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算作为一种计算方法 ,在数学计算上独树一帜 ,尤其是当今开发人类智力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 ,更具有普遍的社会实用性。1 珠算式手算的方法多年来 ,我们在从事三算和珠心算研究的过程中 ,在继承祖国传统手算《一掌金》的基础上 ,结合珠算的结构 ,把左手各指模拟算盘上的档位来计数 ,以左手五指拟作一架五档“小算盘” ,用右手来进行拨珠计算。主要方法是 :以左手五指 (即从右向左、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 )分定个、十、百、千、万五位数字 ,从高位算起 ,只要记住手指横纹指节所表示的 9个数位 ,配合右手计算 ,满 1 0向前指…  相似文献   

2.
1 前言为了更好地有助于研究探讨我国算盘的历史及其发展过程和经过那些阶段 ,必须把“珠算”这个名词及有关的事物先予说明。1 1 什么是“珠算” ?什么是“珠算” ?各人的说法虽然不完全相同 ,但重要意义基本是一致的。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运算的一种计算技术 ,是一门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内的应用科学。由于算盘上面有算珠 ,运算时 ,根据珠算的口诀、原理和方法拨动算盘上的珠子来计算 ,珠停数出 ,所以叫“珠算”。这是现代对“珠算”的名词解释。“珠算”这个名词。在我国书笈中最早出现的 ,就是《数术记遗》(简称《记遗》)。《记遗》…  相似文献   

3.
珠算式心算教育,即珠算,心算,笔算相结合的三算教学,是在珠算达到一定的娴熟,把珠算升华到更高级阶段的教育,计算时,不同手指拨动算珠,而是在人的大脑形成“脑算盘图”,计算用有自己的“脑算盘图”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等的计算,可使计算神速,这是以珠算为基础而超越珠算的计算,是珠算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珠算仍是人们必不可少的计算工具。要提高珠算技术水平,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就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优良算具与计算资料的摆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珠算是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算具先进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拨珠的频率。因此要选用先进...  相似文献   

5.
对于珠算式心算的一点初步印象卞传玲珠算式心算是以珠算的形象与方法在脑中进行的一种计算活动。它是在脑中的“虚算盘”上,按照打“实算盘“的方法“拨动”算珠进行的运算。所谓“实算盘”是指日常进行拨珠计算的实物算盘。“虚算盘”是计算者在脑中想象摆着的一架算盘...  相似文献   

6.
珠算指法教学初探晁金泉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以数学理论为依据,用手指拨动算珠进行数值计算的一门应用计算技术。简言之,算盘是用手指来操作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有良好的实用计算功能,特别是加减算计算速度快,使电子计算器望尘莫及。用算盘计算的速度快与慢,这与拨...  相似文献   

7.
珠算,是以数学原理为基础,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用算珠计数计算的独特运算体系。“珠算式心算”是珠算的最高境界,它是依据算盘在脑中的映像,运用脑中的“虚算盘”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一种方法。简言之,就是脑中打算盘。“珠算式心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科学结晶。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积极推进“珠心算教育”,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充  相似文献   

8.
1 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珠算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珠算强有力的动力 ,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 ,学生对学习珠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 ,产生厌学厌练的情绪。新生第一堂珠算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同学们 ,摆在你们面前的是先进的计算机和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古老算具算盘。这两种算具放在一起在今天信息时代你有何感想呢 ?……算盘在当今不但没有被淘汰 ,而且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接着鼠标一点 ,大屏幕上出现珠算科技历史演进过程 ,从珠算的起源、珠算的发展以及珠算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特别是我国近 2 0年来珠算事业的蓬…  相似文献   

9.
正佛珠,又叫数珠、念珠,是佛教徒诵经时用作计算次数的成串的珠子。它和圆形算盘珠相差不大,有一种二五珠15档的佛珠算盘,其算珠用的就是佛珠。与"佛"有关的算盘还有如下几种。中国珠算博物馆有一坐佛,乐呵呵的,左手托起一把7档算盘,名叫"佛公妙算"。浙江临海国华珠算  相似文献   

10.
正珠算最早就是用珠进行计算,算盘是在珠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珠穿在档上,档固定在框和梁上,就形成了现代的算盘。在东汉徐岳的《数术记遗》中就记载有用一珠的太一算,两珠的两仪算,三珠的三才算,五珠的珠算。后来才形成算盘,就是现在有框、梁、档、珠组成的算盘。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 2 1世纪的电子时代 ,珠算能与计算机并行不悖 ,各显所长 ,具有如下的功能与作用。1 计算功能计算功能是珠算的基本功能。由于算盘构造简单 ,造价低廉 ,携带方便 ,操作简单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珠算不仅广泛运用于财经工作 ,而且还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包括个体工商业者。其计算速度 ,尤其是加减算的计算速度 ,经过对照比较和测试 ,在相同的时间里 ,用笔算或电算器计算一道两位数的加减法式子题 ,用算盘可以计算 3至 5道题 ,其速度和准确度是其他任何计算工具不能比拟的。2 启智功能珠算的启智功能 ,自始至终贯穿于珠算教学的全…  相似文献   

