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鲁班木经》制作算盘的规格 ,由于古文没有标点 ,造成后人点句错误 ,虽有人认为我国算盘经过了以“线”为梁的阶段 ,争论长达 1 6年之久。姜 (克华 )老并亲自改制成以“线”为梁的称作《鲁班算盘》 ,撰文《〈鲁班算盘〉制成了》在《齐鲁珠坛》2 0 0 0年 5期发表 ,借以证实我国算盘曾经过以“线”为梁的发展阶段。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曾以拙文《对〈算盘以“线”为梁的阶段〉之我见》(载《齐鲁珠坛》2 0 0 1年 3期 )进行争议。笔者早年曾响应号召下乡 ,用学得的木工技术制作门窗、写字台等 ,对“起碗底线”和“起一字线”都经常使用近十年之…  相似文献   

2.
《鲁班木经》 ,明刻本全名为《新镌京板工师式鲁班经匠家镜》(以下简称《木经》) ,其中有制作算盘的规格。原文如下 :算盘式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起碗底线上二子一寸一分下下五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而做。《木经》中的文字 ,均无标点。李俨先生在他所著《中国数学大纲》(下册 ,1 958年版 )第 3 1 8页中 ,经他标点后《木经》的“算盘式”全文如下 :“一尺二寸长 ,四寸二分大 ,框六分厚 ,九分大 ,起碗底 ,线上二寸 (子 ) ,一寸一分 ;下 (线 )下五寸 (子 ) ,三寸一分。长短大小 ,看子而做”。以后钱宝琮先生等对李俨先生上述的…  相似文献   

3.
姜克华先生根据《鲁班木经》做了一把“以线为梁”的算盘 ,称为《鲁班算盘》 ,由此他得出“算盘经过了‘以线为梁’的阶段。”对于姜克华先生在古稀之年还亲自找人制作一把“以线为梁”的算盘的钻研精神十分钦佩 ,但是不是由此就能证明算盘经过了“以线为梁”的阶段 ,这种结论性的论断不敢苟同。为什么算盘的四边 (俗称木框 )都用木制面偏偏要用“线”去作梁 ?按古算书的叙述去制作算具这样的例子很多。几十年前日本著名学者三上义夫曾经按照我国古代著名的算书《数术记遗》作出了该书上所叙述的各种算法、算具提出了说明和想象图。 1 954年…  相似文献   

4.
《鲁班木经》有明刻复印本和清重校石印本。明刻本全名为《新镌京板工师雕 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下署:北京提督工部御匠司司正午荣汇编局匠所把总章严同集南京御匠司司承周言校正“算盘式”原文无标点如下: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起碗底线上二子一寸一分下下五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而做。李俨先生是最早发现《鲁班木经》中算盘式,他在《中国数学大纲》下册318至319页写道:算盘式: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起碗底,线上二寸(子),一寸一分,下(线)下五寸(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  相似文献   

5.
中国珠算协会 1 995年编制的《中华算盘精品鉴赏》的《序言》第 3页中说的好 :“古今算盘 ,历经沦桑 ,不可能是一个模式。经过有机连结 ,自然与众说纷纭不同。历来形成的年代论 ,将以阶段论所代 ;……”笔者非常同意这种论点。《齐鲁珠坛》1 984年第 1期发表的拙文标题就是《算盘经过了以“线”为梁的阶段》。可是周全中老先生 (简称周老 )却说《珠算盘发展经过以‘线’为梁阶段的说法错了》(见《齐鲁珠坛》1 984年第 1期 )。1 算盘经过了以“线”为梁的阶段通过最近我请邓友国高级木工技师 (简称邓高师 )主要用手工制成了一把上二下五 1 4…  相似文献   

6.
戒指算盘清代戒指算盘是一只镶嵌在戒指上的微型算盘,系纯银所制。该算盘尺寸为1×0.5厘米,像一颗镶嵌在戒指上的长方形银制饰物。戒指算盘共有7档,为“上二、下五珠”的七珠算盘样式,算珠直径不足1毫米。若要使用珠算计算,则根本无法用手指拨珠,唯有用针代替手指方能使用这种戒指算盘。针线包算盘针线包算盘是将算盘的每一根珠杆为一独立部分,以铁皮支架固定起一根珠杆并以螺帽在珠杆上固定一横梁,分隔上边的一颗算珠和下边的五颗算珠,然后用线将九根特殊珠杆缝制在草绿色帆布底版上,成为一只“上一、下五珠”九档算盘。针线包算盘的最大妙…  相似文献   

