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承包制不能明确产权码? 一、“两权分离”质疑我国企业改革是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的逻辑思路展开的。在不改变国家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赋予企业充分的经营权——对国有资产实际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有资产归企业“所有”,只是在最终的法律归宿上企业没有“所有权”。不言而喻,若这种分离能有组织保证并付诸运行,那对强化企业利益倾向、增强企业活力无疑具有积极作用。现行的租赁制和承包制就是两权分离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2.
产权制度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产权制度改革一定要整体推进、统筹兼顾。要防范国有资产的进一步流失。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同“产权力”是有区别的,产权的本质是“价值”。产权人格化、产权平等化、产权证券化、股份细分化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四个对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份股制”这一崭新的现代企业模式,提出了国有企业实行产权人“共有、共治,共享”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法律角度以对“两权分离”的反思为主线,探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困境的深层原因。指出政企职责分开的难点是理顺产权关系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并提出重塑新型政企关系要以企业法人财产权为核心,构建多元化所有权主体结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股份制:我国新经济体制的基本生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股份经济的要求来改造我国现行的国家所有制,使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是我国微观基础改造的基本目标。对有关股份制讨论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推动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一、股份制与“两权分离”对于“两权分离”的认识,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改变旧体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都统一于国家的状况,而把所有  相似文献   

5.
苏巧 《商场现代化》2008,57(4):131-131
以国有产权形式存在的国有资产的管理必然要受到相应的产权理论的影响。马克思产权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在产权的市场化、界定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对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有资产仍分布在全民所有制的工、交、农、林、商业、金融等企业.在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呈现多样化,既有政府、财政、银行、计委、经委,又有企业主管部门.这些部门的职能都涉及到产权,所以它们都是产权所有者代表的主体.其结果是分散了产权所有者的职能,由于多头管理使得产权关系模糊,国有资产缺乏“人格化”代表,导致权力分割,互相摩擦,责权利关系不明,造成国有资  相似文献   

7.
<正> 产权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我困,产权改革正经历着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离”的演化过程。这表明产权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逐步渐进和深化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8.
重塑产权机制是国有经济经营体制改革的重要形式。然而在近年来探讨国有制经济产权转换问题的研究成果中,并没有真正把握住产权转换的症结所在,忽视对我国既定国有制经济本质和西方产权问题实质的研究倾向比较明显,从而形成了许多产权问题研究的理论误区。这可通过下述分析得到证明。 一、“两权分离”中的理论盲点。 国有制经济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即“两权分离”式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构想和实践。这种改革形式的实质意义在于摆正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不是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产权所有者  相似文献   

9.
产权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也是总体改革的攻坚战。我国的产权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已收到一定实效。今后发展的趋向定位是:(1)不要只注重公有制的数量,而是要实现“功能论”;(2)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实现现代企业制度;(3)通过产权落实到人,实现产权人格化。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因企制宜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及其依据 因企制宜的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企)改革思路,不妨这样来概括:以保住和盘活国有资产,使其能对整个国民经济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各类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对国家所有制结构进行战略性的重大调整,在较大程度上收缩国有经济的阵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产权关系界定的艰难性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前提是产权关系界定明晰,否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是良好愿望。长期以来,我国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实行的是一种政企不分、产权主体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存在产权“虚位”、关系模糊、多头负责、责权利不明的弊端,对国有资产经营及其效益提高,对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为不利。但是,要界定产权关系,改变产权主体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沿着“两权分离”的方向,有条不絮的进行着。企业发展需要长期业济的支持,而产权变革能使企业获得稳定的预期收益。因此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仍应通过国有企业的非国有化,进一步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一般行业中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如何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问题,理论界形成了两种倾向,其一主张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其二主张以政企分开为核心.产权改革核心论者认为,实施股份制,进行产权改革,必然要求产权分散化、产权可流动转让:而股份制实现了实物形杰与虑拟形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人格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简单回顾,针对目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人格化改革的主要障碍,并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最新精神,在改革的操作层面上提出了“三权分离”式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想,即将农村土地产权分离成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并提出具体操作办法,实现了农地产权在公有制范畴内的人格化改革,从而有望促进农地加速流转集中,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于卫兵  马涛 《沿海经贸》2001,(11):56-56,F001
一、正确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是建立产权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关键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两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偏离.为解决两者的矛盾,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产权经营机构就需要设立一个恰当的激励约束机制,既能激发国有企业经营者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切度,尽心尽责地为企业工作,又能对其各种短期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约束,从而正确地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  相似文献   

16.
<正>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局长张佑才近日介绍“九五”期间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重点时说,要把握“一个中心,完成三项任务”,即围绕国有企业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努力完成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张佑才指出,“九五”期间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具体地讲,就是在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做到清产核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要继续认真贯彻《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促进和帮助企业加强四项基本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产权登记管理制度、资产评估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统计与分析报告制度、产权收益分配和监缴制度在内的一整套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资产信托:深化企业、银行业和信托业改革的重要机制张小燕在我国近年的经济改革中,有三个令人注目的难题:其一,国有企业的法人产权难以确立。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从而"政企分开",经十几年的实践,迄今未能解决。基本原因在于,政府部门集行政主体和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出台了《企业集团试点企业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实施方案》,这是推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重大举措。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实质是国有资本金的经营。按照资本金经营的客观要求,企业集团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后,应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转变观念,理顺产权“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就是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设立的成员企业的国有资产,授权给集团公司持股经营。其实质是通过政府授权形式,对集团企业进…  相似文献   

19.
一、健全企业产权监督机制企业改制脱钩后的保留企业在经济和管理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由于脱钩企业没有对外转让产权,仍然属国有资产,上级部门对企业的资产安全和增值应承担起管理上的责任。党的十五大确定国有企业要“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重申了这一要求,并强调要“过渡到  相似文献   

20.
1、我们在认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时,必须坚持两点论,不能搞一点论。所谓两点论,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要确立企业法人地位,解决政企不分,实现自主经营,让企业活起来;二是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解决国有资产责任的落实,形成产权约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两个目的都要达到。如果只强调搞活企业,主张政府对企业撒手不管,法人财产权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