12.
珠算是一门应用技术,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独创的科学文化遗产,欧美学者曾把它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算盘从明代传入东南亚诸国,被视为瑰宝。 在方圆仅697平方公里的大洋洲岛国——汤加王国,国王在日本购买了1000架算盘发给人民,并亲自讲授珠算课。 堪称电子计算机故乡的美国,设有“美利坚珠算教育中心”,把珠算作为“新文化”进行研究。此外,美国、墨西哥等国家,还进行珠算硕士、珠算博士学位的教育培养。  相似文献   

13.
戒指算盘清代戒指算盘是一只镶嵌在戒指上的微型算盘,系纯银所制。该算盘尺寸为1×0.5厘米,像一颗镶嵌在戒指上的长方形银制饰物。戒指算盘共有7档,为“上二、下五珠”的七珠算盘样式,算珠直径不足1毫米。若要使用珠算计算,则根本无法用手指拨珠,唯有用针代替手指方能使用这种戒指算盘。针线包算盘针线包算盘是将算盘的每一根珠杆为一独立部分,以铁皮支架固定起一根珠杆并以螺帽在珠杆上固定一横梁,分隔上边的一颗算珠和下边的五颗算珠,然后用线将九根特殊珠杆缝制在草绿色帆布底版上,成为一只“上一、下五珠”九档算盘。针线包算盘的最大妙…  相似文献   

14.
推荐珠算加减升进数表刘扬彦我国珠算加减的教学,长期来采用“加减法口诀”,从数的关系方面指导拨珠。近几十年来,珠算“无诀加减”逐渐兴起;尤其近年小学三万个“三算结合”实验班,普遍推广珠算“无诀加减”,且取得显著效果,成为传统珠算加减的重大革新。中国算盘...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问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算盘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相似文献   

16.
珠算和算盘     
我的学生叫我为珠算老师 ,也有的叫我为算盘老师。那时 ,我们学校里只有我一个教珠算的老师 ,所以大家都知道那是指我。后来学校里教珠算的老师多了 ,有年纪大的 ,有中年的 ,有男的 ,也有女的 ,于是这样的叫法就不知道谁了。象这样把珠算和算盘混为一谈的 ,不仅仅是我的学生。例如在珠算刊物中也会发现这种情况。有人写的是算盘而他指的却是珠算 ,反之亦然。其实 ,算盘和珠算是两个不同概念的名词。算盘是指计算工具 ,而珠算是指一种计算方法。我在这里还要说明一点 ,以上的说法也仅仅是从文字的含义来区分二者 ,或者说是算盘和珠算的文学意…  相似文献   

17.
在几年以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 章,其标题是“算盘虽小天地广阔”, 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一观念。在日益广 泛使用电子技术的今天,根据我国的 国情,古老的算盘仍然显示着它独特 的作用,珠算在农村应用仍然较多,而 家庭理财基本上都用算盘。珠算作为 中华民族的国粹,以一种“新文化”姿 态进入国际文化交流。一、珠算历史悠久长期兴盛不衰 打算盘是非常实用的一种计算技术,在古代尽管封建士大夫视算盘“难登大雅之堂”,然而在老百姓当中“用之者甚广”。北宋名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有赵太承药店,柜台上 有一把算盘;元初画家王振鹏《乾坤 …  相似文献   

18.
一个被日三奉为“算神”的中国人江志伟日本民间把每年8月8日定为“算盘节”,人们在这一天都要抬着大算盘和被他们尊奉为“算神”者的画像上街游行、集会纪念。这位被日本奉为“算神”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国人安徽屯溪的明代著名珠算宗师程大位。程大位何许人也?日本...  相似文献   

19.
程大位是一位关乎两项世界发明的中国历史名人:一项是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算盘和珠算,由于他的珠算巨著《算法统宗》的风行宇内”而使中国算盘与珠算得以普及提高并走向世界,世人皆称他为“珠算宗师”;另一项是世界上第一只卷尺雏形丈量步车便诞生在他手中,世人又称他为“伟大的发明家”。最近,程大位故居纪念馆相继被黄山市和安徽省列为首批市级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内外瞻仰参观者更是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探访这个神秘而非凡的珠算宗师诞生的地方。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大位故居纪念馆坐  相似文献   

20.
一、转变观念,树立珠算文化新思路所谓珠算,一般说是以算盘为计算工具,即为珠算,其实,以算盘为计算工具是珠算的串档成盘阶段,在演变成算盘以前的各个不同阶段,凡以珠或类似珠的形成做为计算工具的都应视为珠算的范畴,研究珠算文化必须从其起源开始,如同研究人类应从古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