7.
问:算盘和珠算是程大位发明的吗?答:算盘和珠算不是程大位发明的,早在他诞生之前就已经发明了,但肯定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因此算盘被世界科坛誉作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根据我国珠算史研究工作者和文物考古工作者的研究,一般认为完全成型的有梁穿档串珠算盘的发明时间应该是唐代,而随着算盘的发明应运而生的珠算,则最迟在北宋时已经普遍使用。最有力的史料证据有:宋徽宗大观二年因黄河泛滥而被淹没的河北省巨鹿县故城三明寺出土的“巨鹿算珠”文物与如今算珠相仿;北宋名画家张择端所绘名画《清明上河图》的赵太丞家药铺柜台…  相似文献   

8.
1 前言为了更好地有助于研究探讨我国算盘的历史及其发展过程和经过那些阶段 ,必须把“珠算”这个名词及有关的事物先予说明。1 1 什么是“珠算” ?什么是“珠算” ?各人的说法虽然不完全相同 ,但重要意义基本是一致的。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运算的一种计算技术 ,是一门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内的应用科学。由于算盘上面有算珠 ,运算时 ,根据珠算的口诀、原理和方法拨动算盘上的珠子来计算 ,珠停数出 ,所以叫“珠算”。这是现代对“珠算”的名词解释。“珠算”这个名词。在我国书笈中最早出现的 ,就是《数术记遗》(简称《记遗》)。《记遗》…  相似文献   

9.
算盘之歌     
算盘的故事多么幽深,根根珠杆串连起唐宋元明清;算盘的故事多么精采,颗颗算珠闪耀着中华的文明。你是世界最早的计算机,你是华夏智慧的伟大结晶,呵算盘,中国的算盘,我们对你一往情深。算盘的故事多么新颖;五洲四海都当作新文化引进;算盘的故事多么动人,算珠声声频传着丰收的喜讯。你的笑声响彻在古今中外,你的身影遍布那城市乡村,呵算盘,心爱的算盘,我们对你爱得深深。算盘之歌@江志伟$安徽省黄山市文联  相似文献   

10.
自从拙作《算盘世界觅奇珍》在本刊摘要发表之后,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映,他们为中华传统文化产品的瑰丽珍奇而击节赞叹,为算盘文物世界的异彩纷呈而眼界大开。为此,特再觅奇珍撰就本文以飨读者朋友共赏。橡珠算盘这是一只清代的文物算盘,铁框、铁梁、铜珠杆,上二下五圆形珠,共五档,全盘算珠35颗,黑色。乍一看去,似乎与一盘算盘并无两样,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的黑色的算珠颜色不像一般算珠那样黑得发亮,而是一点光泽都没有。若再用手去触摸算珠,你就会惊讶地发现,这些算珠全是柔软而有弹性的,这就是该具算盘最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中华算盘精品鉴赏》( 1 8页 ) ,第 2部分 ,太古计算工具演变及出土文物载 ,周全中老先生的“龟算图”(附图 :)周 (全中 )老在《数术记遗今译》(赵英立、周全中译 ,梅荣照校 )文中写道 :“龟算 :用龟形算具进行计算。位别一龟 :每位分别用一龟形算子。十二时 :这里的十二时是指与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个月。遇冬则停 :因为算子指亥、子、丑时不表数 ,这三个月是冬季 ,所以叫遇冬则停。”为便于对照 ,特将原文、原注和辨真意抄录如下 :其原文是 :“春夏秋成 ,遇冬则停。”其原注是 :“为算之法 ,位别一龟 ,龟之四面为十二时。以龟首指寅为一、…  相似文献   

12.
珠算,是以数学原理为基础,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用算珠计数计算的独特运算体系。“珠算式心算”是珠算的最高境界,它是依据算盘在脑中的映像,运用脑中的“虚算盘”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一种方法。简言之,就是脑中打算盘。“珠算式心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科学结晶。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积极推进“珠心算教育”,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充  相似文献   

13.
姜克华老先生的大作《试论我国算盘发展的阶段》见本期。笔者拜读后 ,对算盘发展的阶段论这一论点深表赞同。早于 1 990年 1 1月 1 9~ 2 1日在临沂召开的全国珠算史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上交流的拙文《对珠算史研究的几点思考》(载《齐鲁珠坛》1 991年 3期 )中就曾提出“珠算盘似应以有无横梁作为分期”的设想 ,并指出 :《珠算》一词 ,最早出自东汉徐岳《数术记遗》一书 ,已故珠算前辈华 (印椿 )老曾称作《游珠算板》。笔者曾在《山东出土文物为珠算的起源佐证》(载《齐鲁珠坛》1 983年 4期 )拙文中指出 ,这种游珠算盘既是现代有档串珠算盘的雏…  相似文献   

