  相似文献   

10.
海北州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从2002年开始,先后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制度。几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认真执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指导原则》,积极地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在消除“一逾两呆”贷款分类方法的不确定性,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等方面有了积极的进步,体现出了五级分类方法的先进性。但目前各行在推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制度,自1999年在全国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试行,2002年正式施行以来,其实际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执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情况,最近我们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无为县辖区的四家支行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相似文献   

12.
从2004年起,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单轨”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国际上通行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日常信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贷款风险分类体系运行现状看,尽管五级分类制度与四级分类制度已并行运作有两年之久,但由于执行者的理论素质、业务水平以及对具体情况的熟悉程度和不尽人意的内、外部环境,在部分地方、尤其是在一些基层行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贷款五级分类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五级分类本身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摸清家底,发现贷款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加强管理,保证信贷业务健康、高效、持续地发展。一、抓好两个建设。即抓好信贷制度与信贷队伍建设健全的制度是业务安全运营的前提与保障,是保证业务程序化、规范化操作的基础。《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完善的规章制度是贷款分类的一个重要前提。但通过五级分类后,目前仍可发现一些工作随意、无章…  相似文献   

14.
银监会对国有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偏离度现场检查结果表明,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偏离度仍然较高,反弹的压力仍然很大。我们认为,造成五级分类结果不准确、不良贷款偏离度仍然较高的原因除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有待提高以外,银行自身机制也是造成贷款五级分类不真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金融界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改造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将倍受公众关注,判别信贷资产质量的五级分类制度现实运作情况是存在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探究与反思。  相似文献   

16.
浅析贷款五级分类与贷款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贷款五级分类又称贷款风险分类,是指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力法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是我国为改善银行经营管理和加强金融监管进行的一项基础性政策建设,它将对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2004年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商业银行基层操作人员在具体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
江小丽 《甘肃金融》2003,(11):78-79
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逐步实行了以风险为基础的五级分类管理.据调查,分类过程中潜伏着风险隐患,制约和影响了贷款分类管理水平,为此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