14.
一说到珠心算,人们便会想到那些枯燥的数字和没完没了的加减乘除算,因此很多人觉得,让幼儿园的孩子学习珠心算,太没有意思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及心身特点,来选择教材内容,并配以生动形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孩子依然会学的有趣,并且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下面是我在教4岁孩子的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写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1给算盘和算珠以灵气,赋予它们生命,让幼儿来珍爱它们比如:在讲第一课“算盘的来历”时,我便给算珠起名:珠宝宝,并问幼儿,你知道珠宝宝是从哪儿来的吗?接着,老师利用挂图和实物操作给幼儿讲了故事《珠…  相似文献   

15.
我会苑玉敏教授与河北财贸学院武万亮教授合作研究发明的“珠心算电示教学算盘” ,受到老师们的好评。特介绍如下 :对珠心算的模拟拨珠过程 ,往往借助表象图教学 ,需制作大量盘面图片。如 :6 2 =8,则需要三张图片。训练时 ,教师先发口令 :“开始显示的第 1张无珠靠梁的图片 ,初始值为 0 ;加 6,显示第 2张表示 0 6=6的图片 ;加 2 ,显示第3张表示结果为 8的图片。费时费力 ,抽取不便。另外 ,从珠算上升到脑算 ,需要一定的过程 ,为显示动珠的闪烁 ,促进想象和记忆。他们借助电子技术 ,利用红灯的闪烁表示将要被拨动的算珠 ,红灯亮表示靠梁 ,灯…  相似文献   

16.
猴子吃桃子最危险──对认定陶丸为算珠而否定刘洪的批判大松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972年接见美籍华人李政道博士时,曾告诫我们:“要告诉下面,不要把算盘丢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险。”传说,猴子在树上摘桃子,摘一个妥一个,结果都把桃子丢掉,一个也吃不着。周总理以猴...  相似文献   

17.
看了《中国工会财会》2006年第11期“文化长廊”栏目中刊登的金祺写的“算盘情思”一文,使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既亲切又激动,心里有一份特殊的情愫在跃动,悠久而绵长。我想凡是年龄稍长的经济工作者,与算盘有过交道的应该有同感吧!算盘是中国发明的,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算盘为经济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不应该忘记或遗弃它。现在我计算加减法还是喜欢用算盘。我赋《算盘——我的伙伴》诗一首。以抒发我一个老会计对算盘的一片深情。  相似文献   

18.
在几年以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 章,其标题是“算盘虽小天地广阔”, 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一观念。在日益广 泛使用电子技术的今天,根据我国的 国情,古老的算盘仍然显示着它独特 的作用,珠算在农村应用仍然较多,而 家庭理财基本上都用算盘。珠算作为 中华民族的国粹,以一种“新文化”姿 态进入国际文化交流。一、珠算历史悠久长期兴盛不衰 打算盘是非常实用的一种计算技术,在古代尽管封建士大夫视算盘“难登大雅之堂”,然而在老百姓当中“用之者甚广”。北宋名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有赵太承药店,柜台上 有一把算盘;元初画家王振鹏《乾坤 …  相似文献   

19.
最早的文学作品中的算盘文化范例当属宋末元初作家刘因(1249—1293)在《静修先生文集》卷十一中的《算盘诗》,诗曰:“不作瓮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这是一首借题发挥以“算盘”为题用以抒发作者“知足不辱,反对好财盘算思想”情怀的准...  相似文献   

20.
《我把算盘失落了》是刊登在九六年第9期《歌曲“杂志上的一首创作歌曲的题目,是词作家黄淑子和作曲家刘友平联袂泰出的新作,全词如下:“我把算盘失落了,有几分眷恋;我把算盘失落了,失落了一个古老的烦恼。电脑的琴键弹奏着欢歌,银屏上映出串串绿色的笑。心儿在琴键上跳跃,快把数字的音符存进电脑。唉,我储蓄起一个个小小的我,嗅,我推动着一片片大大的潮!我把算盘失落了,有几分眷恋;我把算盘失落了,我的心曲在琴镀上飘呀飘……’f读罢这首《我把算盘失落了》,我立即联想到同样是这家《歌曲》杂志发表的另一首与“算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